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孕育期疾病的防治(4)(1 / 2)

④預防便秘。因產婦在懷孕和分娩過程中,消耗掉大量的熱量和營養,產後適當的補充營養是必要的,但要講究正確的調節。北方一些農村地區,在坐月子期間以雞蛋為主食,不做別的食物調節是不可取的。雞蛋細膩,容易減少大便次數,出現便秘。在吃雞蛋的同時,應吃一些含維生素、纖維素高的蔬菜水果,以保持大便鬆軟,適當的體積和水分,使大便容易排出。懷孕期間所造成的胃腸道蠕動緩慢,在產後早期還未恢複,應在產後身體適應的情況下,適當下床活動,以避免糞便在腸內停留時間過久。必要時可進行腹部按摩,以增加腸蠕動機會。還要養成每日排便的習慣,縮短間隔時間,以免大便過多的積聚和過多水分被吸收,造成便秘。

⑤發生便秘,不要強行排便。應先由肛門注入適當的開塞露、甘油栓等潤滑藥物,以利大便的順利排出,避免造成肛門裂傷。

⑥發生肛裂後,每日要進行局部清洗坐浴,尤其在大便後,可防止傷口感染,促使傷口盡快愈合。對肛裂痛者,可利用10%普魯卡因局部封閉,久治不愈者,要去醫院手術治療。

十三、子宮複原不全的防治

子宮在分娩後立即收縮到臍下45厘米處,但24小時後又發展到臍上,之後逐漸縮小,2周左右恢複成原來的大小。如果子宮收縮得不好,或子宮裏殘留著部分胎盤或胎膜部分,恢複得就慢。

子宮一收縮,子宮裏就會布滿細小的傷口,和胎盤剝離後的大傷口。這些傷口由於子宮黏膜的更生,經過3~4周就能愈合。

正常分娩後,由於子宮肌肉的收縮、縮腹作用,迫使血管閉鎖或狹窄,子宮肌細胞缺血並發生自溶,子宮體積明顯縮小,胎盤剝離麵亦隨著子宮的縮小和新生內膜的生長而得以修複。一般在產後5~6周可以恢複到孕前狀態,當子宮在複原過程中受到阻礙,子宮收縮不好,即引起子宮複原不全。

在產後10~14天,子宮降入骨盆腔內,這時在腹部就摸不到子宮底了。如果複原不全,子宮遲遲不入盆腔,在恥骨上能摸到子宮底,有壓痛、惡露量多,色暗紅,此時就應注意是否子宮複原不全。如惡露出現惡臭味,則可能已經合並感染。

影響子宮複原的因素有許多,如子宮內膜炎,子宮肌炎,胎盤、胎膜殘留,子宮位置異常,尿瀦留及子宮肌瘤等。治療時可選用子宮收縮劑,如催產素。若有感染者應加用抗炎藥物。

為避免發生子宮複原不全,產後不要輕率提早離床,並要排空膀胱,不要存尿存便;休息時不要總是仰臥,要經常變換體位,防止子宮後傾、後屈。嬰兒吸吮乳頭,可反射性地使子宮收縮,故應大力提倡母乳喂養。經使用上述方法,血性或褐色惡露仍不止者,一定要去醫院做詳細檢查。

子宮複舊不全表現為腰痛,下腹悶脹;血性惡露淋漓不止,甚至大量出血。即使惡露停止,白帶、黃帶必定增多。子宮位置後傾,如果不及時治療還可能導致永久性子宮改變。例如結締組織增生,子宮增大,哺乳期後月經量多,經期延長。產褥期發生上述現象,要去看醫生,采取治療措施。

(1)服用子宮收縮劑。麥角流浸膏2毫升,每日3次;或益母草流浸膏4毫升,每日3次,3天為一個療程。需要時停藥3天左右再進行一個療程治療。中藥益母草膏無任何副作用,可堅持常服,每日2~3次,每次一湯匙,衝服。

(2)子宮後位者,要做產婦保健操,尤其是膝胸臥式,每日2次,每次15分鍾。

(3)產後長時間出血或有大出血而懷疑有胎盤滯留者,子宮複舊肯定不好,應當手術刮宮,清除宮內滯留物。

十四、產後子宮脫垂的原因

(1)子宮脫垂的症狀是:

產婦如發生子宮脫垂,就會感到下腹、外陰及陰道有向下墜脹感,並有腰酸背痛,若久立、活動量大時,這種感受更加明顯,若病情繼續加重,嚴重者將影響活動。如果屬於早期子宮脫垂或症狀較輕者,可取平臥位或稍坐一會兒,即可使陰部恢複常態;重症子宮脫垂則不易恢複。即使用手幫助回納,但起立後仍可向外脫出。如果子宮脫垂的同時,還伴有膀胱膨脹,往往會有尿頻、排尿困難或尿失禁等。若子宮脫垂兼有直腸膨出,還可出現排便困難。

(2)產婦造成子宮脫垂的原因:

①急產,即產程從子宮正規陣縮到胎兒娩出少於3小時時,由於骨盆底組織和陰道肌肉沒有經過漸進的擴張過程,而突然被胎頭壓迫撕破,又未能及時修複,就會造成子宮脫垂。②滯產,也容易造成上述情況,形成子宮脫垂。

子宮脫垂因程度不同,有輕、中、重之分。輕度子宮脫垂(Ⅰ度),此類病人大多數沒有什麼感覺,有的可在長期站立或重體力勞動後感到腰酸下墜;中度子宮脫垂(Ⅱ度)部分子宮頸或子宮體脫出體外,在陰道外;重度子宮脫垂(Ⅲ度),即整個子宮頸與子宮體全部暴露於陰道口外。

十五、產後腹疼的防治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