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航空繪畫:航空文化的藝術鏡像(2 / 3)

中國的航空文化十分悠久,卻談不上深厚。雖然馮如在1909年就代表中國人升空了第一架飛機,但中國人對於航空的熱情卻隨著紛亂的時代浮沉不定。最為遺憾的是,西方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即開始發展,並在二戰後迅速繁榮的通用航空事業,在新中國成立60年間,卻沒能取得足夠長足的發展。如果說軍事航空是通過人類矛盾的終極解決方式

戰爭博得關注的話,那麼通用航空則是借助和每個人的緊密關聯來贏得矚目。如果悉心總結,你會發現,二戰後西方航空藝術大發展時期,恰與通用航空突飛猛進的時代相暗合。文化是不能孤立於物質之外而存在的。沒有通用航空產業的繁盛,航空業就變得和百姓疏遠起來,既然航空就是空軍的戰機和民航的班機,至少在現代中國,許多人也就失去了關注它的理由,也少卻了些許欣賞航空藝術的動機。從這個角度說,光靠呼籲和宣傳,是難以真正建立適合中國航空藝術發展的環境的,最為飽滿的希望,還在於中國航空產業特別是通航產業的發展上。關注航空,享受航空,其理由不是對文化的跟從與追逐,而是因為,航空就是民眾生活的一部分。

除了航空文化方麵的原因,國內對航空藝術缺乏認同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一些作者沒能抓住最能引起公眾強烈共鳴的東西,換句話說,我們缺少足夠數量的精品佳作。雖然這看起來是雞與蛋孰先孰後的問題,但這個莫比烏斯環不剪斷,恐怕中國航空藝術難以真正發展。大環境的培養需要時間,對於航空繪畫的作者們而言,提升自己的創作水平卻仍然要身體力行。這裏需要澄清的一個誤解是,那些西方肮空藝術大師級人物,他們並非完全靠繪畫的技法取勝,他們的作品之所以成為精品,主要取決於他們在航空科技與人文思想方麵的內在修為。他們所作的,不過是用藝術的語言恰如其分地表達了這些感悟。

說到認同,還有個誰來認同的問題。其實普羅大眾的廣泛認同,即使在西方航空發達國家,也是難以做到的。對航空繪畫的社會認同,首先反映在政府以及軍事和民用航空等相關機構上。在美英等航空文化發達國家,許多軍事機構、航空博物館和研究機構都會陳列航空繪畫。在美國,亞拉巴馬州拉克爾堡的美國陸軍航空博物館、佛羅裏達州彭薩克拉的海軍航空博物館都收藏有航空繪畫。美國空軍陳列航空繪畫的地點就更多了,其中最多的當屬俄亥俄州代頓附近的美國空軍國家博物館。史密桑寧協會(又譯史密斯森協會)所屬的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就陳列有多幅經典航空繪畫,一些航空繪畫作品還會在全美各博物館巡展。此外,美國空軍還堅持資助一項航空繪畫創作計劃,經常性地安排航空畫家舉行聯誼活動,或者組織畫家前往空軍基地,以便他們從中發現創作題材,並記錄空軍各種活動。前文提到的NASA的藝術創作計劃,也已持續了數十年,並從製度和資金方麵加以支持。

美國政府機構也積極參與航空藝術活動,美國許多州的交通部都會參與組織國際航空聯合會(FAI)舉辦的一年一度少年航空繪畫大賽,這項賽事向6~17歲的少年開放。一些其他博物館,如位於弗吉尼亞州弗吉尼亞灘的私立軍事航空博物館,以及威斯康辛州奧什科什的EAAAirVenture博物館,都會出資組織自己的航空繪畫比賽,並展出獲獎作品。

在俄羅斯這個素來以藝術和文學著稱的民族,航空繪畫並沒有被割裂成另類的藝術題材。俄羅斯軍事題材或者說戰爭題材藝術源遠流長,在俄羅斯許多大型博物館中,那些氣勢磅礴、功力精湛的全景畫就是明證。航空繪畫目前在俄羅斯仍然屬於軍事題材中的重要分支,題材上也以關注軍事航空為主,這和蘇聯時期航空工業偏重軍事不無關聯。俄羅斯許多著名的航空繪畫作品,都是出自傑出軍事藝術家之手。以俄羅斯著名畫家亞曆山大·希托夫(Alexander Sytov)為例,雖然航空畫在他的作品中隻是一個小範疇,但他卓越的藝術修養注定了其作品的地位。亞曆山大1957年生於莫斯科,畢業於莫斯科州立蘇裏科夫藝術學院,獲得過列寧共青團員獎金,也是格列科夫戰爭藝術家工作室的成員,同時還是一係列著名曆史和英雄主義繪畫作品的作者。亞曆山大創作過不少表現衛國戰爭的作品,如今作品則更多地表現俄軍。他不止一次深入邊遠的部隊駐地和熱點地區,發掘創作素材。希托夫的作品常常出現在俄羅斯國家級畫廊,還專門在美國舉辦過衛國戰爭作品展。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上任伊始,簽發的第一號總統令,便是頒發給希托夫榮譽勳章。希托夫最熱衷的題材是場景和風景,他駕馭作品的能力很強,總能恰如其分地表現出選題的要義。

在中國,對航空繪畫的認知度還不高,即使在航空業界、政府以及文博機構,認知度也依然不足。與其說這是對航空繪畫的認知不足,倒不如說是對航空文化的認同缺位。可喜的是,近幾年這種情況正在得到改善,因為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作為航空文化發達程度鏡像之一的航空藝術,本身也是航空文化建設的絕佳工具。在業界、軍營和文博機構,航空繪畫需求正日益增多,如果這種趨勢能健康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航空繪畫有望在未來取得較快的發展。

感動的內核

2011年11月,德國赫爾曼曆史文物拍賣行以20 000歐元的價格起拍一幅航空畫。這幅畫的作者不是別人,正是世界航空繪畫界的泰鬥級人物——美國著名航空畫家羅伯特·泰勒(Robert Taylor)。這幅名為《風暴聚集》(Gathering Storm)的油畫畫麵左下方簽有“Robert Taylor 90”字樣,表明該畫創作於1990年。畫麵逼真地描繪了二戰期間飛行在法國西部上空的一隊德國空軍Fw 190戰機,它們正在爬升準備攔截轟炸洛裏昂納粹潛艇基地的美軍B-17轟炸機群。這些德國飛機都攜帶著副油箱,細節豐富而細膩,甚至能看到尾翼上的擊落戰果標誌。明快的光影與飛機的機械質感完美交融,讓人不由得沉醉於慘烈空戰來臨前這短暫的平靜。看過泰勒原作的人,都很容易被他的作品所打動。他的作品用光絢麗、風格恬靜,被稱作“航空藝術的田園畫”。幾乎所有的航空器在他的作品中都呈現一種獨特的機械美感,但這並不意味著他的作品隻關注航空器本身,除了深厚的考據與再現功力,泰勒的作品,特別是軍事航空作品,實際上是通過恬靜的畫麵,與慘烈的戰爭構成強烈的對比衝突,讓人更深刻地體會戰場與硝煙的特殊味道。從這一點來說,泰勒用自己的方式成功地感動了觀者。

英國畫家亨利·穆爾(Henry Moore,1898-1986)是另一個善於用作品傳遞情感的人。雖然他不是專攻科技類繪畫,但他用自己的情感征服了英國乃至全世界的民眾。1940年納粹德國大舉空襲倫敦的過程中,在作為防空掩體的地鐵隧道內,穆爾用速寫的方式,描繪了藏身地下的倫敦市民的苦難與無助。在這些撼人心魄的作品裏,市民們擠作一團,在勉強容身的空間裏蓋著薄毯苦熬長夜,企盼著敵機離去的時刻,然後再回到地麵上去直麵滿目瘡痍。穆爾的作品引起了英國民眾的強烈共鳴,英國政府專門聘請他作為官方戰爭畫家。

航空藝術家們涉獵的題材其實都非常廣泛,從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騎士精神十足的格鬥場景,到氣勢磅礴的宇宙征程,都可能出現在他們的畫布上。他們的職業背景可能也並不十分純粹,在他們中間,既有退伍兵,也有工程師,還有宇航員,也有玩具封繪創作者,年齡分布也無甚規律。但是優秀航空藝術家是有著某種共性的,那就是當他們創作一幅具有曆史高度的精準的航空藝術作品時,他通過對航空場景的藝術加工來教育公眾,告訴他們某些事件的經過,經曆者的情感,或是事件的曆史內涵。畫家可能會經常畫那些作戰場景,畫麵上會出現各種轟炸機或其他軍用飛機,但除了他們的細心研究與考據,他們用光的明亮與陰暗、構圖的空曠與局促、用色的飽滿與暗淡、筆觸的快速與舒緩,以及勾畫的細膩與粗獷,都反映了各種複雜情感的濃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