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初中期(12~15歲)——孩子叛逆期初形成階段(1 / 3)

隨著孩子走進初中校園,大多數的父母會隨著孩子的成長而緊張起來!上了初中的孩子和上小學的孩子有了很大的變化,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很多事情開始不願意告訴父母。他們開始出現了叛逆的行為,原來當父母給他們買新衣服的時候還很開心,現在突然對父母買的新衣服抱怨樣式老套了。

上了初中的孩子開始有自己的偶像,而這些偶像都是當紅明星!初中時期,孩子的性格開始發生了變化,他們喜歡尋找一個安靜的地方獨自呆著,他們開始喜歡喋喋不休地嘮叨個沒完,他們喜歡和父母頂嘴,他們做錯事後不道歉……

總之,上了初中的孩子身上有太多的毛病和問題了!對於這些問題,很多父母傷透了腦筋,不知道該如何教育他們,他們才能聽話。

專家告訴我們,初中孩子的所有變化都是其心理和生理變化引起的,都是正常的現象,父母要做的就是如何發現孩子的問題,針對孩子的心理特征,做出有引導性的教育,幫助孩子走過叛逆的初中期,培養起孩子的多種興趣和愛好。

初中期孩子心理發育特點

隨著孩子不斷成長,到了12~15歲的時候,也就是初中時期,孩子在生理方麵出現了急劇的變化,這種情況也給孩子心理方麵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使孩子的內心世界產生了諸多顯著特點。麵對這些變化,父母往往束手無策。其實,孩子的初中期、也正是孩子的叛逆期初形成的階段,如果父母不能理解這個時期孩子的心理特征,並進行及時的關注,孩子就會出現很多心理障礙。而這些障礙在日後將產生嚴重的後果,如心理承受能力極差等,使孩子很容易走極端或犯錯誤。比如性困惑,誘發犯罪行為等。那麼孩子這個階段的心理發育情況有哪些特點呢?

一、性心理上的變化

初中期孩子對身體發育上的巨大變化,缺乏思想準備和必要的生理衛生知識,當看著自己的身體一天天發生變化時,他們既欣喜又恐懼。一方麵感覺自己長大了,想做出點成績來證實自己;另一方麵又不知道如何辨別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

對於自己身體的發育,孩子希望明白這方麵的知識,卻又找不到正當的途徑;同時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又不願意對父母說出自己的困惑。如此,矛盾交錯,加上此年齡階段孩子還沒有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念,使他們很容易誤入歧途。

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會因為很正常的現象而產生不良的情緒,比如他們對一些很正常的生理反應,如性夢、月經等,感到非常惶恐不安,就會出現一些憂慮。例如,女孩子來了月經生怕別人知道,對自己發育的胸部總是想辦法隱藏起來;和經常在一起的異性同學或鄰居,也變得彼此疏遠起來;把對異性的渴求當成是自己“心理邪惡”等等。

二、比較關注自我形象

隨著孩子生理的發展,外觀形象的變化,孩子開始比較強烈地關注自己的相貌、成就、地位等。孩子會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形象上的評價,或過分地陶醉於自己的形象,或過分貶低自己的形象。有新聞曾經報道,一個原本成績優異的女孩因聽到同學議論她長相醜陋而幾乎自殺。其實,這就是孩子關注自我形象的一個表現。

當孩子認為自己的形象不夠好時,就會產生要改變自己在別人心目中形象的迫切需求,傾向於維護自己良好的自我形象,並據此確定自己的行動目標和方式。孩子的內心世界因此而越發豐富了起來,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會更多地思考自己該以何種姿態出現在別人的麵前,會擔憂“別人喜歡我,還是討厭我”等一係列關於自己的形象問題。

在孩子維護自己形象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因為某些想法及行為不能被成人所接受,而屢遭挫折,於是偏激地認為自己的行動障礙來自成人,產生反抗心理。

三、半成熟狀態

孩子身體外形上的變化,使孩子感到自己已長大成人,希望自己支配自己,希望別人肯定自己,同時喜歡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圍事物,聽不進別人的意見。但由於不成熟,因而容易固執和偏激,出現種種種矛盾的情況。主要表現在:

1.反抗與依賴並存

孩子的成人感使孩子產生了強烈的獨立意識,對一切都不願順從,不願聽取父母等成人的意見,常處於一種與父母相抵觸的情緒狀態中。在這種情況下,越發感到父母不能理解自己的想法。加上自己的某些願望及要求可能被父母所阻止和幹涉,因此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感情更為疏遠。但是,在孩子的內心裏仍然希望能得到來自父母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護,尤其是在遭受挫折的時候。因此,怎樣才能爭得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如何才能將父母和自己的關係恢複到以前的那種親密的程度……這些問題也是孩子所經常思考的。

2.封閉與開放並存

初中期孩子的心理活動雖然比較豐富,但是往往不願意向外表露,加上對外界的不信任和不滿意,更是加深了封閉的程度。因為孩子感到非常孤獨和寂寞,希望能有人來關心和理解他們。因此,孩子的朋友往往魚龍混雜,而且孩子對於自己的朋友會推心置腹、毫不保留,並會維護自己的朋友。

3.勇敢與害羞並存

孩子的思想很少受到限製和束縛,或認識能力上的局限性使孩子無法察覺出可能的危險。因此,在有些情況下孩子會表現出很強的勇敢精神,但這種勇敢帶有莽撞和冒失的成分。同時,孩子缺少生活經驗,也常會表現得比較怯懦。例如,在公眾場合,會表現得害羞,不夠坦然和從容,未說話先臉紅等。

4.高傲與自卑並存

初中期的孩子還不能明確地認識到自己的能力,因此很難對自己做出一個全麵而恰當的估價,大多靠一時的感覺對自己下結論,這樣就導致孩子的自信程度經常變化。例如,幾次甚至是一次偶然的成功,都會使孩子認為自己是非常優秀的;但幾次偶然的失利,也會使孩子認為自己無能透頂。

5.否定但又眷戀童年

初中期孩子的成人感比較明顯,希望否定自己的童年、抹去過去的痕跡,希望以一種全新的姿態出現於別人麵前。但在否定的同時,孩子的心裏還有幾分對童年的眷念。例如:留戀童年時那種無憂無慮的心態,留戀童年的簡單生活,尤其是孩子在麵對繁重的學習任務而感到惶恐、迷惑的時候,非常希望能像童年一樣,得到父母的幫助。

四、容易衝動

初中時期孩子的興奮性較高、穩定性較差,兩極性十分明顯,非常容易出現衝動行為。孩子很容易被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所感動,非常重視友誼和社會交往,甚至會為此不惜一切代價,會把友誼局限於狹隘的範圍,甚至脫離集體,出現一些不健康的情緒和行為,例如,講哥兒們義氣等情況。

五、意誌力薄弱

初中時期孩子大多特別崇拜那些意誌堅強的人,往往也下決心希望培養堅定的意誌力,但自我控製能力不強,在遇到困難或者失敗的時候,往往表現得意誌薄弱,缺乏毅力,容易半途而廢;而且缺乏思想準備,容易產生心灰意冷、悲觀失望或厭世情緒。孩子對意誌的理解也很不全麵,經常會蠻幹,甚至做出有害自己的事情。

六、有理想但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

初中期孩子大多有自己的理想,但因為知識貧乏、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對一些不正確地宣傳、不健康的思想缺乏分析批判能力,結果容易走向歧途。

“專家提醒”

生理和心理的發育不平衡,往往給初中期孩子帶來了很大的不安。盡管初中期孩子在主觀上有獨立的要求和願望,但事實上孩子很難在短時間內適應獨立生活。初中期孩子的內心衝突和現實中所遇到的挫折都比較多,由於擔心有損自己的獨立性,所以即使自己無法解決,也不願求助父母或其他人,因此而產生了孤獨、壓抑等心理。

當然除了這些消極的心理,孩子也有一些積極的心理。但總體來說,在初中期,孩子的心理,消極成分還是占了很大的比例。因此,此時的父母一方麵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要盡可能支持孩子,尤其在孩子遇到困難、失敗的時候,要幫助孩子分析孩子的困惑,並懂得明辨是非。另一方麵,對孩子的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或不良行為,絕不能遷就。

中學期孩子追星行為心理解讀

“追星族”這個詞,對於中學期孩子來講可以說是再熟悉不過了。校園裏,從歌星到球星,再到影星,形形色色的明星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這些明星以他們亮麗的外形,或俊朗的麵容,或迷人的身材,或天籟般的嗓音……使得一代又一代的初中期孩子為之傾倒。

對於孩子所追的明星,孩子會看他們所主演的影片,參加的比賽,所唱的歌……不僅如此,孩子還會購買明星的畫冊、CD碟、演唱會門票等等,收集有關明星的一切資料,甚至有的孩子會因為追星而出現離家出走、自殺等情況,可以說快要到走火入魔的地步了。

麵對孩子的追星行為,父母可以說是百思不得其解,到底為什麼孩子會如此的喜愛追星呢?孩子產生追星行為,大多是如下心理:

首先,孩子的特殊心理需要。初中時期,孩子正處於自我發現和自我確定時期,需要一個模式來進行參照,而明星就被孩子當作了自己人生發展的楷模、參照以及心靈的一種寄托。

其次,時尚、從眾心理。很多孩子為了表現自己很時尚,或因追星的同學多,擔心被同學認為“落伍”,隻好加入追星群體中。

最後,緩解壓力,擺脫孤獨。繁重的學習任務,父母期望孩子成才的想法,使孩子在學校享受不到學習的快樂,在家裏也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疏導。明星的作品能夠不同程度地對孩子起到共鳴、寬慰、激勵、引導、娛樂乃至宣泄作用,這種情況下孩子就會加入到追星的隊伍中去,緩解外界的壓力。此外,隨著孩子的長大,孩子會擁有一些不願意和父母等成人說的小秘密,同時孩子認為和同學說,同學無法幫助自己保住秘密,隻好在精神上和遠處的人交流,享受著遙遠的親密感,孩子會為此感到自由和安全。

孩子追星本身是無可厚非的,求的就是心裏有個偶像,精神有個寄托,學習累了遙想一下,讓神經放鬆一下,也是一種積極的勞逸結合的方式。所以,明智、大度的父母,不應反對孩子追星,而要引導孩子理性地追星。

對此,父母應該從以下方麵著手:

一、不要責備孩子

孩子心智未完全成熟,崇拜明星是很自然的事情。父母對待孩子追星不要過多地責備,更不要因為孩子的一些變化而遷怒於孩子的偶像。因為孩子此時正處於叛逆初期形成階段,父母越是遷怒孩子的明星偶像,如扔掉明星的CD光盤、撕掉明星的相片等,或責備孩子,孩子的反抗心理越是強烈,對家長的教育引導非常不利。

二、找準切入點,引導孩子

孩子追星,父母要仔細地了解孩子為什麼喜歡那位明星,結合孩子的特點分析一下對方身上的優缺點,讓孩子能夠有所啟發。例如,孩子喜歡一個明星,父母可以找一些那個明星旋律比較清新、內容上進的歌曲在家裏放給孩子聽,當孩子被歌曲所吸引的時候,父母適時地告訴孩子:“喜歡一個明星,要看他的哪些方麵更適合自己模仿,更適合自己學習。”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自我認識,自我調整,從明星身上找到適合自己學習的閃光點。

三、潛移默化

孩子崇拜明星,往往是希望自己也成為這樣的人,從這一角度來說,可以增加孩子個人努力的願望和動力。父母如果了解孩子所追的“星”,就可以和孩子談“星”,父母對“星”發表的客觀的評論,對孩子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形成將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因此,父母不妨參與到孩子做的事中,例如,看孩子喜歡看的節目,上孩子喜歡上的網站等等,這樣就可以為與孩子討論相關話題打下基礎,讓孩子明白該怎樣追星,到底要追些什麼。父母的看法隻要是客觀的,對於孩子來說還是有說服力的。

四、培養廣泛的興趣

沒有很多興趣愛好的孩子,更容易出現“追星”行為。很多例子都表明,熱愛運動,有一項或幾項興趣愛好的孩子,即使也喜歡明星,但是卻不會過於狂熱,不會沉迷。因此,父母應當盡量發掘孩子的興趣和愛好,發掘孩子的潛力。當孩子的精力分散了之後,追星的狂熱也會慢慢降溫。

五、孩子追星要適度

孩子如果是利用課餘時間看看喜歡明星的表演,聽聽歌,簡單地收藏一些他們的畫像和圖片剪報等,沒有影響孩子正常的生活和學習,父母就沒有必要限製得太多。但是,父母如果發現孩子經常麵對明星照片發呆,花大量時間研究某個明星,學習成績下降,在課堂上心不在焉等情況時,就應重視起來,不能再遷就孩子的追星行為。

六、多關心孩子

如果父母因為忙,或者因為其他原因,對孩子的生活不關心,任其自然,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如果有心理問題,會無法得到父母的幫助。所以,父母應多留心一下孩子的行為、學習和生活,不要把自己的事情交給其他人去做,隻有這樣才能發現問題,並及時解決。

七、限製孩子追星

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喜歡明星完全正常,但一定不能影響學習,為此父母不得不進行適當地限製”。例如,將孩子臥室裏的電器搬走;限製孩子看電視的時間,一開始可以允許孩子每天花2~3個小時用於關注明星,然後慢慢地減少孩子在追星上麵花的時間;限製孩子的開銷,可以通過舉例等方式告訴孩子,做任何事情都要受到經濟條件的製約,可以讓孩子半年看一次演出等,父母可以態度明確地表示自己出資支持個別的追星行為,但絕不容許孩子頻繁地參加此類活動等。

八、鼓勵孩子思考

父母可以鼓勵孩子針對孩子所喜歡的節目和明星做一番思考。例如,“為什麼喜歡他(她)?是不是因為他(她)在某一方麵代表了自己的家庭、學校或什麼人?”還可以讓孩子說說最喜歡的家人、老師、同學等人的優點,並問孩子:“喜歡這些人的優點,是因為他(她)有名、有錢或者外表好看,還是因為什麼原因呢?”此外,還應鼓勵孩子敢於質疑。例如,“我喜歡的那個他(她),是不是隻是因為他(她)出現在了電視屏幕上呢?如果他(她)從來沒有在電視上出現過,我還會喜歡他嗎?”

九、尋求外界幫助

當父母無法解決孩子的追星問題的時候,就應求助於外界,或許也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例如,找心理谘詢專家接受幫助等。

“專家提醒”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追星行為從本質上來看,是孩子自我意識、自我理想發展的高級階段。此時的孩子擺脫了單獨模仿父母的時候,開始懂得從周圍的人身上學習,綜合多方麵的經驗,自己勾畫出一個理想的輪廓,去期望自己應做一個什麼樣的人。限於生活經驗缺乏,孩子隻能從外界的宣傳來樹立自己個人追求的目標,而被媒體所大肆宣傳炒作的明星,就成為孩子追逐的目標。

孩子追星,父母如果采取嚴厲禁止的措施,結果會很難收效。如果父母能恰當地因勢利導,就能變阻力為動力。如讓孩子明白明星成功前所需要的辛勞付出,使孩子從表麵的模仿走向本質的學習,啟發孩子要為實現理想打下紮實的基礎。總之,父母要理解青少年,在糾正孩子過於狂熱的追星行為時,不要抑製孩子的興趣愛好,要不要損傷孩子的理想目標。

理解中學期孩子常見的叛逆心理

雖然叛逆期不是中學時代的孩子的專利,但是處於中學時代的孩子叛逆性表現得最為突出。正是因為這種心理,使得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發生變化,孩子不再像小時候那樣依賴父母了,他們開始和父母之間不斷出現衝突。對此,很多父母開始抱怨這個時期的孩子難管教。國內將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這種關係歸結為孩子的叛逆心理在作怪,而對孩子的這種叛逆心理,在國外稱為“狂躁期”、“困難期”等。

那麼中學期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叛逆心理呢?心理學家認為,中學期孩子出現叛逆心理主要是以下幾種原因:

首先,中學期孩子成人感增強,希望能得到父母等成人的尊重和獨立,但又因為還不夠成熟,缺乏人生經驗。因此,也就出現了對很多事情都似懂非懂,卻偏偏喜歡向別人表明自己什麼都懂的情況,即幼稚的獨立性。

其次,身體的不斷發育,相關生理知識的缺乏,使孩子對於身體所發生的變化感到不知所措,如月經,乳房發育等,從而出現了浮躁心態和對抗情緒。

再次,自我意識和好奇心增強,加上來自社會信息衝擊,使孩子對許多東西產生興趣,希望通過表現個性、追逐潮流等行為,來滿足自我意識和好奇心。

最後,在現代社會,中學期孩子麵臨各種壓力,例如,學習壓力、同伴關係壓力、師生關係壓力等,這些壓力也容易使中學期孩子產生叛逆心理。

孩子出現了叛逆心理後,情感起伏大、變化大,並難於駕馭。孩子有了喜怒哀樂,不但不願向父母吐露,還會埋怨父母不理解自己。如果父母處置得不當,例如:責罰孩子,或對孩子的行為刨根問底,或漠不關心,都會增強孩子的反抗心理,使孩子走到歧途上去。

對有叛逆心理的孩子,父母到底應該如何讓孩子順利地度過這段時期,降低叛逆心理可能帶來的危害呢?

一、端正態度

父母教育孩子需要端正態度,這是最為重要的。因為孩子的某些叛逆心理和行為,可能恰恰是由於家庭教育不當所致,根源在於父母不正確的態度。

例如:當孩子出現了一些問題時,父母大多會問上一句“這孩子是怎麼了?”希望能從孩子身上找到原因。很多時候,父母不喜歡孩子和自己作對的原因,可能就是希望省心、省力,希望孩子能聽從自己的支配。

孩子雖然還是孩子,但孩子的心理已經開始成熟了,他們遇到事情後開始學會思考,並形成了一些並不成熟的主見,對父母的話也開始產生了懷疑。當父母感到自己的權威可能受到動搖後,父母往往不願降低身價、改變教育方式,也不敢於以認錯的姿態麵對孩子,依舊堅持原有的方法,甚至采用強行手段。這樣的態度會激發孩子的叛逆心理,父母也會覺得難以管教。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在心裏應該明確:自己並非處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不應隨時準備著支配和操縱孩子怎樣去做,而是以一個“引路人”的角色,做好引導工作,同時也要尊重孩子的尊嚴。

二、避免教育誤區

孩子產生了叛逆心理,父母應該正確看待孩子的“叛逆期”,避免教育走入誤區。中學階段是孩子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孩子的個性和創造性都會進一步增強,而且非常具有可塑性;同時,孩子由於經驗的缺乏,所受教育的局限等原因,所形成的想法並不成熟甚至會有些偏激,這就需要來自外界的幫助,特別是來自父母的援助。

父母的教育要以平等民主的方式為主要手段,多以平等、友好的態度與孩子交談,避免使教育走入誤區。例如:

1.全麵打擊

如果父母對孩子的叛逆行為,如頂嘴、不聽話等,采取強硬的措施,非打即罵,使這種方法很不可取表麵上看孩子也許變乖了。但實際上,孩子已經在內心深處拒絕再和父母交流。

2.放任自流

如果孩子在幾度管教後仍無多大起色,父母便失去信心,對孩子放任自流,那麼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受到不良影響,行為發生偏差,而當父母懊悔時,才會發現已耽誤了孩子的一生。

三、給孩子更多的空間

孩子進入叛逆期後,會格外渴望得到外界的認可和尊重。因此,父母要及時地給孩子下放一些權利,給孩子更多的空間和機會,以幫助孩子從不諳世事向成熟過渡。例如:

1.自主權

對於中學期的孩子,父母要盡量少說“你應該……”、“你懂什麼”一類的話,因為,成人感強烈的孩子是不會接受這種命令式的口吻的。

2.隱私權

中學期的孩子大多會擁有一些不願告訴別人的小秘密,大多會把自己的秘密記在上鎖的日記本、私人信件裏。父母要注意孩子如果實在不願同父母交流,不必過於強迫,尤其是不要偷窺孩子隱私,要尊重孩子的隱私權。

3.時間支配權

中學期的孩子渴望擁有自己的小天地,所以,父母不要自作主張,將孩子的時間按自己的意願排得滿滿的,而應將時間交由孩子自己去安排。

4.采納權

很多父母覺得孩子應該聽自己的話,但是實際上父母應把孩子看作一個整體,對於孩子的不合理看法或做法,父母應給出意見,然後將采納權交給孩子。

四、父母和孩子之間要多交流

中學期的孩子雖然有叛逆心理,但也有著依賴父母的心理,此時孩子其實有著與父母溝通的強烈願望。因此,父母在孩子有叛逆心理的時候,要耐心地和孩子多多溝通,了解孩子的心理,同時將父母的想法告訴孩子,但一定要注意方法。例如:

1.不要從學習入題

如果父母總是以學習成績入題,會讓孩子感到壓力、抗拒,同時會懷疑父母與自己交流的動機。父母不妨從家事入手,等孩子的情緒穩定下來後,再談想交流的問題。

2.要穩定住情緒

父母不能帶著情緒去和孩子交流,最好是在冷靜的時候,同孩子交流。另外,孩子處於叛逆期,可能會說出一些過火的話,父母應想辦法“熄火滅火”,不可“火上澆油”。

3.集中注意力

當孩子向父母說孩子感興趣的話題時,父母要集中注意力聽,不要心不在焉或不理睬。如果看到孩子正在做重要的事,不妨跟孩子打個招呼,以便孩子諒解。

4.聽完孩子的話

父母即使一開始就不同意子女的意見,也要耐心聽完,充分了解孩子的看法後再以交換意見的方式提出父母的想法,不要一味說教而不顧孩子的感受。有需要製止或幹預的事,應采取適宜的形式,不要簡單粗暴地行事。

“專家提醒”

很多父母對於處於叛逆期的孩子,總是唯恐其考慮不周,急於把自己的所有經驗教訓都傳授給孩子。雖然這些經過實踐檢驗的經驗教訓是處世良藥,但卻忽視了孩子的感受。很多孩子其實都非常明白,父母說的道理的確是對的、有益的,但孩子希望自己能獨立地做主,至少感覺是自己在獨立做主了。所以,即使父母說的對,也不會聽,隻希望自己能做一次主,至於做主之後是成是敗,孩子不會去在乎,隻會在乎自己能給自己做主了。

因此,父母把權利適當地下放給孩子一些,讓孩子真真正正地做一回主。當然父母也不能完全放任孩子,對其不管不顧,還是應該從旁指導,隻是要注意技巧。讓孩子能像風箏一樣,既能自由自在地在天空飛翔,又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一定的約束,就能幫助孩子平安地度過叛逆期。

懂得中學期孩子常見的異性朦朧感

很多家長發現中學時期的孩子和小學階段有了明顯的不同,比如小學時期的孩子隻和同性的孩子玩,而進入中學後,卻開始對異性產生了興趣。對此,父母可能擔心孩子會早戀。事實上,這不過是中學期孩子常見的異性朦朧感而已。

中學期正處於孩子人生發展的轉折期,是孩子正式地從少年向青年過渡的時期。中學期,孩子身體開始快速地生長發育,體重、肌肉等都得到了增加,同時第二性征開始出現。生理上的迅速發展,也給孩子帶來了心理上的急劇變化,對異性的朦朧感等性意識的發展成為青春期孩子身心發展最為突出的標誌。

由於孩子的知識、人生經驗、生存能力等還不夠豐富,這就決定了中學期的孩子其實還很單純。麵對身心發展的變化,尤其是性生理方麵的成熟和性意識的萌動,對孩子的心理特征及社會生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特別是異性之間的正常交往和情感交流與小學時期相比多了一層“朦朧感”,這種異性朦朧感也成了孩子出現的一些心理問題的源頭。

心理學家認為,異性朦朧感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1.排斥階段

這是一個短暫的階段,一般出現在中學低年級,孩子表現為不願與異性同桌,在活動中避免和異性接觸。這種排斥情況大多是因為對異性交往的不安和羞澀。

2.接近階段

經過短暫的排斥之後,孩子開始對異性產生了濃濃的關注與接近願望,開始出現了刻意修飾和裝扮自己,並以各種理由接近異性的情況。例如,喜歡抄閱、傳唱愛情歌曲,喜歡給周圍的同學“配對”等。這段時期對異性的關注有明顯的好奇性、試驗性、模仿性和盲目性。

3.狂熱階段

隨著對異性關注的增多和接近的頻繁,孩子已經感受到了受到異性吸引的情感撞擊,出現羞澀、不安、疑惑,同時歡樂喜悅、癡迷陶醉,甚至會產生一些追求行為,出現類似早戀的行為。

孩子產生異性朦朧感是這一時期的正常現象,也是生理、心理不斷發展的必然結果。那麼父母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孩子的這種異性朦朧感現象呢?

一、不能強行阻止

孩子產生異性朦朧感,既是正常的生理反應和心理現象,也是無可避免的,父母強行阻止大多並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

在西方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對虔誠的基督教徒一心想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一個專心信仰上帝,沒有任何其他念頭的人。於是,父母把剛出生的孩子與外界隔離起來,以避免一切誘惑。孩子長到十幾歲,除了上帝,什麼都不想。父母認為,孩子已經修煉成功,可以放出去了。

於是,父母帶孩子進城。頭一次見到外麵的世界,孩子一時反應不過來,很木訥。可是當孩子看到女人時,孩子為之眼睛一亮,並問父母:“那是什麼?”父母很不高興,隨口回答:“是綠鵝”。

要回家了,父母問孩子,想買點什麼東西回去。孩子毫不猶豫地說:“我要買隻綠鵝。”

可見強行阻止的手段並不能達到父母的目的。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可以看到有的父母對孩子進行強行阻止,查、殺、封、堵,各樣手段層出不窮。然而,結果卻是:到了後來,孩子發生了早戀,成績下降了很多……父母還是最後一位知情者,可以說,父母阻止了半天,卻越管事越多,而且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也越來越差,可謂得不償失。

二、適當地引導

孩子產生了異性朦朧感,父母不能強行阻止,但也不是說父母應作壁上觀,不管不問,而是應該對孩子進行適當地引導。父母可以使用如下方法:

1.讓異性朦朧感發揮出有益的作用

要知道世界上的事物總有它的兩麵性,孩子的異性朦朧感也是如此。孩子可能會因為異性的吸引而影響學業,也可能會因為異性的吸引而激發學習的熱情,把精力大量投入學習中去,最終取得進步。可見父母是可以通過這種吸引力去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

例如,孩子對一個成績好的同學產生好感,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對方的成績好最終是要上到一所好學校的,如果你喜歡她,就應該好好學習,以便考進那所學校。在父母支持的情況下,孩子自然會努力學習。或許這隻是孩子獲得動力的一種方式而已,至於將來是有很多變數的,父母不要為之考慮過多。

2.支持孩子與異性的正常交往,把握好分寸

孩子與異性的正常交往是可以的。對此,父母可以進行支持和鼓勵,以淡化孩子對異性的好奇心,更穩妥地把握自己的情感。不過這就需要父母認真仔細地觀察孩子,掌握住孩子的心理,如果孩子出現早戀的可能,父母再適時適度地加以暗示、提醒也不晚。例如:家常談心、限定時間,不讓孩子與對方單獨相處,要由父母陪同等。

3.父母要與孩子多進行溝通

孩子產生了異性朦朧感,大多會受到來自家庭、學校和自身的壓力。這些壓力會使孩子感到痛苦,孩子希望能從父母那裏得到安慰和歡樂。父母如果能和孩子多多溝通,就能夠幫助孩子從這個有些迷茫和煩躁的時期走過來,慢慢地成熟起來。

父母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要有足夠的耐心與寬容,要將自己和孩子放在同一個高度上,把自己當作是孩子的朋友,樂意聽孩子訴說,幫助孩子解決問題,這樣才可能知道孩子最真實的想法,並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溝通效果會更好。溝通得好,孩子的心門會被輕易打開;溝通得不好,孩子就會守口如瓶。

4.科學的性教育

中學期的孩子開始有了對異性的朦朧的感覺,此時的孩子渴望了解有關知識。父母對此不要恐懼,也不要回避或含糊其辭,而反之就會使孩子更加好奇或感到羞恥。父母應該有意識、有目的地看一些青春期生理衛生教育的書,然後適時、適度、適當地與孩子進行私下的交流;也可以談一些父母身體狀況發展的情況,幫助孩子了解身體結構、生理衛生、心理需求,使孩子消除對異性的神秘感,樹立正確的性意識,引導孩子正視自己。

“專家提醒”

由於生理和心理不斷發育等原因,中學時期的孩子會不願意和父母等長輩交流。但孩子卻有著太多的話要向人訴說,同時,生理和心理上的發育使孩子渴望和異性交朋友,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很多父母卻把孩子交異性朋友看作如同病毒一樣可怕,或者把孩子交異性朋友與早戀相混淆,對孩子交異性朋友進行阻撓,這些都是錯誤的做法。孩子交異性朋友其實大多數是為了一起玩玩,說說心裏話而已,如果父母以異樣的眼光看待孩子交異性朋友,反而可能使原本沒問題的事變成了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