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通過打架來傳授孩子一些社交技巧
父母雖然不幹涉孩子的打架行為,但並不是說不管不問,可以通過幫助孩子學會自己解決爭端,也就是教給了孩子一些社交方麵的技巧,孩子將會從這些技巧中終生獲益。例如父母可以傳授給孩子的技巧有:
1.讓孩子學會保持冷靜
孩子打架,有很大的衝動因素,這與孩子處於叛逆初形成階段有關,但父母仍然可以傳授給孩子一些讓自己從爭執中平靜下來的方法。例如:慢慢地進行深呼吸;對自己說一些能讓自己冷靜的話,“我不要讓這事影響我”等;離開產生衝突的地方等等。
2.學會愛護自己
孩子與人爭執而打架,心裏肯定有著很多負麵的情緒,這些情緒對孩子都有著一定的傷害。因此父母應讓孩子學會愛護自己,把不良情緒通過一些方法及時地宣泄掉,或梳理一下糟糕的心情。例如:大喊大叫;把不滿寫在紙上,然後燒掉;聽聽喜歡的音樂;痛快地哭上一場;去公園看看美麗的風景等。
3.引導孩子思考解決的辦法
打架行為發生後,父母應讓孩子把情緒先平靜下來,然後敘述打架的原因,然後父母再進行引導,讓孩子想想解決問題的辦法,並思考采取的辦法可能會有什麼結果,讓孩子主動嚐試使用自己想出的辦法去解決問題。
例如,如果是孩子不對,父母應明確指出孩子的不對之處,還應該讓孩子向對方賠禮道歉;如果是對方不對,可以讓孩子采取不予理睬、據理力爭、打回去等方法。
“專家提醒”
有的父母為了斷絕孩子因打架導致的身體及心理受傷的可能,不允許孩子放學以後到外麵去玩,甚至限定孩子放學後到家的時間。父母的這種過度保護方式會帶給孩子一些負麵影響。例如:會使孩子自私,不懂得從別人的角度考慮,不顧及別人的感覺,凡事以自己為主;局限於個人活動範圍內,缺乏個人興趣,容易苦悶孤獨;總是處於沒有挫折的環境,會使孩子抵禦受挫能力差,在困難麵前不知所措。
事實上,打架行為給了孩子這樣一個機會,是孩子懂得人際交往的一個重要內容。打架和衝突的發生,讓孩子麵對困難和問題的同時,學會了自己承擔責任,學會了獨自處理發生的矛盾,鍛煉了孩子的心理素質,同時也培養了孩子的合作精神。
怎樣教育愛打斷話的孩子
家裏來客人了,父母和來客坐下聊天,孩子看到了,便放下了功課坐到一邊聽。當父母正和朋友聊得盡興的時候,孩子常常中間打斷父母和來客的發言,或發表自己的看法,或拿一些家庭瑣事來打擾。這樣次數一多,父母和來客講話的氣氛就被完全被破壞了。父母製止了幾次,但沒有效果。來客無奈之下隻好告辭,父母心中也非常不快,很是納悶孩子為什麼這麼愛打斷他人說話呢?
與孩子的頂嘴一樣,孩子愛打斷他人說話,也是父母非常頭疼的問題。特別是有的時候,孩子打斷他人的話後說出的話會讓父母感到很尷尬。例如,爸爸在休息,有人來找,媽媽擔心打擾爸爸休息,於是就敷衍說不在家。結果孩子跳了出來,說:“爸爸在睡覺,我去喊。”這樣的行為往往讓父母感到很下不來台。
在他人說話的時候隨便插嘴,無疑是非常無禮的表現,也是不尊重人的表現。那麼孩子為什麼愛打斷他人的話呢?心理學家分析認為,一般有如下幾個原因:
表現自我的心理
初中期的孩子成人感比較強,比較關注在他人心目中的自我形象,如果孩子認為自己在大家的眼裏形象不夠好,如不受關注,孩子就會想要改變自己的形象,引起人對自己的關注。
宣泄不滿的心理
初中期孩子正處於叛逆心理形成階段,如果孩子被父母批評或與人發生摩擦,而沒有通過正常渠道得以解決,孩子就會希望在父母等成人說話的時候,製造一點事端,給父母等成人以難堪,而打斷話事情不大,這個機會正好可以利用。
長期養成的習慣
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對孩子的每一句話,父母大多會認真傾聽,時間一長,孩子在表達的時候便不會考慮到他人,自己想什麼時候說就什麼時候說,早已形成了習慣。
家庭教育的欠缺
父母在教育孩子懂禮貌時,大多是讓孩子說話要和氣,要尊重老師……而打斷他人說話,這種人際交往中所需要注意的細節則被忽略了。
孩子愛打斷他人的話,是孩子自主意識發展的反映,也是初中期孩子在成人感增強之後產生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基礎。如果一味阻止,孩子的性格可能會變得孤僻;但若不管不問,這種行為卻是一種對他人的不尊重。因此,父母要針對初中期孩子的心理特點,進行合理的教育。
一、教給孩子一些社交禮儀
對於初中期孩子來說,成人感比較強,希望自己在他人心目中有一個好的印象。因此,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教給孩子一些社交禮儀。
例如:在別人講話時,不要急於插話,更不要打斷對方的話,也應耐心地聽人家把話說完;如果孩子想加入到別人的講話中去,那麼孩子應首先要聽清楚他人談話的內容,然後盡量準確完整地說清自己的想法;在插話時也不能大聲喧嘩,咄咄逼人。
另外,父母的言傳身教作用也是非常大的,父母在家庭裏,應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毫無顧忌地隨便打斷孩子的話,父母之間也要互相尊重,耐心地傾聽對方的談話,不要大聲爭吵,否則都會在無意中教給孩子錯誤的談話和交往方式。總之,父母要讓孩子明白隻有在別人說話停頓或告一段落時,才可以插話,發表自己的想法。
二、給孩子參與談話的機會
處於初中期的孩子,由於成人感的增強,以及叛逆心理開始形成,使孩子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與信任。因此,父母應給予孩子一定的參與談話的機會。
例如:父母在與人交往、談話時,可以鄭重地向別人介紹孩子。可以讓孩子感覺自己很重要,沒有受到父母的忽略。適當的時候,父母也可以讓孩子禮貌地參與談話,當父母和客人談到一些孩子不理解的事情時,可以適當抽出一點點時間,向孩子作些解釋。
另外,在日常的家庭生活裏,當家庭成員談話時,父母也可以讓孩子參與進來,特別是一些與孩子有關的事情。如,更換家裏的一些設施,讓孩子參與某個培訓班等,更應讓孩子參與進來,如果孩子的意見合理或與父母的意見一致,就以孩子的意見來做出決定,這樣一方麵表示了對孩子的尊重,另一方麵,也讓孩子增加了參與家庭事務的參與感和責任感。
三、正確應對孩子愛打斷話的行為
孩子愛打斷話,父母應當鼓勵孩子在插話中的正確見解和敢於發表意見的勇氣,保護孩子的積極性和銳氣。在孩子還沒有學會在恰當的時間表白自己的意見之前,不能用“小孩子少插嘴”之類的話去責怪孩子,更不能在外人麵前責怪孩子,否則,會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過父母可以采取一些小技巧來應對孩子愛打斷話的行為:
1.孩子打斷話時,父母要先心平氣和地告訴孩子:“打斷別人的談話是沒有禮貌的行為。”
2.不要在孩子剛插嘴時就回答孩子的問題,否則孩子可能會不斷重複這可得逞的行為,盡管父母可能說了很多遍的:“這是不禮貌的。”在父母的談話告一段落後,要主動問孩子希望說什麼。讓孩子明白,這時候才能聽孩子說話,滿足孩子的需要。
3.發展一些有默契的行為,父母在與別人談話時,如果孩子在場,可以與孩子約定,有話要說時,先給父母一個暗示的信號,請父母安排一下孩子說話的時機。
例如:當父母與人交談時,孩子可以跑來捏父母的手,表示有需要,而父母也可以輕輕地回捏一下,表示知道了,在這安靜的默契中,教孩子學會尊重大人的談話。
4.當遇到非打斷別人說話不可,問題必須當時就解決時,父母應教孩子如何表達自己的意見又不會沒有禮貌。
例如:孩子要打斷別人講話之前先要對大家說聲“請原諒”;當有別人在場的情況下,如果孩子隻跟父母說話時,可以讓孩子趴在父母的耳邊悄悄地說:別影響到別人的講話。
“專家提醒”
雖然初中期的孩子叛逆心理開始形成,越來越不喜歡父母嘮叨,但這個時候孩子對父母還是有一定的依賴性,希望能和父母溝通。因此,當父母專注於討論某件事情時,孩子會表現得很喜歡打斷父母的講話,孩子的這種情況很可能就是因為平時父母和孩子之間講話機會不多的原因。
父母需要注意的是,初中期的孩子畢竟心理已經開始走向成熟了,孩子有了自己的見解和想法,因此,父母必須要牢記一句話:“父母說得越多,孩子聽得越少”,要以尊重和平等的態度來傾聽和理解孩子。此外,父母也不要自責過去做得不夠好,因為父母畢竟也是人,犯了錯誤也是很正常的事情,隻要犯錯後能有所改變和進步,便會讓孩子更喜歡親近父母、愛父母,這樣才是孩子學習的榜樣。
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
西方一位學者提出過這樣一個解決問題的理論,即“共生效應”:某一問題的解決如果隻靠個人“單打獨鬥”,在相互隔離的狀態下,即使每個人都竭盡全力,也未必能提出有價值的見解;如果許多人聚合在一起,就某一個問題各抒己見,相互交鋒就可能經過思維的碰撞,產生意想不到的結果。這種理論其實也就是現代所提倡的團隊合作精神。
在日常生活、學習中,父母可能會發現有些孩子缺乏這種合作精神,特別是進入初中期的孩子。例如:很少參加集體活動;喜歡以自我為中心,不太願意遵守集體規則;很少願意主動幫助別人;對於朋友提出的反對意見,表現得非常冷淡;常和同學打架等。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缺乏合作精神呢?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缺乏合作精神,可能有如下心理:
害羞心理
有的孩子由於性格內向等因素,總是對自己的言行比較重視,擔心出錯,但又希望自己能給別人留下一個好印象。在這種心理的影響下,孩子便會失去與同學合作的機會。
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
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所以孩子在考慮問題的時候容易以自我為中心;而且有的孩子被父母或老師所寵愛,就會助長了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心理,對別人不屑一顧,難以與人合作。
叛逆心理
處於初中期的孩子,叛逆心理比較嚴重,與人合作大多需要遵守一定規則,孩子可能會通過自己不尊重規則的表現,來向外界顯示自己的存在。
現代心理學家認為,合作的學習情境是孩子最佳的學習情境。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如果缺乏合作精神,對於他們的未來將是非常不利的。那麼父母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呢?
一、讓孩子做好心理準備
自私心理是合作精神的首要大敵,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應使用一些小技巧,消除孩子的自私心理,讓孩子願意去合作。例如:
1.讓孩子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從中學會理解他人
初中期的孩子,集體觀念開始成長,但還不成熟。父母希望孩子能有合作精神,就應給孩子一些思想準備,對家務勞動與家庭生活進行一些討論,列出家庭生活所包括的勞動項目等。通過這種討論使孩子明白在一個集體中,每一個人都需要承擔一定的責任,為了使集體的活動得以進行,雖然不一定需要自己放棄自己的要求,但也要懂得如何協調自己與他人的利益,使整體得到最好的保護。
2.父母避免用命令的口吻說話,讓孩子習慣於合作的氛圍
初中期的孩子,叛逆心理開始出現。因此,父母在和孩子說話,讓孩子做事時,最好用委婉的語氣與孩子交流。這樣比較容易贏得孩子的配合,不僅能表明父母對孩子的尊重,而且,委婉的口氣也增加了協調合作的氣氛。孩子長期處於這種氣氛之下,會習慣於合作的氛圍。
3.接納孩子
父母容易從自己的意願出發去要求孩子,於是批評和挑剔便比較多見。但由於初中期的孩子的生理心理的變化都很大,因此,父母的批評和挑剔便會增加孩子的挫折感和逆反心理。如果父母能接納孩子,主動積極地傾聽孩子的訴說,與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和後果,共同尋找克服的途徑和方法,孩子就能從父母處得到了尊重和關切,會增強孩子善解人意和與人相處的能力。
4.讓孩子參加一些家庭會議
家庭會議,對於“成人感”增強的初中期孩子來說,是很有誘惑力的。孩子會因為能與父母一起討論家庭大事而充滿自豪。讓孩子參加家庭會議,會讓他們真切地感受到“合作”的意思。
二、給孩子更多的合作機會
合作精神的培養,顧名思義需要很多人一起進行,不是一個人的事情。因此,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父母要讓孩子有機會與別的孩子一起玩耍,而不是一味地讓孩子獨自待在家裏。孩子在家裏,父母很容易出現圍著孩子轉、盡心盡力滿足孩子的合理或不合理的需要的情況,讓孩子與別的孩子一起,則能約束住孩子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使孩子懂得遵守遊戲規則。
例如:孩子與人遊戲,如果不遵守規則,別的孩子就可能不和孩子玩,這對於孩子來說,不僅是最好的合作精神教育,而且矯正了孩子任性和自私行為,也許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受些委屈,但這些也正是孩子所必須經曆的過程。
三、讓孩子學會如何與人合作
禮貌、分享、談判討論、遵守規則等,都是構成合作的技巧和方式。父母可以通過教授孩子與人合作的技巧和方式,讓孩子學會如何與人合作。
1.讓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見解
合作中避免不了表達自己的見解,表達也就是“說”,就是將自己的觀點通過語言準確地表達出來,讓別人理解。這需要父母在生活中給孩子提供一些練習的機會,例如:與孩子談論某件事情的觀點等。
2.培養認真傾聽的習慣
合作除了需要獨立思考,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外,還需要孩子具有認真傾聽別人發言的習慣。不僅要讓孩子肯聽,更要讓孩子會聽,能夠聽出別人說的重點、問題,才能重視並采納他人意見,達到合作的目的。例如:父母可以給孩子說上一段話,讓孩子來分析這段話等。
3.培養孩子能肯定別人優點、也敢於質疑別人的習慣
合作需要采集每個人的長處,孩子如果能肯定別人優點,也敢於質疑別人,便擁有了良好的合作品質,合作也才有了真正的動力和基礎。父母要教育孩子多看並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誠心誠意地加以讚美。當然,對於別人的缺點或錯誤,也應敢於質疑。
“專家提醒”
初中期的孩子由於生理的巨大變化,心理也產生了巨大的波動,容易出現各種不良心理,例如,自負、自卑、任性、從眾等心理。這些心理都在一定程度上幹擾了孩子與人合作的信心,或影響了別的孩子是否接受。例如:自負心理容易使孩子趾高氣揚,目中無人;自卑心理,會使孩子不敢表現自己;任性心理,使孩子難以與別人相處等。
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對孩子的表現多加關注,有針對性地及時引導孩子克服這些心理,讓孩子能夠做到寬待他人,尊重他人,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自如正常地與他人合作。例如:父母可以創造條件,增加孩子對成功的體驗;允許孩子出現錯誤、失敗,積極引導孩子,增強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通過縱橫比較,讓孩子進行自我激勵,以培養孩子對自己的信心等。
告訴孩子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家裏來了很多客人,父母為了招待客人而忙得不可開交。在父母和客人們聊天的時候,孩子把電視的聲音開得很大,父母輕聲製止。但孩子卻大聲讓父母閉嘴,雖然孩子在平時也會偶爾地對父母表現出不尊重,但這件事情讓父母感到事態的嚴重性,不由得開始反思:為什麼已經上了初中的孩子還不懂得尊重他人呢?
對此,父母和客人做好溝通。第二周,父母帶著孩子去客人家做客,客人同樣將電視開得很大,孩子頓時覺得自己不被尊重。這個時候父母要求孩子向客人道歉,並告訴孩子:尊重他人就是尊重你自己!孩子慚愧地低下了頭。
很多父母都會發現現代的孩子比起以前來說,要聰明了很多,但卻普遍存在不懂得尊重他人的現象。例如,喜歡叫別人外號,對身有殘疾的人指指點點或上前圍觀;看到別人倒黴會幸災樂禍;缺乏基本的禮貌;在別人說話的時候隨便插話等。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這種不懂得尊重他人的行為,與父母不正確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係,父母對這種行為負有很大的責任。例如:
過於溺愛孩子
有的父母對孩子寵愛有加,生怕孩子不順心,無節製地滿足孩子的需要,使初中期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極差,對於來自他人的責備無法接受。
教育方法簡單粗暴
有的父母對孩子比較粗暴專製,隻準孩子服服帖帖,這種情況傷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使孩子缺少自尊心,對於初中期的孩子來說容易出現逆反心理。另外,有的父母喜歡對孩子的缺點喋喋不休,似乎孩子一無是處,時間一長使孩子產生厭煩或不滿的情緒。
樹立了錯誤的榜樣
有的父母在孩子麵前隨意抱怨老師或別的孩子的長輩等,這些言行都會使孩子感到:“不尊重他人是可以的”,從而出現不尊重他人的現象。
此外,孩子的某些不尊重他人的行為,可能是因為想看熱鬧、好奇;想開個玩笑,或盲目地跟著別的孩子做,沒有理解這樣做是不尊重他人,是在傷害別人的心靈。
尊重,是人際關係的起點,也是人際關係的要點。如果孩子能夠尊重他人,就會得到來自他人的尊重。因此,孩子尊重他人就等於尊重自己。那麼父母該如何告訴孩子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呢?
一、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
父母尊重孩子,是孩子學會尊重他人的前提。英國的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認為:“野蠻產生野蠻,仁愛產生仁愛”。因此,對待處於初中期的孩子,要讓孩子懂得尊重,父母應首先尊重孩子。
1.尊重孩子的小秘密,和孩子交朋友
初中期的孩子,由於慢慢地變得成熟,而且叛逆心裏也開始形成,所以非常反感父母偷看自己的小秘密。雖然父母是希望通過這種方法來了解孩子的想法,但這是一種不尊重孩子的表現。了解孩子更好的辦法,其實是父母和孩子以朋友式的身份進行交談。如,在平時多抽時間和孩子聊聊天,問一問孩子學校的事情,人際關係情況,對一些事物的看法等等。然後,對孩子遇到的一些困惑、困境,耐心地給孩子指導幫助,為孩子答疑解惑,引導孩子思考該怎麼辦。
2.對孩子多商量,少命令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希望孩子做什麼事情的時候,應該對孩子多商量,少命令。例如:提醒孩子該做作業了,可以說:“到時間了,是不是該做作業了?”讓孩子幫忙拿一下衣服,可以說:“你能幫我把那件衣服拿一下嗎?”當孩子做完後,父母還可以說上一聲“謝謝”。孩子就會感到父母對自己的尊重,而心情愉快起來。
3.父母應注重身教
父母要成為孩子尊重他人的榜樣,做到處處尊重別人,要注意潛移默化的作用。例如:有的父母喜歡在背後議論別人,嘲笑別人的短處。被嘲笑的人自然不知道,但卻給孩子留下不尊重別人的榜樣。而如果父母待人彬彬有禮,孩子不至於粗魯莽撞;父母遇到長輩能親切的問候,孩子見了也能主動問候。
4.盡量少訓斥孩子
初中期孩子的成人感比較強,因此當孩子出現了錯誤的時候,父母要像對待一個成人一樣,不要總是板著臉指責孩子,而應該委婉地指出來,盡量避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例如,孩子想出去玩,作業沒有做好,字跡太亂,父母可以說:“你做作業的速度挺快的,很不錯。不過,要是能再把字寫得整齊好看一點就更好了。”
二、適當地引導
處於初中期的孩子,限於人生經驗等的不足,依然不夠成熟,需要父母進行適當地引導孩子去尊重別人。如果孩子出現了不尊重人的行為,如:叫別人外號;對人缺乏禮貌等。父母要平靜地與孩子談談,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然後有針對性地指出孩子這樣做的壞處。父母可以讓孩子設身處地體會一下不受別人尊重時的感覺,要讓孩子明白,即使是開玩笑也要講究場合,要有分寸。
例如:孩子批評別人時,父母可以對孩子說:“你可以對你的朋友生氣、發火,但不能對著他的臉大喊大叫。你要尊重你的朋友,聽聽他的理由。”
三、教導給孩子適當的人生經驗
父母也可以告訴孩子一些必要行為要求背後的原因。例如:可以給孩子解釋為什麼在還有人沒吃完之前不能離開飯桌;為什麼別人說話時,孩子不能打斷別人的話。這些是為了要顯示出孩子對對方的一種尊重。
四、養成尊重他人的習慣
在教育孩子尊重他人的時候,父母也應幫助孩子養成尊重他人的習慣。例如:不妨礙他人的習慣,當別人在休息或工作的時候,孩子不要打擾別人,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別人在休息,不要去打擾”。
“專家提醒”
有的父母片麵認為,對孩子限製太多,難以把孩子培養成能獨立思考問題而不盲從的孩子,會讓孩子今後難以適應社會。於是,在生活中向孩子過多地渲染父母與孩子間的朋友關係,並在孩子麵前隨意抱怨幼兒園老師以及其他一些孩子的長輩。父母的這些做法其實是在向孩子表示:“不尊重他人是可以的”,這樣在孩子的心目中,“尊重”也就不重要了。
因此,這些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這些方麵:
1.不要和孩子討價還價,父母要讓孩子知道,自己不僅是孩子的朋友,也是孩子的長輩。因此要求孩子做什麼事的時候,不要羅列各種理由,也不要和孩子討價還價。
2.既要表現出父母的威嚴,又要對孩子示以尊重和愛護,“如果讓你不穿外套出門,那我就沒有盡到做媽媽的責任。”
3.讓孩子學會用尊重的語氣說話。當孩子出現了無禮的行為後,父母應明確地向孩子表達“應尊重他人”的想法,或進行適當地懲罰。如,對孩子說:“你應為你說過傷人的話而道歉。”
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父母們多注意一下的話會發現,優秀的初中期孩子不僅學習成績優異,而且也有很多的興趣愛好,常常組織或參加課外活動,能夠靈活、充分地利用有限時間,成為全麵發展的人才;成績稍差的孩子顯得十分懶散,沒有責任心,對於一些活動之類,也不太喜歡參加。
從這種對比中可以看出,廣泛的興趣所帶來的愉快的心境,對初中期孩子的生活和學習有很大的影響。有著廣泛興趣的孩子大多在心理上積極向上,擁有著可貴的品質,如:熱愛學習、有責任心、思維全麵等。而狹窄的興趣,所帶來的不良心境則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妨礙孩子的生活和學習。
初中期孩子心理開始發育,渴望了解外界的世界,而廣泛的興趣也正符合了初中期孩子的這種心理特點。但很多父母可能也會發現現在的孩子似乎興趣越來越少,專家對初中孩子的心理信息的調查表明,50%的孩子無暇顧及自己的興趣愛好。那麼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專家分析認為,初中期孩子缺少廣泛的樂趣,表現出不良的心境大多是因為如下原因:
◎缺乏時間
在緊張的升學壓力下,孩子為了能在考試中獲得好成績,把大量的時間花在了學習上,沒有空閑時間用於培養其他興趣。
◎缺少空間
升學壓力比較重,學校、老師、父母迫於壓力,往往會忽視孩子的興趣培養,片麵關注學習成績的提高,甚至扼殺打壓孩子的興趣。時間一長,孩子自然會難有廣泛的興趣了。
◎目標過高
有的父母知道孩子有了某種興趣後,便要求孩子達到某某標準,而這種標準卻有些過高,在畏難的情緒下,孩子隻好放棄目標。例如:孩子彈鋼琴,父母要求孩子達到某某級等。
◎父母的習慣
俗話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可見父母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具有很大的影響作用。隨著社會競爭的激烈化,很多父母很少有時間去培養個人的興趣。父母的這種情況,很難對正在成長的孩子起到示範帶頭的作用。
孩子的興趣對於孩子來說非常重要,不容忽視,那父母該如何幫助孩子培養廣泛的興趣呢?父母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麵著手:
一、認真關注、引導孩子的興趣
對於孩子的興趣,父母肯定會很關注。孩子的興趣多變而不穩定,父母應給予正確地引導。例如:
1.正確對待
孩子有了興趣,父母應多一些理解的心態,給孩子留一點發揮興趣存在的空間。例如:孩子喜歡動植物,父母可以在節假日的時候帶孩子到公園等處,觀察、研究動植物。
同時,初中期的孩子自然還是應以學習為主,麵對孩子的課餘興趣,父母可以進行合理地引導,使之遷移到學習上來。例如:孩子喜歡機械,父母可以讓孩子通過自己的所學來進行分析,模擬等,從而讓孩子把興趣遷移到對知識的學習上來。
2.拓寬廣度
從孩子的發展角度來看,初中時期正是孩子最初打基礎的時候;同時,初中期孩子的興趣還比較多變,不穩定,所以還是廣泛一些的興趣比較有利於孩子日後的發展。當然孩子廣泛的興趣中能有一個中心就更好。拓寬孩子興趣的廣度,無論孩子日後朝哪個方向發展,都是有益無害的。如果過早地對某種樂趣進行單一的培養,就會影響其他興趣的發展。
3.鞏固強化
孩子容易對各種事物發生興趣,但缺乏持久性和穩定性。因此,當孩子表現出某種健康的興趣,父母應及時給予強化,使之持久鞏固。一般來說,讓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是鞏固興趣的最好辦法。例如:孩子寫的字比較好,父母可以鼓勵孩子說:“真棒,字寫得真好,非常工整。”隻有持久地鞏固和強化興趣,才能引導孩子在成才路上不斷前進。
二、激發孩子的興趣
孩子有了興趣應該給予及時正確的引導,如果沒有興趣,父母應采用一定的方法,激發孩子的樂趣。
1.創造環境,激發孩子的興趣
孩子興趣的激發不是一朝一夕之功,父母要采取多種方式加以引導鞏固,使之穩定下來,所以有一個好的環境就比較重要了。
例如:孩子的興趣需要場地,父母可以給孩子提供一些場地,在平時也可以問一些好像父母都拿不準的一些問題,以不斷激發孩子的興趣。
2.尊重孩子的興趣
初中期孩子自尊心比較強,當孩子有了自己的興趣之後,就會向深處發展。例如:孩子喜歡手工,搞一些小製作。孩子在製作的過程中需要動腦,不懂的時候,需要去查閱有關的資料和書籍。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學得自覺、開心,不僅提高了孩子的思維能力,又能提高孩子的動手操作能力。如果父母不懂得尊重孩子的興趣,不顧及孩子的感受,阻止孩子,孩子可能會產生逆反心理,反而可能延誤孩子的發展。
3.潛移默化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如果父母樹立了一個榜樣,會在無形中感染孩子,讓孩子也喜歡某種事物。例如,一般來說,父母酷愛讀書,勤於筆耕,孩子總會對書本發生點興趣。如果父母做出了不好的榜樣,孩子也可能會出現不好的模仿。
4.新老結合
孩子的興趣一多,父母可以讓孩子把原有的興趣與學習的知識結合起來,以培養和激發新的興趣。例如:孩子不喜歡作文,但喜歡動手操作,如果父母為孩子提供有關書籍,看得多了,做得多了,寫的時候就得心應手了許多,寫出來的文章也比較具體、真實,有血有肉。
5.多和孩子交流
孩子的好奇心是很重要的,當孩子對某種事物感興趣的時候,會興致勃勃地向父母講述。如果父母能耐心傾聽,並和孩子討論,能起到很好的引導交流作用,孩子也會更關注,從而形成興趣。
現代的初中期孩子大多比較喜歡上網聊天,或玩遊戲。成人雖然對孩子的這種行為設置了很多的策略,也的確有一定作用,但不能有效地解決。作為父母更應該關注的是孩子為什麼會喜歡上網。這裏麵有孩子的青春期的因素,但也有孩子的樂趣範圍狹窄的因素。
一個人長期隻做同一種事情,自然會越做越感覺麻木,孩子也是如此。初中期正是自我意識萌芽的階段,孩子渴望表現自己,渴望得到別人的肯定,但現實中,往往缺少表現自己的舞台。當孩子被父母等成人督促在不斷的學習中時,出現了網絡,這既能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也會使孩子沉迷其中。
如果父母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讓興趣多元化,那麼網絡再有趣,孩子也不會沉迷。因為,孩子有了多種選擇,除了網絡,還有更多的其他好玩的事情吸引著孩子,而且那些興趣又有趣,又有收獲,又能展示自我,自然會成為孩子的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