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給孩子一個好性格(2 / 3)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母親則是包攬了孩子的一切。這些母親的心理往往是,為了孩子,自己再苦再累也心甘情願,孩子的所有的缺點都是可以原諒的。特別是母親,從其自身慈愛的角度出發,對孩子百般縱容,殊不知,這種“代辦”式的溺愛隻會害了孩子。久而久之,母愛就變成了無條件的妥協,孩子在心理上產生依賴思想,行為上會有軟弱性。在對父母的依賴中,孩子隻有軟弱性,當他們走入社會時,就沒有堅強的意誌,暫時的困難與挫折就能把他們擊倒。作為21世紀的母親,不能僅僅是扮演保姆的角色,更重要的是在知識,做人,做事上做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應該意識到,堅強的意誌,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

一位媽媽發現自己的女兒的依賴性比較大,就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這位母親給孩子編了一個小鳥的故事:鳥媽媽把小鳥喂大後,就把它們趕出窩,它們不知怎麼生活,就常跑回來,鳥媽媽就用嘴啄它們,開始它們不理解,都飛走了,後來它們學會了找食,才明白媽媽的良苦用心。女兒當時睜著兩隻小眼睛,心痛得不得了。後來她明白了,她早晚會有離開媽媽的那一天,就像媽媽離開她姥姥一樣。

在鍛煉女兒堅強的性格方麵,媽媽首先從克服女兒怕黑做起。為了鍛煉她的獨立堅強的性格,媽媽先是和她分床睡,後又和她分房間睡,慢慢女兒習慣了。其中有兩次讓這位媽媽很心疼,一是祖母病危期間,媽媽常常在晚上把6歲的女兒獨自鎖在家裏,自己去父母那裏探望;另一次,是她自己學騎車,半天時間就扔掉了兩個軲轆(是四個軲轆的童車),膝蓋摔破了好幾塊,媽媽看到血漬漬的樣子時,心裏很酸,但卻對她說,要想學東西,哪有不吃苦的。

對於我們的孩子來講,他們不可能永遠被父母照顧,他們需要明白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跌倒了爬不起來。一個人的道德意誌與他的品格完全是一致的,道德意誌越是強大品格的形成就越快,越牢固。意誌是一個與克服困難相聯係的概念。一個人在達到自己的目標的過程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克服困難的過程就是意誌活動的過程,強大的意誌正是在這個不斷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培養起來的。

一個人如果具備了堅強的意誌力,他就能克服前進道路上的種種困難,百折不撓,堅持不懈,直到成功。因此,堅強的意誌力是人行為的持久動力,是成功的關鍵因素。為此,父母應當有意識培養孩子堅強的意誌力,讓孩子能吃苦。為此父母應做好周密的計劃,讓你的孩子變得堅強起來。

首先,父母應幫助孩子製訂合理的計劃,讓孩子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嚐試成功,體驗成功的快樂,是激發孩子進取心的又一要素。目標對激發進取心十分重要。沒有目標便沒有動力。但目標必須適當,目標過低沒有推動作用;目標過高而達不到,便會挫傷信心。因此,父母應協助孩子製定適當的目標。

其次,父母應懂得磨煉孩子的意誌,讓孩子正確地麵對挫折。以孩子來講,性格懦弱者,意誌品質大都較為脆弱,做父母的就更應放手讓他自己活動,積極鼓勵他,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能力。對於天性活潑、好表現自己的孩子,也要多指點,多約束,給他創造“逆境”,多設障礙,以磨煉孩子勇於克服困難的品質。

“專家提醒”

讓孩子受挫就要讓孩子不斷地經受挫折嗎?其實,專家認為,孩子堅強性格的培養並不是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接受挫折,而是要培養起孩子堅強的性格和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過多的挫折,會使孩子失去自信心,變得自卑和軟弱,所以,堅強教育無論是數量和質量,都不應該超過必要的限度。雖然,孩子在進行嚐試中會遭遇失敗的經曆,但父母不能為了“愛”他而代替他從事探索活動,仍應讓他獨自活動。隻有讓孩子學著自己解決所遇到的困難和障礙,等孩子最終實現目標後,他才會在興奮中體驗那份與眾不同的成功和滿足。從而達到增強孩子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決心的目的。同時,在孩子表現出堅強的時候,父母應給予他們鼓勵,不要把孩子看扁,他們成長的過程中需要被發現、被肯定、被激勵。父母要讓孩子體會成就感,要挖掘孩子的潛能,就要懂得為其喝彩。因此,對於孩子的點滴進步,父母都應及時給予肯定和獎勵,而不是等到孩子完全達到要求後再表揚。

關注孩子意誌力的形成

有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人問一位智者:“怎樣才能成功呢?”智者笑笑,遞給他一顆花生:“用力捏捏它。”那人用力一捏,花生殼碎了,保留下花生仁。“那你搓在它。”智者說。那人又照著做了,紅色的皮被搓掉了,隻留下白白的果實。“再用手捏它。”智者說。那人用力捏著,沒能將它毀壞。“雖然屢遭挫折,卻擁有一顆堅強意誌的心,這就能成功。”智者說。

意誌力強的人更容易成功,而我們經常聽到家長的抱怨:“我的孩子太不自覺了,從不主動地去學習!”“我的孩子做什麼都是半途而廢,沒有一點耐性。”“我的孩子做事情總也拿不定主意、遲疑不決,朝令夕改。”“我的孩子控製能力太差,玩一樣東西就容易上癮。”……

家長們的這些抱怨根源,都是因為孩子缺乏意誌力。意誌力是堅強持久的毅力,是良好的心理品質。一個意誌堅強的人,對於來自社會、工作或學習的逆境和壓力,都能勇敢地承擔,不管遇到多少反對和挫折,他總能堅持下去。辛苦的工作不會使他厭倦和疲憊,巨大的阻礙不能使其氣餒,也就是說,他總是能夠堅持不懈地奮鬥下去,就像他無法停止呼吸一樣,他永不會放棄。

意誌,是一個人決定達到某種目的所產生的心理狀態。意誌力,則表現為一個人實現自己生活、學習、工作直至人生目標的重要品質,同時,也是一個人克服困難,跨越障礙,解決矛盾的心智力量。可想而知,培養孩子的意誌力,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課題。

那麼,我們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意誌力呢?

一、學會從小的目標做起

談到意誌力的培養過程,讓我們先從小目標入手。誌,即是目標。所以,培養孩子的意誌力,首先要目標明確。比如在學習上,我們不能泛泛地督促和考察孩子“堅持學習”,而要將目標具體化、數量化,如:堅持每天寫一篇日記;每天背20個單詞……

隨著每一天的堅持,孩子的信心就會增強,從開始的意誌和毅力,變成了習慣。孩子從中可以發現意誌力的重要作用,從而不再恐懼較高些的目標。需要注意的是,目標不要太低,這樣起不到訓練意誌力的作用;同時又不能把目標定得太高,這樣孩子很難達到,就會放棄,鍛煉變成了打擊。

二、讓孩子挑選一個體育項目

一些體育運動項目,尤其是考驗耐力的項目,比如爬山、行走、長跑等等,對於培養孩子的意誌力是非常有效的。同樣,首先要明確目標,此次運動要到達山頂或者某個目標。然後,與孩子一起進行這項運動。在這一過程中,要注意及時地鼓勵孩子,同時還要講究科學的運動方法,不要把孩子累傷了。

這種體驗能夠非常直接地讓孩子體驗到自己的意誌對自己潛力激發的作用,重新認識自我,從而樹立自信,將這種品質發展起來,就形成了孩子麵對生活、學習和工作上的意誌力。

三、加強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專注(注意力)時間的長短,也是意誌力自我控製的一個方麵。通過培養孩子的專注力,非常有助於增強孩子的意誌力。沒有專注能力,小貓釣魚式的,在沒有完成手頭任務的時候,就好奇於其他的目標,也就沒有什麼意誌力可談啦。

所以,培養孩子的專注能力,使專注的時間越長,尤其是自我管理的能力得到提高,那麼,孩子就會對自己的願望實現充滿信心,從而客觀上增強了意誌力。

四、懂得控製孩子的情緒

在實現目標過程中,各種幹擾的思想會露出頭來,消磨人的意誌,比如自我懷疑、意義懷疑、恐懼、煩躁、焦慮等思想與情緒的出現。這時,家長可以通過一些激勵的口號、故事、名言等,來幫助孩子調整情緒和思想,使孩子重新確立信心。

需要提醒的是,目標的確立,是孩子認同的,而不是我們強加的,這樣,才能使孩子切實地實踐“意誌力”的鍛煉和提高。否則,在一種被強迫的心理下,去完成任務,孩子會產生對抗心理,最終難以實現訓練目的。

五、培養孩子獨立生活能力

獨立生活能力是培養孩子意誌力的出發點,而且培養孩子的意誌力,要隨著孩子的成長和進步,從小到大,從易到難,從低到高地磨煉孩子,讓孩子逐步接受困難的挑戰,變得堅強起來。

一般從兩歲起,父母就要逐漸地培養孩子某些獨立生活的能力,如讓孩子自己穿衣,自己收拾玩具,自己完成作業,自己吃飯等。孩子在從事這些活動時,需要克服外部障礙與內部困難,而正是在克服這些困難的過程中,使意誌得到了鍛煉。陶行知說:“讓孩子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才是英雄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