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家庭教育,有人認為這很容易,有人則覺得這實在是一件太困難的事情了!因為,孩子不是固定不變的,他們不僅性格各異,而且還會成長,每個階段的孩子都有其不同的地方。因此,在家庭教育的實踐中,也是需要不一樣的招數的!而這所有的細節,都不是一對父母就能完全解決的,因此,父母深刻地感覺到在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還需要挖掘更多的東西!
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隨著孩子的成長,專家分析不同年齡的孩子有著不同的心理特征。這就需要父母根據孩子的這些心理特征進行良好的教育!家庭教育同時也是無處不在的,因為生活中孩子的一舉一動都是他們內心的良好表現,這是父母不可忽視的環節。
從生活中培養孩子的受挫能力
不管哪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嬌生慣養總會使孩子養成依賴性很強的性格,同時,他們軟弱,受不了挫折!事實上,有很多的方法可以培養孩子的受挫能力,關鍵是父母得舍得下工夫,舍得讓孩子吃點苦頭!要知道,受挫能力的培養,能使孩子遇到具體受挫情景時,能堅強地走過。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受挫能力呢?
一、教孩子認識自我
每個人都應首先認識自己,對於孩子來講,尤其如此!父母要引導孩子了解自己的優點、缺點、愛好、性格、習慣等,讓孩子學會自我調控、自我反思、自覺學習,找出與別人的差距,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當孩子懂得了解自己的時候,他們就會對自己進行一個客觀的分析,從而不斷地完善和正確對待自己。他們能很好地與別人相處,也能勇敢地麵對自己的失敗。特別是班級裏的後進生,他們本身缺乏自信心,導致他們形成自卑感,嚴重地影響著他們身心活動和學習能力,使原有的聰明才智不能正常的發揮。麵對這樣的孩子,父母更加要幫助他們認識自我,了解自我,麵對現實,找找原因之所在,讓孩子在認清自己之後,以清醒的頭腦,良好的心態,調節自我,戰勝自我,樹立信心。
不管你的孩子一直是怎樣的,也不管你的孩子的失敗是因為本身的大意,還是這方麵不擅長所致,父母都要教育指導孩子以“失敗是成功之母”為動力,鼓勵孩子迎接新的挑戰。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長的言語難免會傷害到孩子。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孩子沒有健康的思想和承受能力,就不能正確麵對,就會導致不良後果。特別是一些性格內向型孩子,他們不善言表,更容易造成不良後果。麵對這樣的孩子,家長要多開導他、啟發他,鼓勵他們自我檢查、反思,使他了解自己的不足,認識自我的不對,找出與別人的差距和誤區以及自己存在的問題。
教孩子從小進行了解自我,認識自我,完善自我的教育,養成自我反思的良好生存習慣,他們就會成為一個身心健康的人。
二、讓孩子學會獨自做一些事
很多專家發現,相當一部分小學生上學、放學都是父母或爺爺、奶奶接送,連自己的小書包都是父母或爺爺、奶奶背,這些接送孩子上學的人成了孩子們的書童;有的孩子穿衣、吃飯、洗漱都是父母包辦……
對於這樣的情景,孩子都覺得是理所當然。這些孩子事事依賴父母,他們非常嬌氣,獨立生活能力和承受壓力的能力差,更談不上解決困難、處理問題的能力了,一旦父母不在身邊,遇到困難他們就會措手不及。因此,家長就應該進行一些簡單的解決困難,處理問題的能力培養,首先應從這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比如當孩子稍微大一點的時候,讓他們結伴而行獨自回家,以此來鍛煉和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三、父母用言行來影響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行為,言談舉止,道德行為,對孩子的成長具有決定的影響,要想讓孩子從小健康成長,家長就得對孩子進行一定的受挫能力的培養,不能遷就孩子、慣養孩子、溺愛孩子。
首先,父母應轉變教育觀念,不要認為孩子隻有一個,事事都要順從;他們人小做不來事,事事都包辦。要重視養成教育和習慣教育以及各種能力的培養,要從小抓起,從身邊的小事抓起。
其次,父母應和孩子的老師保持一定的溝通,教育孩子遇到困難不要害怕,要有隨時迎接困難的思想準備,學會動腦、用腦,解決身邊的小事、小問題,用智慧去戰勝困難。有時孩子在學習上畏難情緒嚴重,遇到難題家長幫她做,這樣的情況要堅決禁止。培養孩子受挫能力一定要從小抓起,從身邊的小事抓起,教育孩子克服困難,要有頑強的意誌。要迎難而上,不能遇到困難就退。
四、對於所受的打擊學會麵對
人生的致命點就是經受不了挫折的打擊。有的人一旦遇到一點小麻煩,遇到一點小挫折,就不能接受,不能正確地對待;有的人是想不通,情緒低落,悶悶不樂,沉默寡言,十分無助的樣子;有的人是發泄,脾氣暴躁,把所有的氣都往別人身上發……
要知道,一個人在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麻煩的事情,孩子也不例外。然而多數孩子嬌生慣養,在困難和挫折麵前哭哭啼啼,依賴家長和老師。如何使孩子能勇敢地麵對打擊呢?這個問題不得不引起父母的關注!
當孩子受到打擊以後,要教孩子保持清醒的頭腦,多想想造成自己受到打擊的原因。如果是自己造成的,就要勇敢地麵對,敢於承擔自己的責任。大人要告訴孩子:人無完人,孰能無過。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知錯就改,才是好孩子。
五、教孩子學會溝通
交流和溝通使矛盾化解;交流和溝通使人愉悅;交流和溝通使人進步;交流和溝通使人健康。隻有善於交流和溝通的人,才能做一個真正健康的人。
現實生活中,我們的孩子在遭受挫折的時候,大多數會選擇沉默。殊不知,將這些打擊埋藏在心裏,關在房間裏不願意見人,長期下去都會對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危害!孩子思想壓力大,包袱重,使其身心不能健康成長。麵對這樣的孩子,父母要告訴他,做一個性格開朗的人,心中有什麼不愉快的事找夥伴和信賴的人說一說、擺一擺,在交流中對方會幫助你解決疑難、排除困惑。要學會自我排解,學會交流、溝通,爭取別人對你的支持、幫助、理解。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孩子遇到問題不願意跟別人溝通和交流的時候,應學會開導孩子,讓孩子明白:這樣下去不但對自己身心健康沒有好處,而且不利於自己健康成長;有什麼不愉快的事要主動學會與別人交流、溝通,求得別人的寬恕、原諒、理解、幫助。人活著就是要做熱愛生活的人,這種人才是強者。隻有那些“熱愛丟臉,歡迎挫折,經曆痛苦”的人,長大後,才能追求成功,鑄造人生的輝煌。
“專家提醒”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每當看到孩子學習成績差的時候,都會對孩子進行批評。而有的孩子不能接受父母的批評教育,就會和家長產生抵觸,他們不服從家長,甚至向家長示威。如此,孩子的思想、行為都處於危險的邊沿,如此,父母一定要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一是采取開展活動的方式,使孩子在活動中明理,查找自己的不對;二是采取交流的方式與孩子溝通,讓孩子理解父母用心的良苦;三是舉些生活的實例和現象,使孩子明辨是非,糾正自己的不良行為。讓孩子明白,挫折和打擊並不可怕,怕的是遇到挫折和打擊時不知道想辦法應付。我們要學會迎接挫折和打擊,也要學會對付挫折和打擊,隻有那些敢於麵對同學,麵對教師,麵對父母,麵對社會,麵對困難,麵對人生坎坷的人,才是真正勇敢的人,是最了不起的人,是人們最敬佩的人。
讓軟弱的孩子變得堅強
孩子不僅是家庭的未來,還是祖國的未來。每一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很快地成長起來,獨立、堅強,能照顧好自己。要想孩子自己長本事,就需要培養孩子堅強的性格,因為堅強的性格能使孩子勇於麵對困難,勇於創新。
今天的孩子生活在一個富有的年代,優越的生活條件已經使他們不知道什麼是貧窮與艱難。過分的溺愛自己的孩子是今天不少父母的通病,也是今天父母所麵臨的一個真正感到無所適從的問題與挑戰。過分溺愛孩子,會使孩子變得懶惰、脆弱、嬌氣、依賴性強、不思進取……
在培養孩子堅強性格的問題上,母親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認為母親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母親都是慈祥的。其實,慈祥和堅強並不矛盾,母親是慈祥的,也是堅強的。慈祥給予孩子親情的溫馨和家庭的溫暖;堅強,則教會了孩子勇敢地去麵對生活,要在慈愛中賦予孩子堅強的性格。
日本動畫片《聰明的一休》中,有一個令人難忘的鏡頭:一休的母親為了磨煉一休,讓他去當和尚,獨立生活。有一次,小一休跌倒了,石頭碰破了他的腿,母親離他隻有幾步之遙,一休將手伸給了母親,可母親卻無動於衷,隻說了一句:用手撐一下,自己爬起來。一休的母親讓一休明白了一個道理:跌倒了得自己爬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