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高中期(15~18歲)——孩子目標初建立階段(3 / 3)

溝通技巧是父母希望走進孩子內心所必須掌握的,父母可以通過溝通的技巧來更好地與孩子溝通。

1.學會傾聽,且允許孩子發脾氣

學會傾聽,這是溝通的第一步。高中期孩子學習任務重,人際關係複雜,種種問題使孩子的壓力很大,因此,孩子很容易因為某件事情而發脾氣。如果孩子正為某事在氣頭上,父母要允許孩子發脾氣。此時,父母不妨停下手邊的工作,全神貫注地傾聽孩子發脾氣。父母的傾聽是告訴孩子:父母很在意孩子,父母在認真地聽孩子的感受。

2.正確對待不同性格的孩子

有的孩子性格外向,喜歡與父母交談。父母應該多聽孩子的講話,每天全家最好有一段交談時間,可以相互訴說自己的心聲。這樣孩子會感受到家庭的溫暖並信任父母,當孩子遇到問題時,就可以及時地向父母說出來。

對於性格內向的孩子,父母應主動地與孩子交談,如鼓勵孩子對某一現象發表自己的看法等。當孩子說出自己的觀點時,父母可以給予讚揚,即使父母和孩子的觀點不一致,也要耐心地與孩子交換看法,統一認識,這樣孩子就能逐漸地願意與父母交談。

3.隻做孩子的顧問。

高中期孩子叛逆心理比較重,父母提出的意見,即使是好意見,孩子也大都不喜歡聽。因此,父母最好是細心聆聽,協助孩子選擇,而不是插手幹預。心理學家認為:“父母應該協助孩子仔細檢討整個件事,而孩子往往能自行想到叫人拍案叫絕的解決方法。”

4.平行地和孩子交談

有時候孩子不想和父母麵對麵地交談,父母可以一麵和孩子一起做些普通活動,一麵交談,把重點放在活動上,而不是談話的內容。這樣一來,孩子和父母不必互相看著對方,往往更能使父母和孩子感到輕鬆自在。

5.不要多問

父母如果提問過多,則很難使孩子講心裏話。因為高中期孩子畢竟逐漸成長起來了,有了自己的隱私權觀念,通常不會把很多有關自己的事告訴父母。對此,父母應該多聽少說,珍視孩子告訴自己的事情,不要隨意地對人說出去。

“專家提醒”

對於高中期孩子,正值青春勃發的時候,非常喜歡交友。有的父母擔心孩子會交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於是拒孩子的朋友於門外,以為這樣就可以杜絕孩子與有不良習慣孩子的交往。

其實,這樣做隻會對孩子的交往不利,孩子可能會瞞著父母與別的孩子交往,使父母連孩子的朋友是誰都不知道,而且也容易激化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矛盾。父母如果能把孩子的朋友請進家來,便可以在父母的視野範圍裏觀察孩子的朋友,了解孩子朋友的家庭、特長、愛好,也可以借助孩子與朋友的交往,更多地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世界、不良習慣等。因此,父母應該把孩子的朋友請進家來。

例如:孩子喜歡和朋友去飯店過生日,往往會聚會到很晚,而且孩子還可能會喝醉。如果父母在家裏做一桌好飯菜,買好適量的飲料與啤酒,讓孩子自己邀請好朋友到家裏來,而父母在做好飯菜後再出去。這樣一來,父母知道了孩子的朋友的情況,也限製了孩子們喝的酒和聚會的時間,可謂一舉多得。

將孩子的爭執變成一門功課

父母如果留心的話,大多可以從報紙等媒體上看到,有很多高中期的孩子因為小小的摩擦、爭執而發生廝打,甚至出現用凶器傷人等事件。這些讓人觸目驚心的事例,不禁讓人想到關於孩子的一個重要的問題:孩子的爭執現象,啥時候才能結束?

社會中的人總是處於一定的社會關係之中的,高中期孩子同樣離不開與人交往。和諧的人際關係既是孩子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條件,也是孩子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那麼孩子為什麼總是容易與人發生爭執呢?

麵子心理

高中期孩子的自尊心比較強,但有的孩子不懂得自尊的意義,簡單地理解為麵子。出現了爭執後,為了維護麵子,不肯道歉,雙方的衝突也就不斷升級,影響了人際關係。

衝動心理

高中期孩子正處於特定的生理、心理的發展完善期,自製能力相對較弱,遇事容易衝動。當孩子與人發生矛盾時,由於衝動心理,把原本一句道歉的話就能解決的問題擴大了。

父母溺愛

現代的孩子大多都是獨生子女,生活在與同齡孩子接觸較少的家庭環境中,因為父母的溺愛教育,容易形成不肯謙讓、不願受委屈的心理特征。這類孩子在集體生活裏,很容易與人發生衝突。

當然,除了這些原因,還有很多原因都能引起孩子的人際關係變差,如不同的生活習慣、小團體的排斥作用、封閉心理等。

心理學家認為:各種複雜微妙的人際關係,以及青春期生理帶來的新奇和躁動,使孩子們的內心充滿了困惑與矛盾,容易與人產生爭執,此時的孩子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因此,對於父母來說,如何將高中期孩子的爭執變成一門功課,引導孩子正確地處理人際關係,成了現代父母的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

那麼父母該如何將孩子的爭執變成一門功課,引導孩子正確地處理人際關係呢?

一、人際交往的原則

高中期孩子在交往過程中,有著內在的規律性,需要依據一定的交往原則。隻有遵循了正確的交往原則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

1.尊重原則

彼此尊重是友誼的基礎,也是人與人心靈相通的橋梁。在人際交往中,隻有平等才能深交,這是人際交往成功的前提,也就是要求在交往中要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感情。即使孩子不認同對方的想法或看法,也不要試圖去改變對方,而是應尊重他人的決定和選擇。

2.誠信原則

交往離不開誠信。誠信,是指在人際交往中,以誠相待、信守諾言。孩子在與人交往時,一方麵要真誠待人;另一方麵,承諾了的事情要盡量做到,這樣才能贏得別人的信任,彼此間建立深厚的友誼。

3.寬容原則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孩子還處於成長的階段,處理問題常會有很多不妥之處,在許多問題上與同學也會有不同的見解。對此,孩子要有寬容之心,不要得理不讓人,也不要計較對方的態度、言辭,要善於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相互諒解,找到最恰當的溝通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例如:孩子請教同學一個學習問題,對方沒好氣地答道:“沒空。”孩子自然會很生氣,父母可以引導孩子想一想:“也許對方正在忙於自己的作業,自然沒時間來處理你的問題。”這樣,孩子就應等待對方忙完作業再去請教。

4.消除依賴感

有的孩子缺乏獨立意識,喜歡信賴某方麵比較強的人,希望別人像父母兄姐一樣關心自己。這種依賴感還可能會發展成為控製欲,如要求別的孩子和自己一起學習,一起複習功課,別人做什麼要向自己報告等。這是一種人格缺陷,應及時加以糾正。

二、學習一些人際交往的技能

處理人際關係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技術,高中期孩子可以通過學習和訓練來培養和提高。父母可以通過教授孩子學習一些人際交往的技能,來搞好人際關係。

1.良好的表達能力

談話是溝通信息,獲得間接經驗的好形式,也是表達感情,增進友誼的重要手段。交往離不開談話,有的孩子不善於表達而錯失良機。因此,父母應當培養孩子良好的表達能力。

例如:父母可以鼓勵孩子參加演講、對話和辯論等活動,教孩子珍惜在大庭廣眾麵前發表見解的鍛煉機會。

2.善於傾聽

傾聽的目的一方麵是給對方創造表達的機會,另一方麵是讓孩子有機會更好地了解對方,以便進一步與對方交往和溝通。

學會傾聽,要求孩子能靜聽他人的談話,不要貿然打斷對方的話題,也不要時時插話,影響對方的談話思路,或弄不清對方的意思;還應用簡單的讚同、複述、評論等方法引導對方繼續講下去;另外不要做無關的動作,如心不在焉、東張西望、不耐煩等。這些既影響對方講話的興趣,又是一種非常無禮的行為。

3.真誠的關心幫助他人

每個人都有遇上困難、挫折的時候,哪怕是別的孩子受到的隻是一個小小的挫折,孩子走過去拍拍對方的肩膀安慰幾句,都會給予對方極大的鼓舞。因此,父母要指導孩子,對別的孩子要及時地給予真誠的幫助。

例如:高中可能會經常調整座位,如果別的孩子搬桌子吃力,孩子可以走過去幫助他;在別人成功時,孩子可以笑著祝賀他等。

4.善於處理矛盾

高中孩子在交往過程中,難免會產生矛盾和摩擦。此時,就要求孩子在遇到麻煩的時候能夠打破僵局,或者能夠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創造深入交往的氛圍。

父母可以告訴孩子該如何解決問題,例如:將問題寫下來;分析問題;訂出可能的解決方案;選出最佳解決方案並訂出行動計劃;實行方案,並觀察結果;可以建立各階段目標,確保行動達到目標。

“專家提醒”

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成了朋友,並不代表可以一勞永逸了。父母要讓孩子知道,還需要不斷地維護好朋友之間的關係。一般來說,朋友間交往應注意這些問題:

1.多為他人著想,積極主動地與人交往。積極主動地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隨著交際範圍的擴大,友情的加深,孩子就能從朋友那兒得到更多的啟發和幫助,這對於交往雙方來說都是受益匪淺的。

2.善於自知,善於知人。人貴有自知之明,孩子要不斷地調整和完善自己,才能在與人交往中使自己成熟起來,別的孩子才能更喜愛和自己交往。同時,朋友有好壞之分,孩子交往的範圍越大,交往的人就越雜。孩子要學會區分好、壞朋友,避免被壞朋友拉向歧途。

3.克服成見。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孩子很容易根據第一印象去評價一個人,也就是成見。這種成見容易誤導孩子對別人的判斷。因此,孩子要深入而全麵地了解對方,不能僅憑第一印象或聽別人說,更不能對別人妄下定論。

4.及時給朋友幫助。當朋友感到難堪時或身處困境時,孩子要給予關心和幫助;對朋友的缺點和所犯的錯誤要寬容,並幫助朋友改正。

5.加強自我修養孩子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就要有良好的個性品質,就要不斷加強自我修養。一般來說,自我修養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人際關係的質量。

如何教育自尊心強的孩子

自尊心是個人尊重自己的人格,不容別人歧視和侮辱,希望受到別人尊重的一種心理狀態。一般情況下,高中期孩子的自尊心都比較強,如,渴望父母能理解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尊重自己的人格和權利等。孩子也有自尊心過強的情況,例如:做事要求完美,總想表現得最好;對於挫折的承受能力很差;如果在某方麵比不過別人,可能會產生自卑感;為了“麵子”和人打架等。

孩子的自尊心,雖然對孩子有一定的負麵影響,但自尊心強不可否認地對孩子還是有著很多益處的。如,有著較強自尊心的孩子,大多能夠肯定自己,有信心做好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且做事也比較積極、熱情,善於與他人建立比較良好的關係等等。可見,自尊心對孩子來說,的確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孩子自尊心強對於父母的教育來說是有喜有憂:喜的是孩子比較主動,能自己獨立學習;憂的是父母教育孩子時總擔心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而且自尊心強的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一般都比較差,會因為一時的挫折,而喪失了前進的動力。那麼,父母該如何教育自尊心強的高中期孩子呢?

一、給孩子恰當地愛

每一個父母都是愛著自己的孩子的。但父母向孩子表達愛的方式,也需要恰當,否則愛也會變成害。

1.付出恰當地愛

高中期孩子有著很強的逆反心理和自尊心。在這種情況下,無論孩子自尊心多強,父母都要使孩子明白:父母是愛孩子的。家庭應該是一個充滿溫暖的地方,孩子從中感受到的信息應該是:雖然孩子沒有打掃好房間,成績也不太好,但父母仍舊愛孩子。同時,當父母希望糾正孩子的不妥當行為時,要善於發現孩子做得對的地方。例如:孩子鋪好了床,但沒有收拾桌子。父母可以對孩子說:“很高興看到你鋪的床,不過,現在我還希望你能把你的桌子收拾得同樣整齊。”

2.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付出和愛

父母付出了愛,但如果孩子沒有感受到父母的付出和愛,或認為父母的付出和愛是理所當然,不存在感激和回報,孩子便很容易出現叛逆心理和行為。因此,父母應當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付出和愛,培養孩子的感恩心理。

例如:父母讓孩子學會理財,養成記錄自己花零花錢的習慣;讓孩子參加一些勞動,嚐試去賺錢,了解金錢的來之不易等。

3.幫助孩子正確對待生理變化

高中期孩子生理變化很快,容易出現粉刺、肥胖或雀斑等現象,會增加孩子的心理負擔,特別是自尊心強的孩子,更是在意自己的形象。父母應幫孩子解除心理負擔,使孩子懂得不應太在意身體和相貌的變化,因為這些問題可能是暫時的,也可以得到控製、恢複等,並積極幫助孩子治療。

4.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父母可以有意識交給孩子一些任務,鍛煉孩子獨立做事的能力;鼓勵孩子做事情要有始有終,把事情做完做好;當孩子出現錯誤時,父母不要總是原諒,更應該讓孩子思索出現錯誤的原因,並鼓勵孩子勇敢地承擔責任。這樣,孩子才能意識到自己的責任,並有信心、有能力去承擔自己的責任,而不是期望於依賴他人,對自尊心強的孩子來說,更是如此。

例如:孩子因為輸了球而打了別人,父母應該讓孩子知道,是由於孩子自己的過錯,才造成了這種後果,所以孩子應當去向對方道歉。

二、尊重孩子

高中期孩子自尊心發展得很快,父母隻有尊重孩子,才能獲得孩子的尊重和信賴。

1.尊重孩子的隱私

高中期孩子的自尊心在孩子的隱私上表現得最為突出,例如,喜歡把日記鎖在抽屜裏。對於孩子的隱私,父母在心裏要清楚,孩子是不願意讓父母通過翻看孩子的書信和日記等方式得知的。

對於孩子的隱私,父母想了解,應通過平時的觀察,或主動地與孩子交談來了解。了解後,父母應給予保護和尊重,例如:父母可以給孩子的書桌加上鎖,並把鑰匙交給孩子,由孩子來保管自己的物品;囑咐孩子妥善地收好和同學來往的信件,不要遺失在外麵,免得給自己和同學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對於孩子的隱私,父母不要對外人隨意傳播,要為孩子保密。

2.讓孩子能發表看法

尊重孩子,父母還應該給孩子發表看法的權利,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孩子意見的重視,感受到尊重。例如:父母在聊天的時候,可以讓孩子一起參與進來;家裏來客人時,父母可以把孩子介紹給客人;一些涉及孩子的事情,父母也可以與孩子商量如何解決等。

3.不要把孩子拿來同別的孩子作比較

有的父母喜歡拿孩子的某方麵和別的孩子作比較,但這樣做,如果孩子在這方麵比別的孩子強,孩子會變得驕傲、自負;如果孩子不如別的孩子,會使孩子感到自卑,同時也不利於孩子和同學之間的相處。因此,無論從哪方麵,作比較都可能會傷害孩子的自尊。

4.讓孩子經受一些挫折的考驗

孩子自尊心過強,容易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對此,父母可以讓孩子經受一些挫折的考驗,增強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例如:孩子參加野營,忘了多帶衣服,父母可以先不告訴孩子。當孩子受到了挫折的時候,父母再借助這件事教育孩子考慮事情要周全等,同時還應給孩子以鼓勵,防止自尊心強的孩子產生沮喪心理。

“專家提醒”

自尊心強的孩子能夠主動學習,但卻比較好麵子,如孩子成績好,在考試時,便總會期望自己能拿第一,如果不理想便容易產生沮喪心理。自尊心過強的孩子產生了沮喪情緒,父母在開導孩子時,應該注意這幾點:

首先,父母應學會支持孩子。

當孩子認為自己表現不夠好,並為此難受或痛哭時,父母或著急,或覺得可笑,無論父母心裏怎麼想,也要在情緒上保持冷靜,同時要從心底重視孩子的情緒,要心平氣和地支持孩子。父母要讓孩子感到,孩子的這種焦慮是正常的;同時,要讓孩子知道,無論孩子表現如何,父母都很疼愛孩子,並相信孩子自己有能力解決這種問題。

其次,應幫助孩子放鬆。

當孩子產生了沮喪情緒,父母應避免提到引起孩子沮喪的問題,盡量讓孩子放鬆。例如,孩子學習上出問題了,父母應讓孩子自己去學習檢查、反省,而不是沒完沒了地督促孩子。孩子學習一段時間後,可以讓孩子做做別的活動,放鬆一下。

最後,從多種角度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在節假日或雙休日時,父母可以讓孩子參加多種多樣的活動,給孩子創造更多地展現自己的機會,從多種角度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減輕孩子在某方麵的壓力。

不為孩子的“慢吞吞”而動怒

很多父母都對孩子做事慢吞吞的情形很是感到頭疼,每次父母讓孩子做事,都需要父母去催。這讓很多父母感覺自己整天像個“趕鴨子”的人,一直在孩子後麵催促:快、快、快!但,孩子卻不為所動,即便父母催促聲聲,孩子還是慢吞吞。甚至有的父母覺得孩子似乎除了玩,就沒有著急的時候。

要改善孩子慢吞吞的情形,父母不能隻顧著發火,必須了解原因,對症下藥,才能做到藥到病除。從心理學來看,孩子慢吞吞大多有這幾個原因:

抵觸情緒

高中期孩子成人感增強,渴望獨立自主,希望能自己做事。如果父母對孩子用命令式的語氣說話,孩子就會有抵觸情緒,他們故意慢慢做,作為對父母的隱性反抗。

缺乏信心

孩子如果缺乏信心,也容易出現慢吞吞的情形。缺乏信心,孩子怕出錯、被罵,因此,孩子便有些慢吞吞的,畏畏縮縮的。如果父母在此時責備孩子,孩子就更慢了。此外,父母如果對孩子的要求過高或過低,也會出現慢吞吞的情況。

父母過於照顧孩子

有的父母為了孩子專心學習,對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攬,不讓孩子為這些事情操心。而時間一長,孩子知道如果自己不做,父母也會幫助自己做。因此,孩子也就一點也不著急,不管父母怎麼催孩子都無動於衷。

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工作和生活節奏也非常快,如果孩子做事總是慢吞吞的話,對孩子的人生發展將非常不利。那麼父母該如何幫助孩子改掉做事慢吞吞的習慣,讓孩子的節奏能夠快起來呢?

一、不要為孩子慢吞吞而動怒發火

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慢吞吞總是非常著急,不斷地催促孩子,但父母可能會發現自己的催促不僅不會使孩子快,反而使孩子會更慢。因為高中期的孩子正處於生理、心理發展基本完善的時期,孩子的成人感非常強,渴望得到來自父母的尊重。此時父母的發火,會使孩子認為父母是不尊重自己,而故意用行動緩慢來表達對父母的不滿。因此,在孩子的動作比較慢時,父母應保護、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在言語上不要過激。

二、適當調整對孩子的期望值

每個父母對孩子都有一定的期望,但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或過低,並在孩子的耳邊不斷地嘮叨,孩子會覺得目標過難,或過容易,在精神上容易倍感疲倦,從而產生懶散、消極情緒,行動上也會慢吞吞的。因此,父母要與孩子溝通,了解什麼樣的目標適合孩子,然後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適當地調整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

三、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孩子做事過於慢吞吞,可能是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對此,父母可以改掉事事包辦的習慣,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讓孩子自己動手做事。這樣,在孩子做事的過程中,讓孩子自己消除慢吞吞的行為。

1.從小事做起

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父母可以從小事做起,讓孩子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做好自己的事情。例如:父母可以安排孩子打掃房間、整理床鋪、扔垃圾、準時起床、洗衣服等。當父母覺得某些事情孩子可以做好,或孩子認為自己可以做好,父母就應該相信孩子,鼓勵孩子去做。當孩子自信自己能做好的時候,再給孩子規定時間,在一定時間內完成以提高效率,逐漸改變孩子慢吞吞的習慣。

2.理財能力

自理能力還需要孩子能夠學會對錢財的管理。高中期孩子大多有自己的零花錢,但很容易因為計劃不當,或因為沒有計劃,而在最初的時間裏把錢花光。趕時髦、講排場的社會風氣對孩子也有相當的影響,對於孩子自理能力培養相當不利。

因此,父母應當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引導孩子注意考慮:日常生活中,哪些開支是必需的,哪些開支是完全不必要的,哪些是可有可無的。讓孩子明白,錢要花在刀刃上,要避免完全不必要的消費,可花可不花的盡量少花。根據這些原則,讓孩子來製訂孩子每個月的“消費計劃”,並按照計劃執行。

3.養成習慣

當孩子養成了自主做事的習慣之後,習慣的力量便會約束、督促孩子,讓孩子主動、積極地去做事。因此,父母在孩子能夠主動做事的時候,應注意引導孩子,給孩子指出行動的方向,規定孩子要達到的目標,並經常檢查督促,務必讓孩子能養成良好的習慣。

四、幫助孩子建立時間觀念

孩子慢吞吞大多是缺乏時間觀念,父母可以使用一些方法幫助孩子建立時間觀念,讓孩子明白時間如果沒有利用好的話,便容易影響到想做的事情。

例如:孩子早上起床慢,到學校可能遲到,對於自尊心強的高中期孩子來說這種遲到的感覺很不舒服。因此,父母不妨偶爾讓孩子慢吞吞一次,讓孩子獨自去承擔慢一拍的後果。當孩子知道慢一拍會導致什麼後果,可能會促使孩子在以後努力跟上別人的腳步。

此外,父母還可以引導孩子合理安排時間,提高孩子對時間利用的計劃性。例如:教會孩子根據事情的先後難易等來決定做事的順序。父母通過這樣的方法,也可以起到很好的緩解孩子做事慢吞吞的行為。

“專家提醒”

對高中期孩子而言,挫折對孩子有很好的磨礪作用。如果父母擋住了孩子麵對挫折的機會,孩子就必須花更多的時間與成本去學習如何麵對挫折與沮喪。“失敗為成功之母”,這句話也顯示出了人在逆境中學到的東西往往比順境中多的道理。同時,挫折對於孩子慢吞吞的性格而言,還有很多特殊的好處。例如:

1.增強孩子的自立能力。高中期孩子的自主意識很強,希望能夠獨立地解決身邊發生的問題,但獨立解決問題需要孩子擁有足夠的信心、勇氣和經驗。而孩子戰勝挫折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積累經驗,獲得信心、勇氣的過程,也就增強了孩子的自立能力。

2.帶來榮譽感。當孩子學會把挫折看成是挑戰,不願意馬上放棄的時候,孩子就形成了堅持和不退縮,擁有著挑戰自我的榮譽感。孩子的榮譽感越強,麵對學習、生活中讓人頭疼的挫折,會更能堅持和不退縮。

3.學會反思。孩子麵對挫折,要思考為什麼會出現問題,這就使孩子學會反思,思考自己所犯下的錯誤,認識到犯下的錯誤之後,便能想出更有針對性的解決辦法,克服挫折。

不可忽視高中期孩子的害羞之舉

露露的成績很好,還會演奏多種樂器,但是這樣一個優秀的孩子卻很害羞。每當老師上課提問時,她都把頭埋在書裏,不敢抬頭與老師的目光對視,表現得很張緊;一旦被叫起來當著大家的麵回答問題,她就臉上一陣紅、一陣白,站也不是,坐也不是,有時還渾身發抖;在班級活動時,老師希望他上去給別的孩子表演一下樂器,他卻紅著臉始終不肯上去……

心理學家認為,害羞產生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性格內向;父母教育不當;缺乏自信;受過較多的挫折,長時間獨自一個人看電視、上網等。

對孩子來說,害羞的感受是痛苦的,是不想再次經曆卻又無法回避的。當絕大多數孩子都能和諧、愉快地進行交往時,害羞的孩子似乎就成了異類。

孩子的害羞之舉,不僅使孩子在人群中顯得另類,而且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未來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危害。危害具體表現在:

◎難以與人交往

孩子害羞,與人說話時總是遮遮掩掩,吞吞吐吐,容易使別人產生疑惑與誤解,不願意和孩子交往。而且時間一長,還會導致孩子沮喪、焦慮和孤獨感,對別人也會越來越軟弱、冷漠,人際交往上更加困難,對孩子的未來發展非常不利。

◎容易受傷害

孩子過於害羞,便難以清楚、充分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和感情,因此在受到了傷害後大多選擇沉默,這樣孩子受了傷害也難以讓人了解;同時,孩子害羞,難以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在眾人中,孩子的意見便容易被大家所忽視,孩子的利益無法得到保證。

◎影響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害羞會對自己的形象過分擔心、敏感,容易感到自卑,所以,害羞心理對孩子的自尊心也有很大的影響。

高中期的孩子正處於人生黃金期,這一時期的孩子應該是風華正茂,有理想,有抱負,大方、開朗,對自己有充分的信心,而不是怕生、羞澀。因此,父母對於高中期孩子的害羞之舉不可忽視,應幫助孩子改善害羞心理,讓孩子能夠大方、開朗起來。那麼,父母該如何指導和幫助孩子呢?

一、正確對待孩子

孩子害羞是由多種原因造成,而且形成時間也比較長,如果父母心態過於焦急,反而不利於幫助孩子消除害羞心理,甚至會適得其反。因此,父母對於孩子的害羞心理要正確地對待。

1.接受孩子的害羞心理

孩子天生就有著不同的性格,有些友好、外向;有些膽小、害羞;有些則徘徊於兩者之間。父母對於孩子的害羞心理要勇於接納,並把孩子的害羞心理當成孩子個性中的一部分。如果父母認為孩子的害羞是缺點,感到不滿和難受,甚至當麵指責、否定孩子,更會引起孩子的退縮行為,使害羞情況加重。

2.不要宣揚孩子的害羞

孩子不善於人際交往,雖然父母在孩子外出時提前告誡孩子見到長輩要主動問好等事項,但孩子在遇到外人時表現依然是一副害羞的樣子。在這種情況下,有的父母向別人說孩子害羞,不愛說話。其實這種情況是十分不妥的做法,隻會加深孩子對人際交往的恐懼,隻會使孩子更加害羞。

3.理解孩子

孩子害羞對於很多事情都會缺乏自信心,對此,父母應該理解、體諒孩子害羞的心情,盡量避免在外人麵前命令孩子做他不願意或不會做的事。例如:不要讓孩子跟不熟悉的人打招呼。父母應使孩子感到安全,若知道在某種環境下,孩子會出現焦慮不安,就不要強迫他進入那樣的環境。

二、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害羞的孩子大多是因為沒有信心去解決生活中的壓力或衝突,而產生害羞和逃避的行為。因此,父母應該從培養和增強孩子的自信入手,把孩子的自信心提高,這樣克服孩子的害羞心理也比較簡單、容易。

增強孩子自信心的方法有很多,例如: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尋找並正視孩子自己的特長、優點;給孩子提供表現自我的機會;告訴孩子害羞不是缺點。

三、讓孩子學會交往

孩子越是害羞自卑,越是需要與人交往,溝通。父母可以及時地增加孩子與人交往的機會,讓孩子能把自己的心靈敞開。當孩子感受到了別人的喜怒哀樂,心胸就會變得開闊,敢於向別人傾吐心聲,了解別人,改變害羞心理。

1.增加孩子與人交往的機會

如果孩子很少與人交往,父母可以經常請孩子的朋友或同學到家裏來,創造一種輕鬆、歡快的氛圍,讓孩子有機會接觸人,並學習如何交往。父母也可以讓孩子參加一些團體類活動,為孩子拓展人際關係及社交天地,增加孩子的與人交往機會。一般來說,最初比較適合在孩子感到安全的環境裏鍛煉孩子。

2.給孩子心理暗示

當孩子到了一個陌生場合,或公眾場合,感到緊張、羞怯的時候,父母可以指導孩子進行心理暗示。例如:孩子可以暗示自己鎮靜下來,什麼都不去想,把麵前的陌生人當做自己的熟人一樣,或對自己不斷地強調,一定能行,以消除緊張、羞怯感。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一個非常怕羞的人,如果能在陌生場合勇敢地講出第一句話以後,隨之而來的將不再是羞怯,而很可能會是滔滔不絕。

3.及時地給孩子適當地引導

當孩子感到害羞,父母應給孩子引導,使孩子有正確的觀念。如果父母沒有給孩子以引導,孩子很可能會認為逃避便能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