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策劃
作者:王鑫邦 周競賽
從航空文化談起
航空文化,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如果你用百度搜索可以發現,關於“航空文化”的檢索鏈接高達400多萬,但也沒有一條能將航空文化的概念解釋清楚。即便如此,航空文化對航空知識普及、航空工業發展甚至航空兵建設所起到的客觀作用毋庸置疑。每當我們感慨於歐美俄在航空製造領域的技術開拓、航空兵在局部戰爭中的戰法革新時,總能將這些成就歸功於它們在航空文化上的厚重積澱。何為航空文化?何為航空文化的積澱?筆者無法提供最為恰當和權威的解釋。不過在西方,有一種藝術形式倒是對這一抽象概念的最佳物化和詮釋。它易於展示,值得收藏,更為重要的是,對於某些缺乏圖片資料的重大航空曆史事件來說,它是唯一可以彌補影像缺憾的方式——它就是航空繪畫。
直接量化中國與西方在航空文化上的差距有些困難,但是兩者在航空繪畫上的差距卻顯而易見。西方航空題材的油畫可以追溯到18世紀,比如西班牙新古典主義畫家安東尼·卡內賽羅在1784年就創作了《熱氣球升起在阿蘭胡埃斯》,畫麵表現了卡洛斯四世在阿蘭胡埃斯宮殿花園觀看蒙哥爾費熱氣球升起的場景。對於西方來說,早期的航空算得上一種時尚,一種獵奇。但隨著航空技術的發展和航空工業體係的形成,這種時尚和獵奇逐漸邁上了科學之路。而航空題材的繪畫恰好一步一步的將這種轉變記錄於畫布之上——換言之,西方美術大師用繪畫見證了社會從航空獵奇到航空工業到航空戰爭再到如今的航空新科技全過程,可能這就是對西方社會如何進行航空文化積澱的一種形象解釋。
從這個角度再來審視中國的航空文化。同樣在1784年,此時正值清乾隆49年。這一年的中國,乾隆皇帝開始了他人生的第6次南巡,與此同時中國曆史上最大的圖書總成《四庫全書》完成編纂。當西方開始將航空作為時尚和獵奇的時候,中國則沉浸在農耕文明的頂峰。雖然中國人製成飛機的時間僅比萊特兄弟晚了6年,但馮如駕機飛上藍天僅完成了中國人對航空的獵奇式探索,而航空工業化的建設還遙遙無期——1949年前的中國飽受戰爭的摧殘,航空工業體係的建設根本無從談起。沒有工業基礎,自然不會建立起與之相對應的文化群落。於是,在近現代美術作品中,唱主角的依然是表現古代知識分子人文情懷的作品——比如,徐悲鴻的馬、齊白石的蝦以及李可染的山水。新中國建立以後,中國人有了自己的航空工業。在走過60多年的航空工業化之路後,我們逐漸意識到缺少配套的文化建設所帶來的弊端。同時通過對外交流,我們也被國外航空繪畫大師的恢宏之作所震撼——凱斯·費裏斯《堡壘浴火》給你帶來的心潮澎湃絲毫不亞於參觀一架F-22。在此情況下,國內以航空繪畫為代表的航空藝術作品日益受到軍隊、航空企業以及眾多航空迷的青睞。自2009年起,本刊堅持刊發-高水平的航空繪畫國內原創作品,也是為了滿足這些讀者的新需求。
關於畫展
2011年11月11日,人民空軍第62個建軍節,但對於在中國從事航空藝術創作的藝術家來說,這一天的意義更為特別。在中國航空博物館綜合展館的二層展廳,一個由空軍裝備部主辦,中國航空博物館承辦的《慶祝人民空軍成立62周年——航空美術作品展》開幕。
不懂航空的人往往喜歡從技術和收藏層麵評論航空繪畫,誠然,收藏家的追捧程度在某些方麵代表著主流藝術審美對作品技術和藝術的肯定。在這方麵,即便是西方社會,以寫實為主的航空繪畫也難以進入主流藝術鑒賞家和收藏家的視線——美國航空繪畫大師羅伯特泰勒的作品,拍賣價格也隻有數萬美元,相比很多主流藝術繪畫動輒數千萬的成交價,這樣的價格確實相形見絀。不過,一幅作品的主題隻有一個,再多的技巧、技法都是為表現主題服務。過分注重技巧在畫麵中的運用,往往會忽視了主題思想的表現。作為一種專門反映某一領域的繪畫作品,航空繪畫的主題思想更在於它對航空科技的詮釋以及航空曆史的解讀。換句話說,我們應該站在航空的角度去欣賞航空繪畫。如果你基於這樣的視角仔細品味畫展中的72幅作品,便能發現,這些畫作涵蓋了自北洋政府以來,中國航空曆史的各個瞬間,堪稱是對中國航空發展的濃縮。你走過區區幾十米的展廳,等同於翻閱了一本中國航空的小型百科全書,這便是中國航空繪畫對於中國航空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