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高中期(15~18歲)——孩子目標初建立階段(2 / 3)

那麼,高中期孩子為什麼會有好強之心呢?心理學家分析認為,高中期孩子的好強之心大多有這些原因:

年齡特征

高中期孩子的上進心很強,富於進取心理,而且對於一些新事物非常敏感,也勇於開拓,有挑戰自我的精神,敢於給自己設定目標,比較好勝。

家庭教育不當

有的父母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能力,有意無意地采用了忽略孩子的辦法,也就是不關注孩子。這種方法會使孩子產生一種被忽略的感受,為了能得到應有的關注,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如果我比別人強,一定會得到關注。從而,孩子逐漸產生了好強之心。

優越感的作用

有的孩子在小的時候一直很優秀,心中有了優越感,但當孩子發現有人有意或無意地會超過自己時,就會緊張,爭勝心切,以維護心理上的優越感。

雖然孩子的好強之心有產生不良後果的可能,會加大孩子的心理壓力,但孩子如果沒有好強之心,又哪裏來的學習動力呢?因此,父母應該正確對待孩子的好強之心,找到兩全的教育方法。

一、合理的家庭教育

父母是和孩子關係最親密的人,如果教育方法不當,很容易使孩子過於好強。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需要注意以下這幾個方麵:

1.多關注孩子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每個孩子都是需要被關注的。父母想以忽略孩子的方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是不正確的。因為孩子的內心是柔弱的,他們在長大後會強烈地尋求被關注、被理解、被愛的情感體驗,一旦找到了就非常依賴。

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應當多關注孩子,不要固執地認為不管孩子能使孩子有獨立性;同時父母也要理解孩子,尤其要理解孩子對關愛的渴望。這樣,孩子才會從內心中真正地獨立。

2.學會理解和尊重孩子

父母的理解和尊重是高中期孩子最為渴望的,然而有的父母隻關心孩子的生活、學習狀況,卻很少去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對於孩子做的事情也總是簡單地以“這樣不好”、“那樣不行”等方式來對孩子進行約束教育。父母的這些做法往往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不利於孩子成長。對於孩子的目標或做事的方法,父母要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提出合理建議給孩子參考,而不是操縱孩子怎樣去做。

二、正確引導好強之心

孩子有了好強之心,正確引導是關鍵,父母可以采取如下方法,引導孩子發揮出好強之心的積極作用。

1.不要責罰孩子

好強的孩子自尊心特別強,對好強的孩子,父母要冷靜對待,不要在親戚、朋友麵前揭露孩子的短處或缺點,更不應該當眾責備甚至辱罵孩子,這樣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2.切忌壓抑

對於孩子過分的好強之心進行教育,並不是主張父母去壓抑孩子的好強之心。適當的好強之心是激勵孩子建立目標,積極進取的良好催化劑。如果父母壓抑孩子,使孩子體會不到成功的喜悅,會使孩子缺乏自信心,養成畏縮不前的性格。

3.正確引導

好強之心本身是無可非議的,但如果孩子為了達到目標而采取不合理的手段,如破壞別人的學習用品等,這樣對孩子的人生發展是不利的。父母應該培養孩子公平競爭的意識,讓孩子明白勝利來自於自身的努力,而不是通過不當的手段獲得的。

4.發揮榜樣的作用

要防止孩子產生過分的好強之心,父母應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為孩子樹立良好的行為榜樣。例如:不要當著孩子的麵流露出爭強好勝的心理,以平常心對待生活中的勝利和挫折等。

三、調整心理承受力

孩子有了好強之心,容易給自己建立過高的目標,容易產生過重的心理壓力和挫折感,父母應及時地幫助孩子調整心理。

1.調整孩子的期望值

好強之心的孩子大多給自己設定了比較高的目標,這些目標如果很難達到,孩子會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和挫折感。父母應幫助孩子調整對自己的期望值,把期望值放到比較合理的位置。

2.正確認識挫折

孩子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會遇到挫折,父母應告訴孩子生活中會有許多挫折和不如意,應把挫折和失敗看作動力,繼續努力前進,而不是被挫折打敗。

3.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良好的人際關係對孩子很重要,外向型好強的孩子,很容易因為過於喜歡勝利而不被別的孩子所接受,沒有人願意和他成為朋友。父母應該引導孩子思考是不是自己太好勝,使別的孩子不願意和自己成為朋友,從而讓孩子改正過於好勝的心理。

“專家提醒”

如果孩子的父母熱愛運動,會對孩子帶來很大的積極影響。但如果父母自身就不愛運動,孩子也會跟著懶洋洋起來,這是很容易理解的道理。同樣地,如果父母過於看重結果,一旦孩子的成績達不到父母的要求,就大加指責孩子,就會使孩子享受不到活動所帶來的樂趣。同時,孩子非常重視父母對自己的看法,如果父母過分挑剔,那麼孩子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會首先去想:“如果拿不到第一怎麼辦?”這無疑會束縛了孩子的想象力和拚搏精神,對孩子的成長頗為不利。

心理學家認為,即使父母非常愛好運動,有著強烈的好勝心,也應該讓孩子自己選擇喜愛的運動,並正確地鼓勵孩子,讓孩子明白重在參與,用一顆平常心來看待輸贏,不要對孩子太過吹毛求疵,讓孩子在參與和取勝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例如父母可以告訴孩子:“輸了並不可怕,貴在參與。”

如何讓高中期孩子的個性更成熟

場景一:假日裏,孩子正在和朋友網絡聊天,父母無意中看見孩子網絡聊天打出的文字都很稀奇古怪,大多是由漢字中的生僻字、異體字、繁體字以及符號等組成。父母看了半天才勉強猜出來到底是什麼字。父母很奇怪,於是問孩子為什麼用那些文字。孩子很是興奮地告訴父母:“這些字體平時不常見,一般人看不懂,用普通輸入法一般也很難打出來,所以使用這些文字能讓人感覺自己很有個性。”

場景二:父母準備給孩子買衣服,但孩子想自己買,父母也想鍛煉鍛煉孩子,就同意了。但衣服買回來後,父母不禁嘀咕了起來。原來,孩子買的衣服在父母看來一點都不適合孩子,而且有的褲子有著很多的破洞。父母很奇怪地詢問孩子,孩子則答道,這些衣服很有個性。

個性是指一個人在生活及各種活動中所經常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帶有一定傾向性的個體心理特征的總和,是一個人區別於其他人的獨特的整體精神麵貌和心理特征。柔弱、斯文、文雅、固執、坦率、要強、倔強等等,都是孩子個性的表現。

個性貫穿著孩子的一生,也影響著孩子的一生。個性中所包含的需要、動機和理想等,指引著孩子人生的方向和目標;個性所包含的氣質、性格、興趣和能力,則影響著和決定著孩子的命運和前途。因此,個性的成熟與否,對於孩子的人生發展來說的確是非常重要的。

個性不是天生的,是在生理及心理的基礎上在所處的社會和教育環境中逐漸形成的。高中期是孩子個性形成的一個關鍵期,“要有個性”也是現代高中期孩子經常掛在嘴邊的話語。但高中期孩子的個性限於經驗、知識等的不足,顯得還不夠成熟,喜歡以奇裝異服,古怪的行為及裝酷等來表現個性。

成熟的個性是可以通過有意識、有目的地培養和鍛煉逐步形成的。那麼,如何讓高中期孩子的個性更成熟呢?

一、成熟個性的標準

培養孩子成熟的個性,父母應該注意成熟個性的標準。心理學家認為,成熟個性的標準一般為:

1.責任感強

責任感包括認真、負責和勤奮。有責任感的孩子對於自己的任務或承諾,能保證按時完成,不拖延,不忘記,而且自我控製能力很強,做事能堅持,有毅力,遇到困難和挫折也不退卻。

2.情緒比較穩定

穩定包括情緒穩定、自信、適應性強三個方麵。情緒穩定性強的孩子,在情緒上很少大起大落,對別人能夠寬容;對自己能充滿信心,遇事能積極樂觀。在適應性方麵,不會在公共場所害怕、退縮,在陌生人麵前不拘束等,能很好地適應新的環境。

3.創新能力強

創新能力包括求新、興趣。孩子好奇心比較強,富於想象力和創造性;興趣十分廣泛,學習新生事物也比較快。

4.人際關係好

交往能力強的孩子健談、熱情,懂得怎樣與他人和諧相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做事比較有主見、果斷;活躍、好動、精力旺盛。交往能力強的孩子不會斤斤計較、耿耿於懷,不會與人水火不相容。

5.處事穩重

處事穩重的孩子做事能做到自尊、自愛、自立,考慮得比較周全,很少去做自己力不能及的事情;比較注重現實,能從實際出發,善於聽取別人意見,能用積極的態度正確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矛盾。

二、引導孩子養成成熟的個性

父母可以從幾方麵著手對孩子進行培養,從而讓高中期孩子的個性更加成熟。

1.尊重孩子的選擇

培養孩子的個性,父母需要尊重孩子的個性,給孩子一個發展個性的空間。父母應尊重孩子的選擇,對孩子少一點看管,多一份信任;少一點幹預,多一點鼓勵;不要把父母的意願強加在孩子的身上。

沒有過多的限製和幹預,孩子對自己的事情便有很大自主選擇權,父母隻是啟發、幫助,適當地引導孩子,而不會限製孩子。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的自主性便很強,創造能力、自製能力也會得到很大的提高。

2.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

對孩子課外的興趣和愛好,父母可以給予支持和鼓勵,並有意地加以引導和培養。例如:父母可以和孩子商量並約定,孩子隻有在完成作業的前提下才能去做孩子感興趣的事情,並且作業的質量要好;父母還可以搜集與孩子興趣有關的傑出人物的成長曆程,鼓勵孩子向名人學習。

通過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能夠開闊孩子的視野和心胸,使孩子勇於接受各種挑戰而不膽怯,讓孩子養成做事認真、負責的習慣,對於孩子成熟個性的培養很有好處。

3.鼓勵孩子與人交往

人際交往能力是成熟個性標準裏比較重要的一環,因此,父母要鼓勵孩子與人交往,培養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

培養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父母可以給孩子提供更多的交往機會,如,父母外出時,可以帶上孩子,要求孩子觀察成人間的交往;家中有客來,讓孩子也參與接待等。同時,與人交往會有摩擦和矛盾的發生,父母應該引導孩子自己去獨立地解決問題,而不是插手於孩子之間的問題,讓孩子更好地理解如何與人交往。此外,父母還可以搜集和交往有關的資料,教給孩子交往的相關技巧等等。

“專家提醒”

不成熟的個性,在孩子的人生道路上往往會成為巨大的障礙,甚至使孩子的未來碌碌無為,終生平庸。那麼不成熟的個性到底有哪些表現呢?專家認為,一般有如下表現:

1.依賴性強。個性不成熟的孩子依賴性強,缺乏獨立性、自主性,還殘留著對父母的依從。

2.自私心理重。個性不成熟的孩子自私心理重,大多行為都出於利己的動機,生活上也往往喜歡圖一時快樂,給人的感覺是為人不可靠,沒有責任感,不夠寬容。

3.人際關係差。個性不成熟的孩子人際關係通常比較差,情緒不穩定,攻擊性和逃避性行為偏多,很難同別人建立起和諧的關係,而且通常由於膽小而不願走向社會。

4.自我意識過強。個性不成熟的孩子不能正確認識自己與世界,容易走向片麵,產生偏激心理。

接招:高中期孩子的反抗期

孩子回家了,父母興高采烈地圍上來向孩子展示給孩子買的新衣服。但是孩子卻說什麼都不肯穿,覺得衣服的樣式不好看,並說“別的孩子穿的都是什麼樣子的衣服”。不一會兒父母便和孩子大聲吵了起來,孩子搶過衣服,一把扔到地下,氣衝衝地跑進了房間。父母目瞪口呆之餘,終於意識到孩子的反抗期開始了。

反抗期是孩子在人生發展過程中獨立性傾向最明顯的時期,這個時期的孩子一般處於高中時期。在這一時期,由於孩子的自尊心比較強,為了維護自尊,容易因為父母視孩子不成熟而產生矛盾,因而對父母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想法,表現出反抗心理和行為。

高中期孩子表現出反抗心理和行為,一般有如下原因:

生理心理發展的原因

進入高中期的孩子,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得到了大發展,成人感、自尊心都得到了強化。如果父母還把孩子當小孩子來看,不尊重孩子,如對孩子的生活過於幹涉等,孩子便容易產生反抗心理和行為。

孩子對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觸的東西,越想接觸;越是不讓知道的事情,越想知道。這一點也是孩子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是一種心理上的需求。

教育的失當

現代的高中期孩子,獨生子女偏多,而且家庭環境大多比較優越,有很多父母對孩子也往往采取偏愛和庇護的態度,養成了孩子高傲、自私和心胸狹小的性格,聽不得勸告或批評。一旦受挫折,便會產生反抗心理和行為。

當然,對於高中期的反抗行為,除了最基本的原因外,每一個孩子也都有自己的一些特殊原因。但是,無論原因是什麼,父母隻要教育得法,是完全可以幫助孩子順利地度過這一危險時期的。

那麼,對於高中期孩子的反抗期,有什麼好辦法可以讓父母采用呢?

一、家長要正確對待孩子的反抗期

高中期孩子反抗期出現了,父母要以一顆平常心來對待孩子的變化。父母可以采取如下方法來對待孩子的反抗期:

1.不要抱有成見

有的父母認為孩子一定會產生逆反心理或行為,其實這正是父母在挑起孩子的這種心理。因此,父母對孩子不要抱有成見,不要一看到孩子有獨立意識的跡象便想到這是孩子的反抗期到了,其實有時候未必如此。如果父母說的多了,孩子自己就會有意識地反抗起來了,這種現象可不好哦!

2.保持作為父母的地位

父母可以成為孩子的朋友,相互信任,共同享受快樂,但父母的地位也應該受到尊重,要讓孩子尊重父母。因為家庭如同一艘大船,父母如同船長,船長可以聽取船員的意見,但最終決定航向的仍是船長。

例如:孩子想參加同學的生日聚會,父母可以在考慮孩子的意見後,告訴孩子:“我們是晚上11點熄燈睡覺,你如果能在晚11點前回家,就可以去。”這樣一來,父母既給了孩子以負責任的自由,也對孩子的行為有了有效地約束。

3.不要盲目責怪孩子

有時候,孩子的“反抗心理和行為”似乎是針對父母。但是,父母要冷靜下來,仔細詢問孩子這麼做的原因,不要盲目責怪孩子。因為實際上,很可能並不是父母想象的那種情況。

例如:孩子周五晚上沒有去上輔導班,父母自然可以發火。但有位父母並沒有這麼做,而是心平氣和地問明了原因。原來,孩子為了準備學校的黑板報忙到很晚,實在是太疲倦了,才沒有去上。如果父母不問清原因,大發雷霆,事情大多會變得非常糟糕。

二、多和孩子溝通

很多孩子進入高中之後,和父母之間的交流、溝通便少了很多。無論是什麼原因,父母和孩子之間多交流、溝通都是非常必要的。那麼,父母如何與孩子進行交流、溝通呢?

1.接納、認同孩子

很多父母對孩子會有這樣的想法,認為孩子是自己的,應該跟自己的想法一致,對孩子打罵也沒什麼問題。其實,父母的這種想法往往會使事情適得其反,使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誤會更加嚴重。父母接納、認同孩子,則會使處於反抗期的孩子得到更好的發展。

例如:孩子覺得媽媽囉嗦,認為不用媽媽多說事情也會做好。父母可以表示認同,但應該同時表示:“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話你說到了,就一定要做到。”

2.尊重孩子

處於反抗期的孩子,不喜歡別人吩咐自己做某件事,或被迫接受某種意見,即使這種意見和行為是正確的。因此,父母應該尊重孩子,可以把父母希望孩子接受的做法與其他幾種可能擺在一起,讓孩子選擇。孩子在父母規定的範圍行使了自主權,既讓孩子表現了他的獨立性,又往往能心甘情願地順從父母的建議,雙方皆大歡喜。

3.主動學習新事物和新思想

有效的溝通,需要父母對孩子能夠理解。父母可以積極主動地了解孩子一些所喜愛的新事物和新思想,學習一些孩子比較喜歡用的語言和技能,如網絡語言等。當然父母可以不喜歡這些,但要了解和理解這些新生事物。

4.把握住重要的問題

問題有大小之分,對於處於反抗期的孩子來說,父母對孩子的每個細枝末節都指手畫腳,隻會使孩子感到反感。因此,父母對於孩子的一些小事情,完全可以不去過問,隻要把握住重要的問題和大的方向,便完全可以讓孩子安全度過反抗期。

例如:孩子用了一種新的化妝品,父母可以把這當做一種無害的時髦而予以接受,隻有當孩子所用的化妝品過於昂貴、或不合適的時候,父母才應進行引導。

“專家提醒”

孩子產生了逆反心理,會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喜歡蠻幹,所引發出的行為還會給他人、社會及孩子自己帶來不同程度的損害。因此,人們常用桀驁不馴、為所欲為等詞來評價高中期孩子的逆反行為。

但心理學家認為,從孩子的逆反心理上也可以看出一些孩子有益的心理品質,例如批判性思維、好奇心、求異思維等等。父母如果能對孩子的這些有益的心理品質進行正確的引導,不僅對孩子獨立性和創造性的發展有很大的好處,而且對孩子在未來的充滿競爭的社會中形成勇於開拓、積極進取的個性也能提供很大的幫助,此外也有利於孩子更快地成熟。

從心理發展過程而言,每個孩子都會多多少少地存在反抗心理。因此,當孩子進入了反抗期,父母最重要的態度是泰然麵對、正確處之,而不是緊張失措,忙於壓製。相信隻要父母的措施得法,完全可以輕鬆地幫助孩子度過反抗期。

如何麵對高中期孩子的早戀傾向

“哪個少男不鍾情,哪個少女不懷春”。孩子進入青春期後,與異性間的交往日益頻繁。如果孩子的自製能力不夠,便很容易出現早戀的傾向。在現代社會,不管父母們是否承認,早戀傾向在高中期孩子中的確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現象。孩子一旦陷入早戀之中,就很容易沉醉在卿卿我我的狀態裏,進而影響到孩子的學習和身心發展。

那麼高中期孩子為什麼會出現早戀傾向呢?一般來說有以下幾個原因:

生理因素

高中期孩子的生理發育基本成熟,生理上的成熟很自然地影響到了孩子心理上的發展,產生了異性愛慕的心理傾向。同時,高中期孩子特有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也導致了孩子對異性的信息異常敏感。這些因素都會使孩子出現早戀傾向。

生活單調

孩子的學習任務大多很繁重,生活內容也比較單調,這使孩子間的交往貧乏。當孩子交往的對象局限在一個或有限的幾個對象中時,便會對其中的某一個最親近的異性夥伴產生情感上的依賴,產生出早戀傾向。

社會因素

現代社會裏,由於影視、書刊等傳媒工具的不斷發展,信息傳播越來越快,很多含有各種形式、內容的性信息對高中期孩子都有很強的潛移默化作用。同時,社會上的某些不良現象對孩子也有很大的影響。

某些不恰當的教育方法

在很多情況下,高中期孩子之間的關係其實隻是互有好感,交往稍多一些,遠未達到“早戀”的標準。但有的父母對孩子過分擔憂,喜歡進行嚴格管製。父母的這種做法,非常容易激起自尊心強烈的孩子的叛逆心理,使孩子故意早戀。

高中期孩子有了早戀傾向,父母應該如何麵對呢?

一、及時發現孩子的早戀傾向

高中期孩子在人際關係上,特別是對父母等成人,具有一定的封閉特性,這種特性使孩子不願意對人敞開自己的內心世界。但即使再秘密,孩子也總會有所表現,重要的是父母要多關注孩子,及時發現孩子的早戀傾向。

例如:孩子在精神和行為方麵有很大變化,孩子變得特別愛打扮,注意修飾自己,常對著鏡子左顧右盼;放學回家喜歡一個人躲在房間裏,或待在一邊想心事,時常走神發呆;如果孩子平素沉默寡言,此時可能會變得興高采烈起來。

二、正確對待

孩子有了早戀傾向,父母自然很是擔憂孩子會因為早戀而把學習和正常的人際交往耽誤了。那麼,父母如何對待孩子的早戀傾向呢?

1.理解孩子

有的父母擔心孩子會受早戀影響,但是卻忘了高中期孩子的心理情況。這些父母往往一旦發現孩子有早戀的傾向,也不去弄清楚孩子是正常的交往還是早戀,就一律斥為“越軌行為”,進行封鎖、鎮壓。高中期孩子正處於生理、心理發育接近完善的時期,此時的孩子對異性有著自然的關注和吸引,而且由於孩子成人感心理的增強,他們更希望能自己對自己的事情做主,反對父母的幹涉。因此,父母的幹涉大多會使孩子的早戀問題更加嚴重。

因此,父母應理解孩子,讓孩子知道父母之所以不同意孩子的早戀,並不是由於視早戀為一種罪惡,而是出於對孩子的關心,是為了孩子未來的生活考慮的。父母要通過理解來削弱孩子對父母的心理防線。

2.尊重孩子

高中期孩子的自尊心比較強烈,因此父母要真誠地尊重孩子的人格、情感和隱私,對於孩子的早戀傾向,千萬不可不問情由地一味指責,也不能動輒訓斥謾罵,嚇唬和威脅孩子。父母對孩子的朦朧的感情,不要挑明;孩子認為不宜公開或不願為他人所知的個人隱私,即使知道了也不要外泄和傳播。這既是尊重孩子,也是取得孩子信賴,有利於父母引導和教育孩子的條件。

3.懂得寬容

高中期孩子雖然在生理、心理上都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孩子的人生經驗還很不足,自製能力也不夠。因此,孩子很容易因為一時的衝動而犯錯誤。父母對於孩子不太重大的錯誤的處理,應當采取寬容的態度。

4.適度引導

孩子畢竟長大了,因此,對於孩子的早戀傾向進行疏導時,還需注意適度,也就是把握好教育分寸,適可而止。例如,在追究孩子的早戀傾向時,要留有餘地,隻要能把握住問題的實質即可,不要過於追究具體細節,對於孩子的早戀傾向,要盡可能為孩子保密。

三、正確引導

孩子有了早戀的傾向,父母可以用如下一些小技巧來引導孩子。

1.幫助孩子學會自我克製

孩子如果反應靈敏,善於獨立思考而又自尊心很強,父母可以用心照不宣、旁敲側擊的方式,使孩子受到啟發而自我克製。

例如:父母覺得孩子可能與某位同學關係很好,但沒有足夠的理由認定孩子是在早戀。父母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跟孩子談一些孩子熟悉的人,因為早戀而貽誤青春,鑄成大錯的幾個事例,然後告訴孩子,父母相信孩子很聰明,不會重蹈覆轍。

2.使孩子設立人生理想

給孩子設立人生理想,幫助孩子樹立孩子自己的目標。孩子擁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標,會受目標的鼓舞而不斷進取;同時強烈的事業心,還能使孩子不會沉湎於安逸的生活中。

3.擴大孩子的交往範圍。

父母應該幫助孩子接受自己的身體變化,接受自己的成長,幫助孩子和異性正常交往,鼓勵孩子與同學的廣泛接觸,共同成長。在與群體交往的過程中,既能消除孩子對異性的神秘感,又可防止單獨來往的意外。

4.建立自由交往的和諧環境

父母還應多帶孩子參加各種集體活動,讓孩子能有機會釋放自己的精力,同時通過集體活動,還能利用參加者之間的相互牽製,避免孩子與異性單獨接觸,使孩子之間的交往能夠健康地發展。

例如:父母可以帶孩子到野外春遊、爬山,參加足球比賽等等。

“專家提醒”

作為高中期孩子,將要麵臨的是不久就要與現實社會相接軌。孩子與現實社會接軌,需要很多的交往經驗和技巧。因此,擴大人際交往不僅能使孩子走出小圈子,消除早戀傾向,還利於孩子樹立自己的人生目標,選擇遠大的前途。

專家認為,人際交往對孩子有如下的作用:

1.是孩子交流信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高中期孩子通過人際交往獲得知識,從內容、渠道、速度上來看,都要比從書本上獲得的知識更廣、更多、更快,而且隨著交往範圍的擴大,還在不斷地增長。

2.認識自我。高中期孩子在廣泛的人際交往中,通過與他人的比較和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中,能更客觀、全麵地認識自我。交往麵越寬,交往越深,對自己的認識也就越深刻。

3.鍛煉合作精神。高中期孩子通過人際交往,能學會與人合作,懂得依靠團體的智慧和力量,鍛煉了孩子的合作精神。通過這樣的經驗積累,使孩子能夠被注重團結的社會所認可。

4.調節孩子的心理。高中期孩子的壓力比較大,而通過相互間的交往,訴說個人的生活感受,能在心理上獲得一種歸屬感和安全感,並及時宣泄和消除孩子的負麵情緒,保持住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

學會走進高中期孩子的內心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很容易知道孩子心裏的想法,因為那個時候的孩子很喜歡和父母聊天談心。而進入高中期,孩子便開始不樂意向父母說自己的內心了。做父母的自然都渴望知道孩子在想什麼,渴望能時不時地和孩子說說心裏話,但父母總是失望地發現,孩子心靈的大門似乎對父母緊緊地鎖上了,無論父母怎麼努力都打不開。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和孩子的溝通通常是:父母在良言苦勸,或指著孩子大罵,孩子一語不發,或和父母“頂嘴”;父母氣憤至極地聲稱:“我要揍死你!”而孩子滿臉倔強,不為所動,繼續我行我素,父母和孩子之間就這樣形成了惡性循環。

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既是孩子情感的需要,也是成長的需要。但是為什麼父母和孩子之間溝通就那麼難呢?心理學家分析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父母不注意傾聽孩子的感受

感受才是溝通的核心,有的父母認為自己是對孩子好,於是對孩子的感受、想法,總是不尊重,甚至嗬斥。對於擁有了成人感、自尊心的高中期孩子來說,很容易被父母的話語所刺傷而厭惡和父母溝通。

父母不了解孩子

有的父母不善於學習,或不願了解新鮮事物,在這種情況下,父母便很難了解孩子所說的興趣、詞語、話題等。父母對孩子不了解,卻仍然每天嘮嘮叨叨,必然會導致父母和孩子之間無話可談。

有位教育學家說過這麼一段話:“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與孩子談話。我深信世界上好的教育,是在和父母的談話中不知不覺地獲得的。”如何與高中期孩子做有效溝通,走進高中期孩子的內心,這是現代父母所需要學習與探討的。

一、尊重和信任孩子

父母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要注意尊重和信任是走進孩子內心的前提,溝通也隻能在這一基礎上進行和完成。

1.保持心情平靜

父母和孩子交流時,要保持心情平靜,要給孩子申辯的機會,讓孩子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避免與孩子爭吵。如果父母過於擔憂,或大動肝火,會使溝通成為情緒的宣泄。而且父母的發火,會使孩子產生排斥、逆反心理,溝通起來也越困難。

2.端正態度

高中期孩子其實是非常敏感的,父母在與孩子溝通中的態度與溝通的內容同樣重要,甚至從孩子的角度看甚至比內容更重要。因此,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要端正態度,不要對孩子叫喊,降低說話的音量,注意肢體語言。

3.多從孩子角度考慮問題

在溝通中,父母也要多從孩子角度考慮問題,盡可能地讓孩子明白父母始終是關心和接納孩子的。同時,父母要及時對孩子的好言行表示讚賞,對孩子的錯誤進行善意的批評,但不要吹毛求疵,也不要一次批評孩子多件事情,否則就失去了批評的中心和意義。

4.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

當孩子遇到問題時,需要父母進行指導和幫助。父母的指導和幫助要越具體越好,但解決問題的途徑最好和孩子一起討論確定,聽聽孩子的意見。在討論的過程中,有些隔閡、問題也許能夠化解掉,問題也會更清晰、明朗,容易解決。

二、掌握溝通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