特別策劃
作者:安平
1930年夏,越南河內。7歲的華裔男孩陳應明,被祖母牽著手,懵懵懂懂地走進了那個盛大的法國工業展覽會。一個新奇的世界向這個稚嫩的男孩推展開來,而他人生的那扇窗,也於這個偶然中,從此打開。
那些光怪陸離的稀奇玩藝兒,吸引了他的目光。而最打動他的,是3架雙翼飛機。
“覺得飛機好漂亮,被它的外觀美迷住了。”這個理由簡單、純粹,卻成為他此後一生存在的根本。他做飛機模型、畫航空畫、研究航空史,80餘載,從未疏離。
粉絲們尊稱他為“中國飛機模型製作第一人”、“航空畫家第一人”、航史研究專家。這三個身份彼此獨立,卻在他的身上獨一無二地彼此成全、彼此造就,三位一體。
他開創了中國航空畫。透過那些水彩和水粉畫作,人們看到了被時光湮沒的真實的航空曆史,感受到了奮發不止、不斷超越的航空精神,一代又一代人被打動著、激勵著,走上了航空之路。
大師已然88歲,但他不曾停下來。他仍然迷飛機、畫飛機。同時,也進行著新的思考。
畫航空畫:終生所愛
7歲那一年,父親從香港給陳應明買來兩個飛機模型玩具。這是他第一次看見飛機模型。飛機的外形美再一次衝撞著那顆興奮的心。
祖父從事進出口貿易,家中多有法國報紙。在那些報紙上,陳應明看到了許多一戰飛機的照片和描繪一戰空戰的連環畫。他開始試著臨摹。而每當有飛機在天上飛過,陳應明就跑出去看。“看到飛機在天上飛,打仗,更覺得神奇”。他的心漸漸被飛機攫取。
9歲時,陳應明回到故鄉廣州。開放式的小學教育,讓陳應明獲益匪淺。“我們當時的課餘時間很多,老師教我們小提琴、繪畫、手工。”從那時起,他學會了用硬紙板做飛機模型。他製作了很多德國容克F.13方機身飛機。這種飛機在那個時代的歐亞國家常有,也曾在廣州上空飛行過。
12歲時,姑父送給他一盒英國“颶風”戰鬥機像真橡筋動力模型和一盒馬丁B-10轟炸機實體模型的套裝件。這是陳應明首次接觸真正的航空模型。而“颶風”成為他做的第一架像真動力模型飛機。
14歲時,陳應明全家搬到了香港。在那裏,每到放假,除了拉琴、畫畫,業餘時間他都用來做飛機模型。最初,他製作的模型飛機大都是像真的。但因為他愛畫畫,喜歡音樂,喜歡從藝術視角來看飛機,所以後來,他轉做靜態模型。他與幾個喜愛飛機模型的同學自發組織了航模小組。為了把飛機模型做得更像,他專門買來航空、飛機方麵的圖書看,由此開始對飛機有了一定的了解,並日漸體會到了機械的美感。
1941年3月,18歲的陳應明參加了一次像真飛機模型比賽,得了第二名,作品被陳列在香港皇後大道中華百貨公司的兩個大櫥窗內,展出20餘天。“感覺好神氣!”此後,他做的飛機模型都被擺在“東方”和“飛鷹”兩個公司的櫥窗中,各種型號共計20多架。
在香港期間,陳應明師從著名畫家徐東自學了3年油畫,這為他以後畫飛機畫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41年年末,香港淪陷。陳應明舉家搬回了河內。在河內,他發現了兩家出售飛機書刊的日本書店和法國書店,從此經常前去翻閱。而其餘時間,他要麼一個人躲在家裏專心用水彩畫飛機,要麼,就是出去看飛機打仗。
其時,在河內上空,天天都有飛機轟鳴。人們紛紛躲起來,陳應明卻是哪裏有炮聲就往哪裏跑。他說:“為的就是看飛機作戰,看到飛機你來我往,摔的摔,逃的逃,我一點也不懼怕,反倒十分興奮,回家以後就把自己看到的飛機作戰場麵畫下來。”這一時期,他的繪畫水平大有長進,畫飛機成為其終生的愛好,亦積累了不少航空知識和飛機曆史知識。
抗戰結束後,陳應明回到國內,經曆輾轉。因為有製作飛機模型和畫航空畫的愛好和技能,最終進入航空領域工作。
1950年,新中國民航正式開航之前,陳應明手工製作了兩三架康維爾240飛機模型,命名為“北京”號,送給民航。這是他航模製作生涯的開始。
32歲時,陳應明被評為飛機模型製作3級技術員。從此,製作飛機模型成為他的正式職業。
與這一職業如影隨形,作為“業餘愛好”的航空畫創作他也是一直沒有停止過,直到今天。
幾十年來,他畫過從“馮如”飛機一直到殲8.11、“飛豹”等所有中國自行研製和仿製過的飛機,畫過美、英、俄、法、日、德等國各個時期不同型號的飛機。他用畫筆重現了那些呼嘯而過的空戰風雲。如“飛虎隊首戰昆明”、“八·一四空戰”、“廣州首次空戰”、“海空雄鷹團高翔駕殲6擊落美製F-104”等等壯烈的空戰場景。他用畫筆保留了中國航空發展過程中一個個寶貴的瞬間。比如新中國民航開航,“北京”號首飛等曆史時刻。
他喜歡去畫,享受畫的過程,至於共創作過多少航空畫,並不完全清楚,“應該有二三百幅吧。”而這些畫,如同當年那個工業展覽會上觸動他的飛機一樣,也成為散播在一些少年心中的種子,吸引著他們最終走上航空之路、飛上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