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洞察畫家筆下的中國航空(2 / 2)

本屆畫展的72幅參展作品分別來自7位畫家——陳應明、宋彥聖、王金旭、秦長庚、裴常青、李海俊和張一鳴。布展方式也是以畫家為單位,按照畫家的年齡次序依次展出的。“這7位畫家算得上是中國航空繪畫在各個時期的代表人物了。”中國航空博物館館長齊賢德對筆者說,“他們分別來自軍隊和地方,而且是老中青結合。”顯然,畫展並沒有因為是空軍主辦而將參展藝術家僅僅圈定為軍旅畫家。事實上,7位畫家中有3位來自地方。這不僅是一種形式上的“軍民共建”,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以航空文化為表達內容的畫展,空軍和地方的畫家在作品的個人風格、表現內容以及繪畫技法和材質上都有著極大地互補性。從畫家的年齡構成上看,最為年長的陳應明先生現年88歲,而年紀最輕的兩位畫家李海俊和張一鳴均為80後——1981年生,剛滿30歲。不同的年齡和教育背景決定著畫家的不同閱曆,而這種閱曆差別反映到作品上就形成了各自鮮明的時代特色以及對於航空文化的不同理解和詮釋。

位列第一位的是中國當代航空繪畫大師陳應明先生的作品——本屆畫展的72幅展品中,有42幅繪畫出自陳老之手。客觀地說,單單一個航空繪畫大師的頭銜並不能概括陳老在中國航空文化事業中所處的地位以及所做出的貢獻。在像真航空模型製作以及航空曆史研究方麵,陳老同樣有著相當卓越的建樹和成就——正因如此,陳應明被中國航空博物館等多家國家級博物館和科研機構聘為航空曆史顧問和航空美術顧問。某種程度上,陳老的航空繪畫可以看成是其像真模型製作技藝與航空曆史研究成果的有機融合——80多年的像真模型製作經曆讓陳老對飛機的結構和塗裝都了熟於心,加之對當年曆史環境、人物、軍事背景甚至天氣情況的嚴謹考證,陳老最後呈現出來的作品堪稱對當時曆史畫麵的全景再現。“好的航空繪畫,除了飛機本身以外還要包含有真實豐富的內涵。”陳老的這句話成為其終身創作的格言與信條,也正因如此,他的作品不僅在國內倍受青睞,不少國外的行家也甚為推崇。

中國現代木刻版畫的產生與勃興離不開魯迅的倡導和扶持,魯迅因此也被譽為“中國現代版畫之父”。正是在魯迅的倡導和培育下,中國現代版畫從誕生之日起,就不僅僅作為一種繪畫門類被引入中國,而是作為一種應時代之所需的革命工具,以戰鬥的品質、現實主義的繪畫精神昂首於“革命美術”的先列。宋彥聖、王金旭的版畫,無疑具有這樣的藝術特點。鮮明的時代特征,是兩位藝術家版畫作品給人的第一印象,特別是宋老的作品,仿佛能把人拉回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那段充滿紅色激情的歲月。

秦長庚和裴常青同出生在上世紀40年代,上世紀60年代入伍,他們伴隨和見證著人民空軍由國土防空向攻防兼備轉型的全過程。秦長庚和裴常青更擅長用油畫來表現人民空軍的點滴變化。

在7位畫家中,李海俊和張一鳴是小字輩。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航空繪畫的創作中,無疑是中國航空繪畫的最大幸事。他們不僅熱愛航空,熱愛航空藝術,更重要的是他們所受的教育和指導要遠遠好於前輩們——李海俊畢業於俄羅斯列賓美術學院,擁有紮實的繪畫基礎;張一鳴則師從於繪畫大師陳應明。

責任編輯:王鑫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