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產後正常腹痛
產婦分娩以後發生的以小腹部疼痛為主的病症,稱為產後腹痛,又稱兒枕痛。產後一周內小腹呈陣發性疼較輕微,一周以後自然消失者,此屬子宮收縮複位的生理現象,不是一種病症,用不著擔心。
(2)病理性腹痛
若久疼不止,綿綿不斷,或疼痛較甚,時間超過半月,甚至在整個產褥期內,並伴有其他症狀,如發熱惡寒、惡露不絕;或疼痛偏於一側,或兼下腹墜脹者,屬於病理性變化。病因或由於分娩時流血過多,子宮失於濡養;或由寒邪入侵,淤血停滯經脈收縮而痛,或有其他原因如:子宮肌瘤紅色變性、卵巢囊腫扭轉破裂、急性闌尾炎、壞死性胰腺炎、急性膽囊炎等急腹症,如果盲目止痛容易掩蓋病情,延誤診斷。
(3)血虛腹痛
產婦分娩時流血過多,或因身體極度虛弱,子宮失於氣血的溫煦濡養而產生腹痛。
這類腹痛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小腹隱隱疼痛,綿綿不斷,惡露量少,色淡紅、清稀,或兼見頭暈、眼花、耳鳴、身倦無力,或大便秘結幹燥、麵色萎黃。
防治方法:
①加強營養,可選用人參粥、扁豆粥、豬腎粥、紅杞鯽魚湯、當歸生薑羊肉湯、黃芪當歸烏雞湯、參棗羊肉湯等。
②臥床休息,有充足的睡眠,避免久站久坐、久蹲,防止子宮下垂、脫肛等病發生。
③大便結燥者,可服麻仁丸,早晚服蜂蜜一匙,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如香蕉、西瓜等,潤腸通便。
④用熱毛巾熱敷痛處,或針灸關元穴(臍下3寸,離臍約三橫指)、中極穴(臍下四橫指),或用鹽炒熱裝布袋熱熨痛處,或關元穴、中極穴。
⑤若惡露量多,或有創傷流血不止者,必須盡快求醫。
(4)將養不慎引起的腹痛
若產婦在月子中生活起居不慎,過食生冷,腹部觸冒風寒,用冷水清洗、精神不暢;或者產後站立、蹲下、坐、臥時間過長,過久不變換體位,上述情況都可能引起淤血停留,導致下腹疼痛墜脹、腰酸、尾骶部疼痛。
主要症狀:產後小腹疼痛,喜歡溫熱揉按,惡露量少,澀滯不暢,色紫暗常夾血塊。
防治方法:
①用熱毛巾熱敷痛處,或熱敷臍下(1)5寸處的氣海穴、臍下四橫指處的中極穴。
②選用中藥肉桂10克,幹薑12克,小茴香10克,艾葉20克,陳皮20克,吳萸10克,木香15克等溫熱藥適量,以水浸潤炒熱裝袋,趁熱溫熨痛處,冷後再加熱,每次熨10~15分鍾。
③服益母草膏一匙,每日3次,可化淤止痛。
④加強食療:可選用生薑紅糖湯、醑糖蛋、益母草煮醪糟、當歸生薑羊肉湯、羊肉桂圓湯。忌食生冷瓜果、飲料。
⑤保持心情愉快,避免各種精神刺激因素。
⑥注意保暖防風,尤其是下腹部的保暖,忌用冷水洗浴。
⑦不可長久站立、蹲下、久坐,或保持一種姿勢睡臥,應注意隨時改變體位。
十六、產後流血不止的防治
產後2小時內陰道流血量較多,2小時後出血量逐漸減少。一般來說,分娩總失血量不超過200毫升。如果產後(胎盤娩出)24小時後到產褥期間發生大量的陰道出血,出血量超過400毫升,稱晚期產後出血。以產後1~2周發病較為常見,有時也可延及產後6~8周。陰道流血可為少量或中等量,持續或間斷,大量出血時會發生休克,如果不及時搶救,則有生命危險。
正常產婦產後陰道會流血,一般持續3~5日,不超過一周,如果流血量多,或持續時間延長,就要注意有發生晚期產後出血的可能。
發生晚期產後流血的原因,主要是胎盤或胎膜碎片殘留。這就要求醫生或助產士在接生時仔細檢查胎盤是否完整,若稍有疏忽,就會遺留後患。如果懷疑胎盤或胎膜娩出欠完整,應立即作宮腔探查,這時產婦應密切配合,忍得短時間的疼痛,可避免日後大量陰道流血的痛苦。另一種常見的原因是子宮內感染,影響子宮收縮,而發生流血。感染原可來自接生人員、接生用具,也可能因產婦沒注意產褥期衛生,如用了不潔的紙墊,坐在盆子裏洗澡,或產後過早開始性生活等。因此,防止晚期出血,一方麵要求接生人員按科學方法接生,另一方麵要求產婦注意產褥期衛生,如會陰墊紙要經過消毒,洗浴應該洗淋浴,產褥期絕對禁止性生活,盡量減少感染的機會。還有一種少見的原因是產後並發子宮滋養葉細胞腫瘤。這種腫瘤細胞是侵蝕血管的,病人的主要症狀是不規則陰道流血。因此對於產褥期有不規則流血的病人,醫生都會要求抽血測絨毛膜促進腺激素含量,如果高於正常,要警惕滋養葉細胞腫瘤的可能,應立即住院治療。此外有一種晚期產後流血見於剖宮產後,發生了感染,經過治療無效時,需要做子宮頸全切除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