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這個時期的孩子對於手臂的運用也略有心得,躺著的時候會興奮地揮動雙臂,努力碰觸眼前的目標;趴著時,擺放在胸前的手臂會自然用力,試圖抬頭挺胸,這是撐起上半身的主要力量之一。等到孩子能坐起來,則又是奇妙的體驗。在歪倒傾斜的過程中,孩子體內的垂直平衡功能適時發揮作用;借由雙腿的支撐,讓上、下半身的概念得以銜接,進而建構出完整的自我形象,欣喜地邁向嶄新的旅程。
7個月
7個月時的孩子,可用拇指及另外一個手指握物,會用一隻手去觸物,能自己將餅幹放入口中,玩積木時可以將積木從一隻手換到另一隻手,給另一塊積木時,能保留手中原有的一塊。能玩弄小東西、自己取一塊積木,再取另一塊積木換手,能伸手取玩具。
8個月
8個月時,把玩具拿給孩子玩,他不喜歡的,就會把它扔掉,丟到地上或丟到他不喜歡的地方。孩子能用拇指、無名指捏住小東西;能手中拿兩個積木,並試圖取第三塊積木。
9個月
9個月時的孩子,拇指能與其他指相對,能用拇指、食指捏住小東西,能從杯子中取出積木,會用積木對敲。
10個月
10個月時的孩子,可用四個手指觸物,能將手中物品放在桌上,向他索取玩具時,不鬆開手指,其食指動作熟練,能拿掉扣住積木的杯子,並玩積木,能找玩具盒內的東西。
11個月
11個月時,孩子能用拇指和食指捏拿較小的物體,會將東西放入一大盒子中,並從盒中拿出另一個,能把玩具給大人看,會打開包積木的紙,會把積木放入杯子中。
1歲
1歲時的孩子不再把東西經常放入口中,可試把小東西投入瓶裏,會蓋瓶蓋。再大一點的孩子,可以訓練他拿湯匙,這其實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精細動作訓練。
關於嬰兒動作的發展,這裏所介紹的是指一般情況或大多數情況。實際上,就每一個兒童來說,其實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家長應視自己孩子的具體發育情況而定。
隨著孩子的成長,在孩子1歲半到2歲的時候,他的大動作和精細動作都有了很快地發展,手眼配合能力、手的操作能力明顯提高。如手眼活動從不協調到協調,五指從不分工到有較為靈活的分工,雙手從“各自為政”到能夠互相配合。這時,孩子的獨立性、學習能力、動手能力、活動能力都越來越強了,而且精力無窮。因此,遊戲更加顯得重要。
這個時期可以給孩子玩一些木製玩具,能有效訓練孩子的操作能力,孩子將各種零件的組裝、拆卸,即生動形象,又與實際相聯係,從而培養了孩子的動手意識,鍛煉其實際的操作能力。
“專家提醒”
孩子就是在這些手的抓、摸、拿的過程中得以提高能力的,孩子隻有手指的功能和技巧都得到了極好地鍛煉才能使智力得到發展。在顏色認識和進行各種模擬遊戲的過程中,不僅加強了對精細動作的練習,而且訓練了孩子手指肌肉的靈活性。然而,孩子的每一個成長階段都有“黃金期”,絕對不容錯失,因此父母們務必要把握良機,多跟孩子玩一些能增強粗動作發展的遊戲,以促進孩子長得更好,更健康。
嗬護孩子的斷乳斯
孩子從一出生就習慣吃奶,而斷奶就是要改變孩子的這一習慣。專家認為,在斷奶的前一段時間讓孩子逐步形成以食品為主的飲食習慣,並在食物中加一些麵包幹等硬性食品,讓孩子磨磨牙,適應吃一些硬性食品。同時,還應加強斷奶期間的護理工作,比如注意觀察孩子的大便是否正常,體重是否減輕,發現異常現象時,要及時處理,不能聽之任之。
那麼,到底該如何給孩子斷奶呢?
什麼時間斷奶合適
孩子到10個月時斷奶最合適,最遲不超過一周歲。因為,母乳雖然是嬰兒最好的食品,但是,隨著嬰兒逐漸長大,需要的營養越來越多,而母乳卻是一天比一天稀少,即使添加一些輔助食品也不能滿足嬰兒的全部需要。如果繼續哺乳,孩子往往不愛吃其他食物,使孩子經常處於半饑餓狀態,故必須斷奶才有利於嬰兒的生長發育。
孩子總是吃母乳對媽媽的健康也是不利的。母親哺乳要消耗大量的營養和精力,母親從飲食中攝入的營養有60%轉化為乳汁,日夜哺乳也難以休息好,特別是哺乳期容易產生內分泌紊亂,造成月經失調。
一般來說,在秋季斷奶較為適宜。秋季氣候宜人,正是水果收獲的旺季,各種輔助食品供應也較為豐富,有利於孩子斷奶。
冬、夏季不宜斷奶
斷奶的工作最好在春季和秋季進行,不要在寒冷的冬天和炎熱的夏天。因為冬季是呼吸道傳染病發生和流行的時候,夏季天氣酷熱,孩子消化功能下降,加之出汗多,體力消耗大,食物又容易腐敗變質,孩子容易腹瀉,引起消化不良,嚴重的會造成脫水;而且夏天是胃腸道疾病盛行的季節,這些時候斷奶,改變了孩子的飲食習慣,孩子容易鬧病,而鬧病後又會影響孩子食欲,使進食量大大減少,損害身體健康。
梅雨季節不宜斷奶
6月中旬到7月上旬被認為是江南的梅雨季節,這時候不適合斷奶。這個時期,不僅蒼蠅和蚊子容易繁殖,潮濕和高溫還會使食物失去新鮮度。嬰兒也和大人一樣,此時會出現食欲下降,或經常產生消化不良。因此,斷奶時最好不要從這個季節開始。
如果恰好趕上梅雨季節斷奶,應注意精心選擇新鮮的材料,使用清潔的刀具和切菜板等烹調器具,並進行認真的消毒;烹調時,要特別注意衛生。同時,媽媽還要特別注意孩子睡覺時,不要讓其肚子著涼。斷奶時孩子的消化能力開始較弱,但不要著急,慢慢就會變得好起來。
在具體給孩子斷奶的過程中,年輕的父母會發現,有些孩子一斷奶,就不好好吃飯,甚至拒絕吃飯,又哭又鬧要吃母乳,使年輕的父母很苦惱。追究原因,主要是斷奶與喂養不得法。
孩子患病不斷奶
斷奶應在孩子身體健康時進行,以避免拒食、消化不良而引起營養不良。因為孩子患病時抵抗力差,消化功能不好,身體很虛弱,如果這時斷奶,勢必影響身體的康複,甚至加重病情。
不恐嚇孩子斷奶
有些父母采取在奶頭上塗辣味、苦味或帶色的東西等手段強迫孩子斷奶,這種方法是不可取的。父母應該把輔助食品做得色、香、味俱全,使孩子喜歡吃,久而久之,孩子就不願再吃奶了。
要知道,斷奶後是孩子生長發育最快速的時期,所以需要比較多的營養。父母此時必須選擇富含動、植物蛋白質的食物、新鮮的蔬菜和水果,把孩子的飯菜做得軟一些、細一些,有色有味一些。每隔三四天新添一個品種,從少量開始,飲食要定時定量,把米粥、麵食作為主食。在大人進餐時給孩子一次性吃飽,每次喂量基本上一樣。平時不讓孩子吃零食,可把牛奶作為早餐或下午4點鍾加餐。
逐漸斷奶是比較好的選擇。這樣能使孩子從吃母乳到吃飯,有一個逐漸適應的過程,俗稱“換肚子”。一般從嬰兒3個月開始就可以加一些米湯、米粉糊;嬰兒消化能力好的還可加稀粥;4~5個月可逐漸加喂蛋黃和菜泥等;6~8個月可減少1次喂奶,以食物代替,如蛋黃羹、肉末、肝末、豆腐、魚肉泥等;以後逐漸減少母乳,增加食物,10~12個月就可以斷奶了。
斷奶後的孩子消化器官很嬌嫩,添加食品要由少到多,每次增加一種,適應後再加另一種。食物要軟而爛,便於消化。還可以做一些有助於嬰兒消化器官和消化功能的食物,如6~7個月的孩子,可以啃啃麵包幹、餅幹、烤饅頭片等,讓他磨磨牙床,使出牙整齊,並鍛煉其咀嚼能力。另外,嬰幼兒味覺和嗅覺發展也很快。孩子7~8個月時,就能分辨樟腦和香水的氣味,對酸、甜、苦、辣、鹹味也很敏感,因此,應給孩子吃一些清淡或保持自然香味的食品,切忌喂一些刺激性大或有異味的食品,以免引起嬰兒拒食。
父母應懂得培養孩子的良好飲食習慣。嬰幼兒神經係統發育還不完善,興奮多於抑製,吃飯時易受幹擾。家長應給孩子創造一個整潔、安靜、愉快的吃飯環境和氣氛,使孩子集中精力,把飯吃完吃好。
此外,有些疾病如缺鐵性貧血、缺鋅、營養不良等會引起孩子厭食或拒食。此時,父母應及時帶孩子去醫院診治,飲食上應注意補充一些含鐵、含鋅較豐富的食品,以輔助治療。
“專家提醒”
有些母親喜歡選擇節假日,例如5月1日或10月1日給孩子斷奶,其實這種做法是極其不科學的。因為倉促斷奶不僅使嬰兒得不到母乳,又不能適應其他飲食,常常使孩子哭鬧不休,尤其是那些在斷奶前並沒有習慣吃輔食的孩子,還會因此而引起消化不良、腹瀉等症狀。久而久之,孩子會出現營養不良,直接影響生長發育。因此,斷奶采取“急刹車”常常會適得其反。
作為父母來說,合理地斷奶首先應該保證嬰兒有一個逐漸適應的過程,這個過程也就是逐漸添加輔食的過程。例如米糊、蛋黃、魚泥等,以補充母乳的不足,並在嬰兒逐漸熟悉和習慣這些輔食的過程中,促進消化道的發育,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逐漸過渡到稀飯、蔬菜、肉泥等。同時應相應減少母乳喂養的次數,最後才達到自然斷奶的目的,隻有這樣才能保證小兒有足夠的營養,促進小兒的生長發育。
關注孩子的1歲打人事件
當你1歲的孩子舉起拳頭開始打人的時候,你會如何想呢?
可可的媽媽帶著可可去旅遊,這個時候的可可已經1歲了,爸爸在前麵開車,媽媽抱著可可在後邊坐著。路程比較遠,大約需要兩個多小時。但是,才走了一半的路程,可可就開始鬧個不停了,媽媽趕緊想辦法安撫他。誰知,他突然一巴掌打在媽媽的胳膊上,力量不重,但是卻使媽媽印象深刻。
媽媽奇怪地問可可:“你打媽媽呀?”
可可隻是看了媽媽一眼,毫不猶豫地打了第二下。當時,可可的媽媽隻是口頭上淡淡地說:“不能打媽媽。”雖然心裏很生氣,但是看到可可又哭了起來,不得不安慰孩子。
事實上,很多家長在遭遇如此小的孩子打人的時候,都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這件事情。隻是,發現孩子打完人後,膽子更大了……
那麼,1歲的孩子,是如何想到要打人的呢?
一、試探和情緒性的反映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打人其實隻是一種試探和情緒性的反應。對於1~2歲的孩子來說,類似可可這樣的攻擊行為非常普遍。有時候孩子打人,看不出有任何的理由,他們常常懷有一種玩的心理去試探自己的行為能力,或者試探大人們的反應。打完人,他們就等著看下麵將發生什麼事情。對他們來說,打人是正在進行的一項重大實驗。
1歲孩子打人是帶有很強烈的情緒因素的。想一想1歲孩子們的生活世界,你就會發現,孩子的每一天都在努力掌握各種新的技能,遇到他們不熟悉的各種情形。因此,打人成為孩子表達挫敗感、或者遭受打擊後的複雜情感的一種方式。
二、一種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表達
還有的時候,孩子打人是一種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表達。比如,當孩子的玩具被搶走之後,孩子會表示要別人將玩具還給自己。而對於1歲的孩子,他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因為他們的表達能力是有限的,語言能力發育也不完全,於是,他們就會選擇拳頭。而且,一兩歲的孩子也意識不到打人會傷害別人,即使大人告訴他別人會疼,這麼大的孩子也沒有自我控製的能力。
由此可見,阻止孩子打人行為出現的最好方法應該是防患於未然。父母應該仔細觀察是什麼促使孩子產生了打人的欲望,然後搶先有所行動。先回想一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累了或者餓了以後就會愛打人?還是當他在人多的場合愛攻擊人?或者是當他去一些陌生場所的時候?
如果帶孩子去一些陌生的地方遊玩,無論是在途中還是到了終點,父母都要確保自己的孩子按原來的習慣午睡,並為他準備一些小甜點心。如果你的孩子以前就因為想要好朋友喜愛的玩具而打了人,那麼就告訴那個孩子的媽媽當他們一起玩的時候,把這根“導火線”藏起來。
即使這樣,你所做的一切也並不能完全杜絕孩子的打人行為。一旦打人事件發生了,最重要的是父母不要有過分強烈的反應。大喊大叫,或者打孩子的這些反應,對打人行為可以說是一種變相鼓勵。父母過於強烈的反應恰恰是向孩子表明了攻擊是解決衝突和引起注意的一個非常恰當的方法。懲罰也是白費力氣,1歲的孩子還不能把父母的做法和自己的行為聯係到一起,還不知道它們之間的因果關係。
那麼,當打人事件發生後,父母該怎麼辦呢?
首先,要保持冷靜。當你做出了一個好的榜樣,那麼你的孩子就會向你學習,在緊要關頭保持耐心。然後,表達你的想法和感受。關心一下被你孩子打的小朋友,即便被打對象是自己也要表現得很關心。向孩子解釋打人使其他人受傷了,使你的孩子明白他的打人行為所造成的後果是什麼,告訴孩子被打的胳膊很疼,也會使小朋友或者父母很傷心。
然後,認可孩子的感受,簡短地給孩子一些指導。打人行為是不能容忍的,但孩子的感受是可接受的。父母應該向孩子表明理解他的感受,平靜但要清楚地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很想要那個玩具,但是我們不能打人……”要避免過長的訓導和講道理,因為這會使孩子一頭霧水,不知所雲了。另外,強製性地讓孩子表示道歉並不可取。換一種做法,比如你直接向被打的小朋友道歉,並且表示你的關心,效果就會很好。因為你的行為給孩子做出了一個典範。
同時,給孩子提供一個可選擇替代攻擊的方法。對於學會說話的孩子們來說,使用語言是一個替代武力的好建議。父母甚至可以直接告訴孩子,如果下一次遇到同樣的情況,不要打小朋友,可以說“讓我玩玩你的玩具,可以嗎?”。
最後,如果你的孩子有了積極地表現,應及時表揚孩子。同時,尋找機會鼓勵孩子,可以誇獎他:“和小朋友分享真好”,“這次沒有打人,非常棒!下次再試著這樣做”。
“專家提醒”
針對1歲孩子的打人事件,父母應堅持循環往複的教育方式,不要擔心孩子打人行為的重現,1歲的孩子需要花很長時間學會不打人,所以,父母在教導孩子的同時,還要培養自己的忍耐性,鍛煉自己皮膚的抗攻擊性,加強自己的幽默感。
如何對待占有欲強烈的孩子
很多年輕的父母發現孩子的很多怪異之舉。比如,如果有小朋友來你們家做客,小朋友拿出你們孩子早就丟棄不玩的玩具,孩子也會立刻跳起來,不讓其他的小朋友玩。而當孩子自己到其他小朋友家做客的時候,又總會順手牽羊地拿走別的小朋友的玩具或物品。
專家認為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孩子的腦海中有了明確的所有權觀念,在孩子看來,自己的東西別人就不能碰。這種情況多出現在獨生子女中,並且這種觀念也是父母強加給他們的。比如父母在給孩子買東西的時候,總會強調是給“他”專門買的,長此以往,孩子“獨占”的心理就會越來越強烈,自己的東西不允許別人動分毫。
以上所有的情況,都在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孩子的占有欲比較強烈。事實上,1歲左右的孩子並不明白“你的”、“我的”,他們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會拿走、感興趣的東西就據為己有。孩子分清你、我、他之後,這種習慣和行為就會慢慢改善;倘若父母對此沒有很好的教育和指導,孩子就會養成一些不良習慣。
雖然孩子自己會發現這些道理,但是我們還是要盡快幫助孩子建立所有權觀點。作為父母,在孩子處於“自我中心期”時,可以給孩子一些必要的指導,讓孩子早日建立所有權的觀念。比如,當孩子玩同伴的玩具時,你可以強調一下:“這布娃娃是小哥哥的,你隻能玩不能帶走,到時候要還給哥哥,你的布娃娃在家裏呢!”這些話可以讓他們盡快地建立所有權的觀念。
對於我們常見的孩子不願意把自己的玩具或東西給其他小朋友的現象,父母也不要強求孩子“慷慨大方”。常常看到家長勸孩子把手裏的玩具或零食分給同伴,即使孩子不樂意,眼淚汪汪,家長也百般勸慰,甚至威逼利誘。其實,對於1歲左右的孩子,家長不必強迫他們“慷慨大方”,一是孩子根本不懂得,二是完全沒有必要。
給孩子灌輸一種觀念很重要,比如,對占有欲強烈的孩子,應該教導孩子學會分享,比如,吃飯時和孩子搶著吃、買東西時家人各一份,慢慢地,孩子就會發現分享的快樂,獨占的心理就不會那麼嚴重了。同時,強調孩子“借”、“還”的概念也很重要,讓孩子知道,喜歡的東西可以暫時“借”來玩,但是不可以據為己有。養成“借”和“還”的習慣,對年幼的孩子來說,是件好事。
孩子對於“所有權”這一概念的掌握,大約要到五六歲後才逐漸成熟。而在此之前“順手牽羊”的舉動隻能算是無法有效控製欲望的表現,並不是真正的道德問題。但家長應當積極采用教導的方式來幫助孩子慢慢地建立起“所有權”的概念,懂得尊重別人的重要性。
同時,父母應學會處理孩子之間糾紛的一些小招數,比如:讓孩子把玩具給小夥伴玩,不如教孩子和夥伴一起玩;年幼的孩子一起玩,可以讓孩子學習自己解決問題;如果孩子非常厭煩夥伴,家長就要適當調解或把孩子抱開;可以把不能分享而且孩子珍愛的玩具設置為禁區,不可以與其他人共享,把可以一起玩的玩具作為公共玩具;去別人家做客,如果孩子之間因為玩具爭吵,可以要求孩子拿最心愛的玩具和對方交換,否則不允許和同伴爭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