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給孩子一個好性格(3 / 3)

六、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堅持拒絕

家長應該學會拒絕,不要認為拒絕孩子就是不愛孩子,其實恰恰相反。家長過分地滿足孩子會造成孩子的任性,而任性是學習成績不好的最重要原因。對於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家長必須拒絕。即使對孩子的合理要求,家長能拖延的最好也不要立即滿足,讓他學會忍耐,讓他明白這世界不是他的,不是他想擁有什麼就有什麼。

七、鼓勵孩子做好每件事情

鼓勵孩子自始至終做好每一件事情,是指導孩子經受意誌鍛煉的重要手段。孩子年齡小,做事最容易受外部的誘惑,做事往往有頭無尾,半途而廢。父母應鼓勵孩子堅持把每一件事做完,在孩子做事的過程中,對孩子已經取得的成績要及時表揚,不斷地激勵他。在這樣的表揚和激勵下,孩子更容易善始善終地做好一件事。

“專家提醒”

據有關部門對164名4~12歲的少年兒童的抽樣調查表明,有54%的孩子對“家裏來了小偷”的對策是“趕快躲起來”或“叫爸媽”;有62%的孩子對“長大了沒有錢怎麼辦”的答案是“向爸媽要”;“書包破了、鞋帶掉了”則是“找媽媽買新的”……綜合調查表明,現在的孩子缺乏意誌力,過多地求助、依賴於家長。

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固然與一些孩子嬌弱的性格有關,但更主要的是家庭教育的失誤造成的。對獨生子女生活方麵的溺愛和遷就,對孩子的要求不分好壞、有求必應、百依百順,唯恐孩子吃一點苦,勢必助長他們的任性,從而滋長了孩子的依賴心理,如此怎麼能形成孩子堅強的意誌呢?性格由意誌、態度、情緒、理智四個方麵構成,它們相輔相成、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其中,意誌起著特殊重要的作用,它能調控態度和情緒,促進和保證理智的充分發揮。因此,培養孩子的意誌力勢在必行!

給你的孩子一個快樂的心情

如今的家長太關注於孩子的身體健康和智力了,而對於孩子的情緒狀態卻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我們的孩子快樂嗎?事實上,每個人的童年都隻有一個,一個快樂的童年對孩子的一生都有著重要的意義,讓我們一起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吧,不讓不快樂的童年給孩子的一生留下陰影!

當我們看著孩子原本高高興興地背著書包放學回家,總要興高采烈地喊上一句“爸媽,我回來了”的時候,我們卻在關心孩子的學習,比如我們每次看到高興的孩子總會很自然地板著臉問他:“今天學得怎麼樣?作業都做完了嗎?學校又考試了嗎?你考得如何?”在我們連珠炮般的追問之下,孩子剛才的萬丈豪情頓時變成了一臉頹喪,像一隻乖乖的小綿羊提著書包進屋學習去了。

如此,時間一長,家長就會發現,孩子不再像原來那樣快樂了,他們和父母之間有了隔閡。放學回來後,再也不像以前那樣興高采烈地高聲呼喊我們,而是躡手躡腳地鑽進他的房間,然後把房門緊緊關上,甚至將門鎖也按上,好像故意躲避父母。有時父母敲門問道:“你鎖門幹什麼?這次你考得怎麼樣?”他就在裏麵應道:“我在學習呢,你們煩不煩啊?”於是,父母則更加惱火,隔著房門開始數落孩子!

特別是當孩子中考、高考的前段時間,父母對孩子學習的追問越來越多了,連吃飯的時候都不忘記囑咐幾句。而孩子總是默默地聽著,不再像小時候那樣頂嘴了。父母覺得那是孩子長大了,懂事了,卻不知道其實孩子根本就沒有在聽,他們再也聽不進父母的話了,他們的心裏一點都不快樂!孩子和父母之間的話越來越少,總是一副鬱鬱寡歡的樣子。有時父母還發現他在早上偷偷抹眼淚。問他,他也不吭聲。父母慌了,趕忙去找他的老師了解情況。老師說:“這孩子壓力太大,整天悶著頭學習,性格都變了,學習成績也開始下降。我正想做家訪呢,是不是家裏出了什麼事情?”

當這個時候,或許父母開始發現問題的嚴重了,帶著孩子去找心理醫生,心理醫生卻說孩子得了輕度的抑鬱症,父母此時才追悔莫及。

其實,孩子怎麼能不理解父母希望自己的學習成績好這個問題呢?但是這些問題如果問得過緊了,孩子就會形成巨大的心理障礙,加重了孩子的心理壓力。孩子也希望自己能考個好成績,讓父母高興,但是他們畢竟還是孩子,他們需要自己的空間,需要一點點快樂的感覺!

事實上,父母又何嚐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無憂無慮、天天快樂呢?孩子的快樂是全家人的快樂。但是,快樂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天性,而是一種可以學得的技巧。中國傳統的家教方式就是嚴肅認真,不苟言笑。我們雖然有心讓孩子高興點,但是卻不知道如何才能讓孩子開開心心。

上海電台和華東師範大學聯手針對6~12歲的少年兒童進行了一次心理調查,結果顯示:百分之七十八的兒童不開心。對這些原因進行歸類後發現,因為父母責怪甚至訓斥而不開心的占到15%。這成為最多的歸類。調查人員認為,家長不正確的教育方式成為孩子鬱悶的“罪魁禍首”。那麼,孩子是否快樂真的那麼重要嗎?

我們知道,人的情緒狀態和人體的生理變化有著緊密的聯係,研究者們通過實驗發現,情緒可直接影響植物性神經係統的功能。比如人在激動、緊張時,會出現心率加快,血壓上升,呼吸急促,胃腸道活動受到抑製。恐懼時可出現呼吸暫時中斷、臉色發白、出冷汗等症狀。悲傷時則胃腸道蠕動和消化液的分泌都減少,引起食欲減退。而在心情愉快時,胃腸道蠕動和消化液分泌都會增強。情緒還會導致內分泌的改變。兒童如果長期處於某種消極的情緒狀態如緊張、焦慮、悲傷中,體內的正常生理活動就會被打亂,生長發育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同時,孩子的情緒狀態還會影響他們的各種活動,如果某種活動與愉快的情緒體驗聯係在一起,孩子就很樂意參加,而且有興趣。反之則會引起孩子的厭惡和拒絕。除此之外,孩子是否快樂也影響到他們的人際交往方式。快樂的兒童總是喜歡和小朋友一起玩,也比較容易忍讓,而憂鬱、憤怒的兒童則經常獨自呆著或攻擊別人。所以,保持愉快的情緒是兒童健康成長的條件之一。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注意培養孩子快樂的性格,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那麼,父母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快樂性格呢?

一、加強和孩子之間的感情

在培養孩子養成快樂性格的過程中,友誼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要鼓勵孩子與同齡人一起玩耍,讓他們學會愉快融洽的人際交往。

二、給孩子提供機會做決策

快樂性格的養成與指導和控製孩子的行為有著密切的聯係,父母要設法給孩子提供機會,使孩子從小就知道怎樣使用自己的決策權。

三、讓孩子學會調整心理狀態

父母應使孩子明白,有些人一生很快樂,其秘訣就在於有適應力很強的心理狀態,這使他們能很快從失望中振作起來。在孩子受到某種挫折時,父母要讓他知道前途總是光明的,並教孩子注意調整心理狀態,使他恢複快樂的心理。

四、限製孩子的物質占有欲

因為給孩子東西太多會使其產生“獲得就是得到幸福的源泉”這樣一種錯覺,所以,父母應結合事例教育他們,人生的快樂不能僅與物質財富的占有畫等號。

五、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

平時注意孩子的愛好,為孩子提供各種興趣的選擇並給予孩子必要的引導。孩子的業餘愛好廣泛,自然容易擁有快樂的性格。

六、給孩子一個和諧的家

家庭和睦,也是培養孩子快樂性格的一個主要因素。有資料表明,在幸福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成年後能幸福生活的要比在不幸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要多得多。

父母要注意培養孩子對快樂的體驗,在每一件小事上,父母都可以詢問孩子的感覺,高興不高興,為什麼。比如出去玩的時候問孩子:“你喜歡出來玩嗎?高興嗎?”還可以問:“你跟媽媽在一起高興嗎?”父母也要經常把自己的體驗告訴孩子,如“你能自己穿衣服,我很高興。”同時,要懂得尊重孩子的意願,有些事情大人覺得沒意思,孩子卻很喜歡,大人認為孩子會喜歡的東西,小孩得到了卻並不高興。有的父母給孩子買很貴的玩具,孩子卻寧願玩水、玩泥巴、捉迷藏、過家家兒。所以,我們不要總把自己的好惡強加給孩子,要讓孩子做他們喜歡做的事情。

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也能使孩子感到很快樂。《快樂心理學》的作者邁可·佛第斯說:“快樂的人過一種平衡的生活,他們的快樂來自各方麵。如果你們的快樂來自一方麵,那麼你就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例如,有個孩子可能因為錯過了他喜歡的電視節目而整晚都不開心;而另一個孩子興趣廣泛,他就會改為看書或做遊戲,並自得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