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交異性朋友是可以,但也要遵守一些“條件”,例如:不能影響學習等。具備條件的孩子可以交,否則不能交,父母要指導孩子自己把握好分寸。孩子有無交異性朋友的條件的唯一標準,就看孩子交了異性朋友後,是進步還是後退。
給孩子一個獨自選擇的機會
有一個心理學家準備去一所中學做調查,目的是了解一下初中期孩子的自主性狀況。心理學家挑選了150名孩子進行測試,給他們提出的問題有兩個:當你的學習和生活遇到難題,一時解決不了時,怎麼辦?你今後準備從事什麼職業?
心理學家將孩子們的回答收上來之後,驚訝地發現,對於第一個問題,這些孩子給出的答案幾乎相同:“有困難當然是找父母解決”,沒有一個孩子回答自己先想辦法解決,解決不了,再找父母幫助;對於第二個問題,隻有30%的孩子能夠當場回答出自己的理想,其餘70%都說要回家問過父母才能回答。
這位心理學家根據調查結果,得出結論:孩子的依賴性強,缺乏自主性,選擇的自我意識麻木。這已是當代一些初中期孩子綜合素質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弱項。
這種情況難道是孩子天性如此嗎?當然不是。心理學家認為,大多是父母後天教育造成的結果!
中學期孩子正處於心理叛逆期,孩子的心裏其實是非常希望能夠自主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可以見到這樣一些情景:父母讓孩子買、穿自己認為好的衣服;讓孩子填報自己認為好的學校……很少有父母考慮到孩子的想法。父母的這種不給孩子獨自選擇機會的做法,其實在無形中剝奪了孩子獨立成長的可能。
當父母無法再幫孩子解決問題的時候,孩子可能會陷入不知所措甚至精神崩潰的境地;如果父母的選擇有誤,孩子便很容易對父母產生不滿與怨恨。這無論是對家庭關係,還是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都有損害。因此,父母應該在生活中做一些改變,給孩子一個獨自選擇的機會,以逐步提高孩子的自主能力。那麼父母應該怎麼辦呢?
1.不過分保護孩子,讓孩子能“動手”
父母對孩子過分保護,往往會妨礙孩子身心的正常發展,使孩子變得膽怯、依賴心重,不敢做任何嚐試。因此,父母要學會放手,隻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都應放手讓孩子去做,讓孩子去處理孩子自己的事情。
例如: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孩子的用品,桌子、櫃子、衣服等,父母不妨聽聽孩子的意思,看看孩子想要什麼,並讓孩子整理好自己的物品。
2.孩子做事,父母感到不滿意時,不妨和孩子多商量
初中期的孩子逆反心理開始形成,此時如果父母跟孩子說話多用命令的口氣,孩子大多會拖拉,或對著幹,達不到應有的目的。父母如果使用商量的方式,就會使教育顯得輕鬆很多,孩子也會做到讓父母滿意。
例如:晚上孩子看電視,父母想起孩子的作業就隨口說道:“關掉電視,去做作業。”孩子即使關掉了電視,心裏也不痛快。父母如果用商量的語氣說:“這個節目還有多長時間結束?看完這個節目就去做作業,好不好?”大多能得到明確的答案。
3.要相信孩子的能力
初中期的孩子,自主意識發展得很快,什麼事情都想自己來試試。隻要沒有危險的因素,父母就應該滿足和鼓勵孩子自己做事的要求,並相信孩子的能力,耐心地等待孩子把事情做完。不要因為孩子的動作慢,索性代勞;或不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等。
4.多和孩子溝通,了解孩子心中的想法
孩子缺乏人生經驗,心理還不夠成熟,因此還是需要父母的教育、引導的。
父母可以經常輕鬆地和孩子聊聊天,問一問孩子人際關係情況,對一些事物的看法等,了解孩子心中的真實感受和想法,如人際關係中的困惑等。對孩子的一些問題,父母應該在理解孩子的基礎上,對孩子進行安慰,給孩子以引導和幫助,讓孩子正確地解決疑難、困惑。父母想了解孩子的想法,要注意方式上要光明正大,孩子的心理處於半成熟狀態,已經有了隱私觀念,如果父母通過看孩子的日記等方式,偷看孩子的隱私,就可能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難以溝通。
“專家提醒”
孩子的理性思維發展的重要一步就是學會選擇,父母尊重孩子選擇的權利,就尊重了孩子的思維和判斷,同時也就尊重了孩子的未來。
孩子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不足,在自主選擇時,出現偏差是難免的。但是,並不能因此就不讓孩子選擇。例如,讓孩子自己買東西,沒有經驗的孩子買的價格自然會貴出很多;父母如果能教給孩子挑選東西的相關知識,孩子就可能會選擇到稱心如意的東西,並學到相關的知識,或了解自己的不足。重要的是孩子通過自己做出了的選擇,可以產生責任感。
孩子如果沒有選擇的權利,隻有被選擇權,也就不會承擔什麼責任,不會擁有責任心,也沒有克服困難、戰勝困難的頑強意誌和遇事冷靜、有主見的心理素質。
孩子終歸會走出父母的視線,走向屬於他們自己的生活旅途。如果孩子從來沒有過選擇的權利,沒有體驗過選擇的滋味,孩子今後又怎麼能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迎接各方麵的挑戰和競爭呢?父母不能因為孩子還小,而不讓孩子明白這個道理。對孩子而言,生活早已經開始了。
如何麵對孩子的喋喋不休
場景一:一位媽媽帶著一個小女孩,上了一輛公交車。小女孩從一上車就向她的媽媽喋喋不休地說個沒完沒了。
“媽媽,你聽我說,我想要買一件漂亮的衣服。”
“那挺好啊!”
“那我們明天就去買,要在我們認識的那家專賣店裏買,他們店裏的衣服最漂亮。”
“不行,這個月你已經買了幾件了。下個月再買吧。”
“不行,我就要明天買!”……
然後,孩子為了買衣服說了很長時間,媽媽忍無可忍,說:“能不能閉上你那張嘴,我的耳朵已經受不了啦!”孩子聽到後開始或哭泣,或不聽父母的話繼續糾纏。
場景二:父母出差回家了,孩子很高興地圍著父母說話。開始父母還很高興,聽著孩子把在學校裏發生的事情無論大小,通通說出來,如誰誰今天做錯事了,老師批評他了,末了還加一句,我沒有做錯事;甚至還會有別人的隱私。但說著說著,父母就感到煩了,因為孩子會把一件事,喋喋不休地說上很多遍,最後父母隻好製止孩子再說下去了。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會碰到這樣的情況,孩子的喋喋不休的確讓人煩不勝煩,簡直達到了讓聖人發火的程度。父母自然感到奇怪,孩子為什麼這麼喜愛喋喋不休呢?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喜歡喋喋不休大多是因為這幾個原因:
可以得到回報,達成某個目標
如果孩子在小的時候喋喋不休得到了回報,如:“好吧,好吧,給你買。不要再說個不停了。”這樣孩子就會明白,自己的喋喋不休能得到回報,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希望能有一個陪自己聊天的人
有的孩子社交能力不太好,沒有很多的朋友,因此孩子希望有一個陪自己聊天的人。
希望父母多陪陪自己
當孩子與父母很長時間沒有見麵,孩子就會在父母回來的時候,非常希望能和父母多待一會,於是用喋喋不休的方法,引起家長的注意,並希望借此打入父母的社交圈子中,參與成人的話題。
叛逆心理初形成階段的特殊心理
在初中期,孩子對父母雖然有很強的叛逆心理,但仍然具有一定的依賴性,眷念童年時在父母身邊的時光。
長期養成的習慣
有的孩子在小的時候因為語言發育的需要,經常說話,父母也很鼓勵。但有的孩子會慢慢地養成過於注重口頭交流的習慣,認為說話多就等於聰明。
孩子長大了,父母就很少聽到孩子的喋喋不休,就會感到孩子和自己生分了。但孩子沒完沒了地喋喋不休,也會讓父母感到煩惱,擔心孩子發展成為成人社會裏的那種讓人不喜歡的多話的成年人。因此,父母對於孩子的喋喋不休不能用簡單的方式去對待。
那麼父母該如何麵對孩子的喋喋不休呢?
一、與孩子及時進行溝通
現代父母為了生活,和孩子每周待在一起的時間非常少,父母要工作,孩子要學習,見麵時間很短。孩子自然會抱怨,總是見不到父母,早上起床的時候父母去上班了,而晚上父母回來的時候自己卻已經入睡。這樣一來,孩子很少與父母進行心靈上的溝通,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代溝越來越大,也就會出現孩子難以管教的情況。此外,進入到初中期的孩子,因為心理上的不斷發展,叛逆心理開始形成,開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不願讓父母知道。所以,父母會發現,原本和自己無話不說的孩子開始變得話少了。這對於父母來說,很不好,因為無法從孩子的沉默中了解孩子生活、學習的環境,了解孩子心裏的想法。
美滿的家庭是快樂生活的基礎,如果父母能抽出一定時間來和孩子交流,不僅能增進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感情,而且,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代溝也會慢慢消失。所以,當孩子想和父母說話的時候,父母應鼓勵孩子說,不要隨意打斷孩子的喋喋不休,要打斷孩子說話,應和孩子說明一下原因。孩子如果沉默了,可能就是因為父母因工作忙而又沒有任何解釋地中斷與孩子的交流,或因為父母以父母的權威武斷地否定了孩子的意見……
二、善於聆聽孩子的喋喋不休
孩子喋喋不休時,父母要耐心地聽孩子把想說的說完。如果孩子在說話過程中征求父母的意見,父母可以先讓孩子說說自己對問題的看法,然後再提出自己的想法讓孩子去判斷。如果孩子在說話過程中沒有征求你的意見,不要打斷孩子,聽孩子說完,不時用眼神、微笑等肢體語言表示父母在認真聽孩子說,等孩子說完了,父母再發表自己的觀點,從而對孩子進行引導。
父母要在聽孩子喋喋不休的過程中仔細分析孩子所講內容中的要素,父母發表自己觀點的時候也不要強迫孩子服從,隻有一步步地引導孩子真正懂得了這個道理,那才是教育的成功。否則隻會是逼迫孩子在父母的麵前不敢說真話,關上了與孩子心理溝通的大門。
三、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
1.建立一個和孩子溝通的通訊本
當父母閑暇時可以把自己想對孩子說的話寫在上麵,孩子回來後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這樣既可以實現與孩子的溝通,也可以降低孩子喋喋不休的程度。
2.鼓勵孩子的其他興趣
父母可以挑選一些可以和孩子一起進行的活動,鼓勵孩子利用自己的精力和能力來進行的活動,例如騎車、操場上玩的遊戲,或者棋牌類遊戲。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減少孩子的喋喋不休。
3.幫助孩子找到適合多話的舞台
辯論會、話劇社、英語角以及學生會等,這些課外活動是喜歡喋喋不休的孩子最好的舞台。在這些活動中,孩子會不自覺地強迫自己在說話前做比較深刻的思考,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並讓孩子找到自信和自尊。
四、不要改變自己的決定
如果孩子希望通過喋喋不休來滿足自己的目的,那麼父母就不要改變自己的決定來滿足孩子,即使父母能夠做到。如果感覺孩子實在是太嘮叨了,父母可以通過走開,或者轉身當作自己沒有聽到。
父母在可以同意孩子要求的時候可以說是,但當不能肯定的時候應說或許吧;當你能夠妥協的時候,應給孩子一個“有條件的許可”,盡量少使用“不”這個詞。例如:“可以,你可以去看會兒電視,但是要在吃完晚飯後。”
“專家提醒”
每個父母都對孩子寄予厚望,如果仔細想想,其實自己也是會不時地在孩子耳邊叮囑、提醒。心理學家研究顯示,如果父母過於嘮叨往往收效甚微,甚至適得其反,不僅使孩子產生厭煩情緒,還容易挫傷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時間長了,孩子就會模仿父母,變得和父母一樣嘮叨了。因此,要杜絕孩子的喋喋不休,父母首先應改正自己喋喋不休的壞習慣。
如何教育愛頂嘴的孩子
初中時期的孩子會非常不聽話,喜歡和父母頂嘴。這種現象往往讓父母很著急,不知道該如何馴服他們。其實,和父母頂嘴是孩子成長的一個標誌,如果父母強硬地使孩子馴服,則可能會使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比較遲緩,甚至於形成孩子長大後的軟弱無能、毫無抉擇能力等不正常的現象。過度壓製孩子不準他頂嘴,會令他們把正在發展中的性格隱藏起來,父母反而沒有辦法知道他們的情況是否發展正常。因此,父母不應對孩子的頂嘴行為感到煩躁,而應根據孩子的特點進行合理的教育。
父母不能壓製孩子,應改用包容和諒解的態度來對待孩子的反叛,最好是讓孩子自己學會調整心態,不再與家長對峙。
一般來講,孩子看見父母對待自己頂嘴的反應並不激烈,往往就會失去繼續對抗的興趣。他們的反叛,其實也是在試探父母的態度,大人到底會給自己多少權力,自己可以伸展到哪一種程度?如果父母的反應強烈,他們會利用這種行為威脅父母——操縱父母的情緒。父母明智的做法是不與他們爭辯,用溫和的語氣,代替命令和責備的口吻,盡量和他講道理。孩子即使不能完全理解,但也會覺得受到尊重,自然樂於與父母合作。
生活中,父母常見自己的孩子往往比其他的孩子更愛頂嘴。有些父母針對這種現象會想不明白:同樣大的孩子,為什麼就如此不同呢?
其實,有些頂嘴的孩子是一些善於思考、凡事都要理解後才能聽從命令、接受教育的孩子,這些孩子也許具有更多的創造性和叛逆精神,家長不必頭痛。相反,對於那些唯唯諾諾、言聽計從,平時很少“頂嘴”的孩子,家長不要太求省心,或許這些孩子的個性中少了一些獨立性,家長要注意鼓勵他們大膽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當然,在鼓勵孩子發表不同意見的同時,也要教會孩子心平氣和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從小養成擺事實講道理的習慣。
在處理孩子頂嘴這個問題上,父母應保持正確的態度做出仔細的分析,並學會區別對待:
提意見式頂嘴:“你要我不挑食,自己為什麼不吃洋蔥?”
抗議式頂嘴:“這不是我幹的,你為什麼要怪我?”
否定性頂嘴:“你有什麼證據非說地板是我弄髒的?”
不講道理的頂嘴:“不要,就是不要。”
以上四種頂嘴方式,對於前三類頂嘴,父母應該反省自己的行為與教育方式;第四種不講道理的頂嘴,則是任性的表現,是需要糾正的,這時,家長必須堅持自己正確的做法,絕不遷就孩子。
父母不要為孩子的頂嘴而害怕,在引導孩子的時候也要注意一些方式方法,同時懂得從自身做起。主要表現在:
1.不輕易責備孩子
有些父母常常不講方式、場合地批評孩子,甚至有些批評還非常尖銳。這樣的情況往往會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引起孩子內心的憤恨、埋怨,甚至記仇。所以,批評孩子前先要弄清緣由,不要亂批評;需要批評時,要注意語氣、場合和方式;批評時要循循善誘,使他心甘情願地接受。而對孩子的困難和挫折,要真心幫助解決。這樣,孩子還有什麼理由與你頂嘴呢?
2.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每個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因此對於喜歡頂嘴的孩子,父母應懂得放下家長的架子。隻有自尊自愛的人,才會奮發向上,成為有作為之人。再者,愛頂嘴的孩子很有見識、內涵和智謀,隻要正確引導,他們會早日成才的。
3.給孩子時間申辯
有些父母不喜歡頂嘴的孩子,對他們不是謾罵,就是體罰。其實,這種做法往往會使父母失去威信。在家庭中要發揚民主,要懂得鼓勵孩子去申辯,這樣可使孩子感覺到無論做什麼,隻有“有理”才能站穩腳跟,這對發展孩子個性極為有利。孩子有時可能會狡辯,這時你可正確引導,與孩子充分擺事實、講道理。這是一種鍛煉,可使孩子學會從各種困境和挫折中擺脫出來。
如果父母不給孩子一定的民主,一味地專製,往往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一係列的危害,這些危害主要體現在:
1.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初中期的孩子本身就是一個容易產生逆反心理的時期,他們犯了錯誤後,往往想尋找理由為自己辯護,其目的無非是為求得父母的諒解。這樣的心理非常正常,但是父母往往武斷地加以“阻擊”,孩子會認為父母不相信自己。對父母這種“蠻橫”的做法,孩子雖不敢言,但心不服,以後孩子即使有更充足的理由也不會申辯。孩子一旦形成這種心理定勢,父母地批評他就根本無法接受,把訓斥隻當耳邊風。
2.容易使孩子形成認識障礙
一些孩子犯了錯後,往往不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還會和父母進行爭辯。這樣的情況下,父母應準許孩子爭辯。因為孩子能通過爭辯來分清是非,這樣就不會使孩子的認識產生偏差。
3.容易扼殺孩子的新想法
一個想“頂嘴辯解”的孩子,往往能將是非善惡權衡在自己的評判標準上,顯示了不唯命是從、求實明理的思想特質。許多孩子正是在有所聽和有所不聽的過程中,逐步學會了認識問題的能力。而父母“不許頂嘴”的高壓使孩子產生了唯唯諾諾的心理,這讓他們以後如何能創造性地解決問題、處理問題?
對於“頂嘴”的孩子,父母應該顧及孩子的麵子,仔細傾聽孩子的委屈,並且加以具體分析。不要憑主觀臆斷或一麵之詞而妄下結論。不要以勢鎮人,以“大”壓小,挫傷孩子的自尊,導致孩子逆反和逃避心理的形成。
同時,父母應因勢利導,充分讓孩子申辯,培養敢說、敢想的好習慣。引導孩子學會自我分析。從鼓勵的角度去教育孩子,使他們能正視存在的問題,鼓足信心去克服它。
“專家提醒”
很多父母覺得孩子頂嘴是一個壞習慣,從表麵上來講,孩子頂嘴是一種出氣的方法,帶有挑戰性,常常激化矛盾,造成家庭不和,甚至引起孩子離家出走。
心理學家認為,12~15歲是孩子的“心理斷乳期”,隨著接觸範圍的擴大,知識麵的增加,他們的內心世界豐富了,極易對父母產生“逆反心理”。他們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對社會、對人生有著與父母不同的看法,不要父母處處管自己,於是與父母時時頂嘴,事事抬扛。據統計,愛頂嘴的孩子約占70%,這是一種正常現象。
雖然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但是父母也應提前做好心理準備,麵對孩子的頂嘴現象做出合理科學的應對和教育方式,這樣能使孩子的頂嘴現象逐漸消失,使孩子更成熟地成長起來。如果父母不注意對孩子的這一現象進行教育和糾正,任憑這種頂嘴現象發展發揮下去,勢必會影響孩子的社交能力和思維分辨能力。
教育頂嘴孩子的重點是和孩子多溝通,不用命令式的語氣和孩子說話,讓孩子講出自己的見解。這個過程中,父母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這樣才能引導孩子順利走過這個年齡階段。
麵對做錯事後不愛道歉的孩子
媽媽帶孩子到叔叔家做客,結果孩子和叔叔家的孩子發生了爭吵,並把對方給打了。媽媽很生氣,要孩子向對方道歉,結果孩子抿著嘴不說話。媽媽惱怒之下,伸手準備打孩子。眼看媽媽發火,要打自己了,孩子隻好不服氣地拉長了聲音說:“我錯了,對不起。”
看著孩子一副不情不願的模樣,媽媽真是又急又氣,想不明白孩子為什麼不肯道歉。
其實父母們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很多初中期的孩子都有做錯事後不愛道歉的習慣。有人對初中期孩子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孩子與同學發生爭吵後,隻有一半人會主動道歉,30%的人在等待別人道歉,另外還有一些同學表示會和對方絕交。
孩子這種不肯道歉的行為,對孩子的人際關係造成了很大的傷害。上麵的調查結果還表明,73.3%的孩子認為同學之間關係不佳成了自己的煩惱,而不懂得道歉正是孩子人際關係出現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
那麼,孩子為什麼做錯事後不愛道歉呢?專家經分析認為,孩子做錯事後不愛道歉的原因可能是來自於這幾個方麵:
認為自己是無意的
初中期的孩子雖然在心理上開始向成熟發展,但畢竟各種人生經驗還是不足,而且好奇心也比較大,喜歡探索各種事物。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就容易出現錯誤,但卻不認為自己是錯的,因為自己是無心的呀,自然不愛道歉。
缺乏責任感
初中期孩子正處於叛逆期初形成階段,在叛逆心理的鼓動下,孩子雖然清楚自己應達成什麼要求,卻可能刻意不做到,不肯認錯,不愛道歉。
擔心父母責罰
有的父母雖然答應不會懲罰孩子,但是孩子在承認了錯誤之後,卻還是會被父母批評甚至責罰。時間一長,孩子便失去了對父母的信任,覺得父母說話不算話,因而不愛認錯、道歉。
愛麵子
初中期的孩子自尊心發展得比較快,比較愛麵子,覺得不說道歉的話,是保留自己麵子的一種方式,因此,即使孩子真的覺得很抱歉,也不願意說“對不起”。
孩子難免會做錯事,做錯事後,父母自然不能充耳不聞、視而不見,當然也不能不分青紅皂白,一味訓斥。對於初中期的孩子,父母應具體錯誤具體分析,采取相應的方法與對策,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正確地對待孩子所犯的錯誤
孩子犯錯了,無論是責罰孩子,還是視而不見,或者包庇孩子,都不是好辦法。對於孩子所犯的錯誤,父母要在這些方麵做好:
1.改變教育方法、避免使用嚴厲或頻繁的體罰
有的父母教育方法比較簡單、粗暴,經常責罰孩子。這些責罰常使孩子感到驚恐萬狀,為了逃避父母的懲罰,對自己所犯的錯誤會以說謊、抵賴,不去道歉等方式掩飾自己的過錯。此外,處於初中期的孩子大多有叛逆心理,如果父母對孩子表現得暴怒,就可能在孩子心裏激起同樣的憤怒反應,起到相反的效果。
因此父母必須改變不良的教育方法,避免使用嚴厲或頻繁的體罰。否則,即使父母教育孩子要像華盛頓一樣誠實,自己卻不能像華盛頓的父親一樣能包容孩子,毫無疑問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2.接納孩子的恐懼心理、傾聽孩子出現的錯誤
孩子如果明白了自己犯的錯誤,會表現出懼怕的情緒。父母應當控製住自己的情緒,對孩子抱以寬容理解的心態,以免給孩子造成更大的心理負擔,不能疾言厲色地向孩子逼供。
3.支持與鼓勵
當孩子表現出良好的行為,如主動向人道歉時,父母應給予及時和適當的鼓勵;當孩子出現了做錯事後不愛道歉的情況時,父母應給孩子以承擔責任的機會,並給以更多的支持與鼓勵,如,孩子打破了鄰居家的玻璃,父母可以讓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錢去賠償等,協助孩子承擔後果,並鼓勵孩子勇於負責的行為。
二、讓孩子認識錯誤
父母應記住,孩子的錯誤分為兩種類型:非故意的行為,如不小心打破了碗;故意的行為,如有目的的打別的孩子。父母在孩子犯錯時,常希望孩子當下就能承認過錯,向他人道歉,但這樣的想法是完全不正確的。其實,不論孩子是無心或故意犯錯,父母都應讓孩子知道到底錯在哪,從而承認錯誤。
對於孩子的錯誤,父母宜以適當的方式引導,才不會讓孩子的自信心受損,或是有負麵影響出現。父母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來進行:
1.讓孩子保全麵子
孩子出現了錯誤,父母可以把孩子帶到僻靜處,平靜地教會孩子怎樣道歉,可以避免讓孩子在別人麵前覺得尷尬。例如,孩子踢球撞到了別的孩子身上,別的孩子哭了,父母可以小聲地告訴孩子:“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但是最好對他說’對不起,你沒事吧?’這才是有禮貌的孩子。”
2.行動與語言同樣重要
表示歉意的行動和言語,其實是同樣重要的。如果孩子做錯事後隻是聳聳肩,沒有任何道歉的言語,父母要告訴孩子:“對方很難受,你最好把手搭在他的肩上,對他說對不起。”
3.不要強迫孩子道歉
如果孩子不想道歉,父母可以強硬一些要求孩子必須去道歉。但如果孩子固執、倔強地不願意道歉,就不要過於勉強孩子,以免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出現撒謊行為,但父母要堅持對孩子解釋:“你傷害了別人的感情,應該道歉。”等孩子的心理成熟起來後,就可以理解了。
“專家提醒”
孩子犯錯了,仔細傾聽原委,分清原因是很重要的事情,但在傾聽時,有的父母容易犯一些錯誤,做父母的需要特別注意。例如:
1.時間不對。當孩子不願談自己的感覺時,父母不管怎麼傾聽也是無用的。因此,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等孩子願意說的時候再傾聽,而不必強迫孩子立刻說。
2.缺乏共鳴。父母傾聽孩子的同時,一定要以關愛與理解的心態來聽,也就是要和孩子產生共鳴。每個人說話時都希望別人能明白自己的意思,孩子更是如此。否則,孩子會認為父母不懂得了解孩子的感覺。
3.關閉傾聽的門。有些父母沒有耐心聽孩子把話說完,或是不認同孩子的看法,往往就會在打開傾聽的門之後,隨即又關上。
4.操縱孩子。有的父母在內心裏希望孩子照父母所要求的去做,希望操縱孩子,就會使傾聽失敗。例如,有的父母假借傾聽之名,想達到要孩子用功讀書的目的。孩子的心理非常敏感,很容易地就會在父母的話裏察覺到父母的企圖,認為父母想改造自己,所以不但不會領情,而且容易出現防衛的措施。
怎樣理解中學期孩子的打架行為
場景一:足球場上,一群孩子正在踢球。一個孩子把球踢到了另一個孩子身上。那個孩子大怒,跑到這個孩子身邊,不由分說上去就打;這個孩子不甘示弱,立刻回擊。兩個人就這樣在足球場上打了起來。
場景二:兩個孩子住在一個小區,並上同一所學校,經常一起上學。但有一次,兩個人因為一件小事打了起來。個子小的吃了虧,回去向媽媽哭訴。兩家人經過協商決定,嚴禁兩個孩子在一起玩兒。媽媽對孩子也開始進行“教育”:“誰再打你,你就使勁兒打他。”很快,個子大的沒記性又湊了過來,個子小的認為對方是來打自己的,於是上去一下子就把個子大的眼睛打傷了,送進了醫院。
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
中學期的孩子正處於叛逆期,非常好動,喜歡和別的孩子湊在一起玩,特別是男孩子大多會很多孩子聚集在一起玩耍,但孩子湊在一起又常打架,真是讓很多父母感到頭疼不已。
看著孩子和別的孩子打得不可開交,大動拳腳,甚至會動用上一些“武器”,父母往往感到擔憂,卻又不知如何處理:訓斥自己的孩子不該打架,會覺得委屈了孩子;責備或嚇唬別人家的孩子,又擔心會嬌縱了自家孩子,而且處理不好還可能出現雙方父母大打出手的結局;簡單製止孩子打架,下次可能還會打……種種顧慮和矛盾,使父母實在不知如何是好。
心理學家分析認為,孩子打架大多是有著如下原因:
情緒比較衝動
初中期的孩子心理尚未定型,情緒容易衝動,自控能力較弱,無法有效控製自己。
自我心理比較強
初中期的孩子大多具有一定的叛逆心理,不太懂得分享、合作,此外,如果父母過分溺愛孩子,孩子會比較任性,在與人交往出現分歧時,大多會以打架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虛榮心理
有的孩子存在一些虛榮心理,當在學習或某方麵表現不佳時,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理,不被別的孩子瞧不起,往往依靠打架來證明自己不比別人弱。
狹隘的集體觀
孩子大多有一定的固定小團體,也有一定的集體觀念,但孩子的集體觀念大多比較狹隘,因此容易出現為“集體爭光”而打架的情況。
那麼,父母到底該如何對待孩子的打架行為呢?
一、父母不要摻和孩子的打架行為
處於初中時期的孩子與人交往發生矛盾、爭執,乃至打架行為都是有可能的事,而且這種事情非常正常。他們之間的爭執或衝突,一般都不是因為什麼大不了的事情。隻是由於孩子相對還比較小,頭腦中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過於簡單而已。而且,在孩子的心目中,一般是不記仇的。如果父母直接幹預,很有可能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了,甚至可能會傷害雙方父母之間的和氣。因此,當孩子之間發生矛盾或衝突時,父母還是不要摻和為好。
如果孩子的打架行為比較嚴重,父母要先加以製止,以防止不必要的肉體傷害。對於孩子的打架行為,父母不能武斷對待,或責備孩子,或片麵地說打架不好,更不可鼓勵孩子的打架行為。因為,這些行為都會對孩子的身心發展產生不良的影響,都是不值得推崇的教育方式。
二、正確認識孩子在交往中的打架行為
孩子在與人相處、交往中打架,也是孩子在群體交往中協調、解決矛盾的一種手段。孩子通過這種不斷解決矛盾的方式,學會怎樣堅持獨立的見解,學會適度地表現自己,以不斷增長與其他孩子交往的知識。
同時,對於處於中學期有著叛逆心理的孩子來說,相互打架既是玩樂、又是一種很好的運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孩子的打架和打球沒什麼不同。因此,隻要是孩子的打架行為發生在正常交往中而且並不十分厲害,父母完全可以不幹涉,讓孩子自己學習如何解決爭端,提高孩子的協調性和社會交往能力,鍛煉孩子的意誌和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