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嬰兒期(0~1歲)——孩子意識初形成階段(2 / 3)

1.“我餓了”

孩子餓了的時候發出的哭聲是一種帶有祈求意味的聲音,當父母抱起孩子的時候,哭聲就會停止,就好像小家夥已經知道自己的目的達到了。

2.“我累了”

疲勞時哭,是孩子感覺到周圍的環境給他的刺激超過了他的承受能力的時候發出的一種信號,這是一種突然爆發的哀傷的哭聲,因為孩子正在嚐試處理自己的內心世界,通常還會伴隨著吸吮大拇指或在嬰兒床裏扭動身體等動作,如果他正在你的懷裏,他會用鼻子拱你或轉移他的視線。

3.“我很疼”

痛苦的哭聲是一種刺耳的尖叫,伴隨著短促的呼吸暫時停止(也叫無呼吸),然後又會緊跟著另外一陣刺耳的尖利哭叫。即使你抱起了孩子,這種哭聲有的時候也不會停止。

4.“我不舒服”

對不舒服的表達是痛苦的哭聲中較為溫和的一種,如果你抱起孩子,為他排氣或為他解決了其他令他不舒服的問題,這種哭聲就會停止。

5.“我想有人注意我”

這種哭聲中有一種要求的意味,同時還會伴隨著一些想要吸引你注意的舉止,如微笑、發聲音或其他一些能夠讓你跟他互動的動作和表情。

6.“該做的我都做了,我不知道該拿自己怎麼辦”

這種發泄旺盛精力的哭聲是一種煩躁的表現,通常發生在一天即將結束的時候,也可以叫做“急躁的哭聲”或“哭鬧”。這是一種嗚咽的哭聲,想要引起人的注意,然後會逐漸升級到痛苦的哭聲。

這個時候,可以把它當作是一個負載過量的神經係統在忙碌的一天即將結束的時候正常發泄一下自己。孩子在這個時候或許“需要”哭鬧一下才能夠讓自己安靜下來。有的時候,如果你過於緊張地處理或嚐試要製止他,反而會讓事情變得更加糟糕。你可以每隔10~15分鍾抱起他一會兒,喂他一些糖水,然後為他排一排氣,讓他打個嗝。這樣,過一段時間他就會安靜下來,感覺好了,然後就會睡著了。

三、生病時孩子的哭聲

1歲之內的孩子還不會說話,但是他們懂得用哭聲來表達自己的意願。當孩子生病的時候,啼哭往往是早期病態的主要症狀。在犯病的初期,以及疾病發展過程中,在沒有明顯病理體征時,孩子的啼哭有緩慢或突然發生的不同,持續的時間亦長短不一,如果不能用正常的原因來解釋的話,那就要從是否犯病上考慮了,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況:

1.鵝口瘡

對於身體虛弱或營養不良、消化不好的孩子來講,這種疾病是很容易發生的。此時,孩子的舌苔白得像奶塊,但又不像奶塊那樣容易擦掉,如果孩子一接觸乳頭或食品就哭,並呈現痛苦表情,要考慮是否長了鵝口瘡或舌部、口腔潰瘍。

2.急性扁桃體炎

孩子一旦有這種疾病跡象或已患上這種疾病,便會因喉痛而哭鬧不休,並伴有發熱、拒奶現象,夜間哭鬧更甚。

3.體表及關節損傷

如果一接觸到孩子的身體某一部位,孩子就開始大哭,則要看看皮膚有無破潰、膿腫、糜爛,特別要關心有無骨折或脫臼。

4.腹痛

急性腸道炎症、消化不良、腸寄生蟲等均可產生腹痛,而使嬰兒哭鬧不安。哭聲為陣發性,隨腹痛出現而起,緩解而止。

這種情況,孩子哭時麵色蒼白、出冷汗、嘔吐、腹瀉,拒按腹部,大人一摸即哭。父母應注意檢查生殖器兩側及臍部有沒有疝氣、腸絞痛等。如哭聲細弱低微、發音不暢或嘶啞並伴有麵色萎黃、目光呆滯等表情,則是病重的表現。

5.佝僂病

佝僂病又稱“軟骨病”,因缺少鈣質和維生素D所致。孩子除哭鬧外,有多汗、易驚、煩躁不安、頭發稀疏、囟門遲閉、雞胸等表現。

6.耳部疾病

孩子容易溢奶,如果奶汁流入外耳道,就容易得中耳炎。此時,嬰兒會哭鬧不安、發熱,手壓耳廓時哭聲更劇。如果耳朵裏鑽進了小蟲,他會突然“哇哇”大哭,渾身亂動,手抓頭麵,但無眼淚。

7.腦性哭鬧

孩子發病大多在冬、春兩季。如果出現以下這些症狀,就應注意是否是腦部疾病,如腦膜炎、顱內出血等。因顱壓增高出現頭痛、發熱,哭聲緊急、尖叫、音調高亢、持續時間短暫,前囟門飽滿,兩眼無神,頸部強直,不願抬頭轉頭,四肢僵硬不靈活、甚至抽搐。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以及性格的形成,其啼哭表達的方式及內容也會有所變化。作為孩子的父母,既要掌握孩子啼哭的特征與規律,又要學會將啼哭轉化成與小孩子交流感情的特殊語言,這樣,就會使您的孩子在溫馨、幸福的家庭環境中茁壯成長。

“專家提醒”

有些嬰兒常常表現為夜間啼哭,孩子夜啼可能由於某些疾病作祟。腸道寄生蟲感染往往成為嬰兒夜啼最常見的原因,當寄生蟲在腸內騷擾,加上其分泌的毒素對神經係統的刺激,可造成孩子厭食、消瘦、夜間磨牙、煩躁不寧、啼哭等症狀。當蛔蟲、鞭蟲感染嚴重時,可有陣發性腹脹、腹痛,甚至號叫痛哭,特別是當蟯蟲感染時,由於蟯蟲夜間出入肛門周圍活動,引起孩子肛門劇烈瘙癢,夜啼則是孩子敘說不適的主要表現之一。如孩子因偏食造成營養不良、維生素缺乏等也易引起夜啼,這種哭聲細弱、低沉、嘶啞,伴有睡眠不寧、尿量減少、性情煩躁等情況。

對孩子進行幽默感訓練

從孩子出生那天起,孩子就在用哭聲表達自己對吃、睡眠和擁抱的需要,但是這並不是一種社會的交流,孩子真正和人進行交流,是從滿月後的第一個微笑開始的。對於這個信息,父母一定要善於發現,並珍藏起來,以此作為孩子的第一社交工具來進行培訓,那就是幽默!

當滿月的孩子向父母微笑的時候,父母最好能報以同樣的微笑,並輔以動作語言來向孩子表示友好,並適當和孩子開玩笑,孩子就會懂得並逐漸學會回應父母的幽默。要知道,幽默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潤滑劑,從小教孩子學會幽默,不僅能促進孩子健康地成長,還能給孩子一個樂觀的人生態度,使孩子更快樂!

當孩子逐漸長到四五個月的時候,孩子就能將這種無聲的微笑變成發出聲音的咯咯大笑,在接下來的半年時間裏,他會逐漸理解幽默的含義。而一個認同並支持幽默的家庭環境對培養孩子的幽默感是很重要的!那麼,我們該如何向孩子傳達一些讓他們幽默的竅門,以便更好地溝通呢?

一、關注孩子最初的笑

每個父母在發現孩子會笑的時候都非常高興,而孩子的第一個笑容往往就是對逗他的人(媽媽和爸爸)的回報。據邁阿密大學教育心理學教授多雷士·伯根說,父母的鬼臉、可笑的聲音會讓孩子覺得有趣並興奮起來。當父母發出有趣的聲音,他們的情感電波會傳遞給孩子,孩子就會因此感到安全和滿足,就會手舞足蹈地笑。

當孩子的這種微笑保持一段時間後,他就能咯咯大笑了,這是他在表達身體上的快樂。父母這個時候可以邊拍拍孩子的肚子,邊發出咂舌頭的聲音;撓他的腳底板;把他舉起來,輕輕地在空中拋……

孩子4個月大的時候,會因為他所看到和聽到的事物而微笑,當你誇張地瞪大眼睛,張大嘴巴,並發出“突、突”的聲音時,他會因為這種極其簡單的傻動作而咯咯大笑。當孩子咯咯笑的時候,意味著他正在享受,但此時他對幽默還沒有真正的意識,在接下來的6個月中他就會逐漸形成對幽默的辨認能力。

二、幽默感的出現

當孩子9個月大的時候,孩子就開始有一定的幽默感了。雖然他依然會因為父母拍自己的肚子而快樂,依然微笑著反映自己對高級事物的理解,但是他會有自己的幽默表現,比如我們經常見到孩子會這樣做:

1.破壞規則

亂扔食物或是把玩具扔得到處都是會讓孩子興奮地大嚷大叫。發現這些行為的樂趣表明孩子已經懂得什麼是規則,並知道怎樣去破壞規則了。

2.消失的東西

類似的遊戲包括捉迷藏和變魔術等,當將要發生的事情符合孩子的預計時,他就會快樂地大笑。這種幽默感表明孩子已經抓住了事物的本質——那些暫時從視線中消失的事物仍然存在。

3.悖論式的幽默

這種遊戲首先要有令人吃驚的元素,即孩子認為某件事情將會發生,然而結果卻與他預料的完全不同。比如說跟他玩分離遊戲,告訴他媽媽要走了,要去上班了,當孩子因為媽媽的離去而大哭時,媽媽卻又探頭出現了。這個時期的孩子已經有了一些邏輯思維,他知道什麼將會發生,也有能力注意到應該發生的事沒有發生。

在具體幽默的表達方式上,不同的孩子會有不同,因為不同的孩子對同一件事情的感興趣程度是不一樣的。這很大程度取決於孩子的氣質和他對特定刺激的反應,比如一個非常敏感的孩子會憎恨“飛行”遊戲,而喜歡被胳癢。

4.假裝聽不見

孩子一出生父母就為他們起了名字,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孩子喜歡父母叫自己的名字。可有時你會發現,一直對自己的名字很喜歡的孩子,突然之間不理你了,明明他們已經聽到了父母在叫他,可是就是假裝著沒有聽見!其實,這也是孩子幽默的一種表現。

三、培養孩子的幽默感,從現在開始做好計劃

嬰兒期的孩子會通過各種活動來吸引大人的注意。他可以輕易地發現他就是舞台的中心,能夠得到他人的注意將使自己產生快樂。這個時候父母可以讓孩子模仿一些他感興趣的動作,比如把一張小毯子遮在頭上做青蛙跳,然後把毯子從頭上揭開,同時,用變化多端的表情和虎虎生威的運動展現自己。父母變化事物的性質,也可取得喜劇的效果。比如把一隻鞋子戴在頭上或是拿著他的果汁杯當話筒講話等。這些行動即能使寶寶發笑,又可潛移默化地讓孩子體會幽默感。

因為孩子的幽默感往往是在9個月的時候才開始發展的,因此父母有必要從這個時候開始為培養孩子的幽默感做好計劃。比如當孩子1歲的時候他們就開始蹣跚學步了,這個時候,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幽默感呢?

1.1歲時幽默感訓練

1歲左右的孩子已對他人的臉部表情十分敏感。在他學步摔倒時,你不妨衝他做個鬼臉以表示安撫。此時,他往往會被你扮的鬼臉引得破涕為笑。如果孩子對你微笑了,你也可以鼓勵孩子對你做鬼臉,做得愈可怕就愈能得到你的表揚:“孩子做的鬼臉比爸爸做的更難看!”此時或許他還不能領會你說話的確切意思,但他一定知道:大人在對他的行為做出肯定!

2.2歲時幽默感訓練

事實上,大約2歲的時候,你的孩子已經會模仿遊戲了。當你開始一個遊戲時,他能熟練地跟著你的節拍,甚至在你押韻的兒歌中替換一個他所熟悉的詞。2歲的時候,孩子已經能從身體或物品的不和諧中發現幽默。如你可以把襪子試著“戴”在自己的手上,臉上則露出難受的表情。要是他也學著把手套“穿”在腳上,你也完全沒有必要對孩子橫加指責,相反,你可以跟著孩子一起哈哈大笑。當然,在日常生活中故意“創造”的不和諧不能過多、過濫,隻能偶爾為之,以免誘使部分缺乏幽默感的孩子弄假成真或本末倒置。

3.3歲時幽默感訓練

當孩子3歲的時候,他的智力水平已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當爸爸故意手拎媽媽小巧的女式皮包,或媽媽故意戴上爸爸粗大的男式手表時,孩子見了即會一邊搖頭一邊大笑不止。你還可默許孩子裝模作樣地戴上爺爺的大禮帽,手持拐杖,步履蹣跚。他會邊模仿邊大笑。

4.4歲時幽默感訓練

4歲左右的孩子特別喜歡“做家家”,或扮演卡通人物。當你發現你的兒子與鄰家小女孩正在快活地扮演王子和公主角色,並表演得十分投入時,你不僅不要阻攔,而且自己可客串進來扮演壞蛋之類的小角色,添油加醋地讓氣氛更為生動、活潑、好玩。

5.5~6歲時幽默感訓練

待孩子長到5~6歲時,他可能開始對語言中的幽默成分十分敏感。如同音異義詞和雙關語的巧用、繞口令的學習,都能使他感到趣味盎然。你可故意對畫中的一匹“馬”喊聲“媽”。在孩子大笑之餘,你可乘機向孩子解釋“馬”和“媽”兩個詞發音上的異同。你也應鼓勵孩子學習猜謎,讓孩子自己編一些簡單的文字謎語。

6.7歲時幽默感訓練

7歲的孩子大多已上學,往往喜歡講笑話、聽笑話。有些笑話顯然不夠高雅,大人粗暴地予以批評乃至責備實際上也大可不必。要知道,此時的孩子,尤其是那些淘氣的男孩,往往會通過笑話或惡作劇來“平衡”或“調節”自己的心態。

盡管其中的幽默可能讓大人們(其中包括教師)不快甚至難堪,但大人們理應予以包容。原因很簡單:這可是孩子成長過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呀!如果此時大人能做出引導,讓孩子知道什麼是粗俗,什麼是幽默,那當然是明智之舉。

7.8歲時幽默感訓練

8歲以後的孩子已初具幽默感,家長應注意傾聽孩子回家後講述的有關學校生活的小笑話,並發出會心的歡笑。這也是家長對孩子的幽默感做出肯定的表示。如果孩子有足夠的幽默感,大人還可引導他編幽默故事,或改編電影或電視劇,甚至加添一個令人捧腹的結局。

了解你的孩子,不要輕視那些讓他開懷大笑的傻事,請用心地扮演好一個“大傻”,從孩子出生起就培養他的幽默感。

“專家提醒”

家長和寶寶進行幽默感訓練的方法還有很多,生活中的各個細節都可以充分利用。比如當寶寶進行大小便訓練的時候,他會把另一種幽默加入他的生活中,這被稱之為浴室幽默。在這個階段,孩子對身體有了朦朧的意識,並會通過“噓噓”、“臭臭”等兒童語言來解釋身體是如何工作的。就像成人,也會用浴室幽默作為一種強調和轉移的策略來幫助孩子更好地應付如廁挑戰。

鼓勵孩子的智慧動作

正所謂“心靈手巧”,孩子的智慧在他的手指上,手不僅是運動器官,而且是智能器官。孩子智力的發育也是以精細動作為標誌的,即孩子運用手尤其是手指的操作能力,這種能力的本質,就是手、眼、腦的協調能力。而正是這種精細動作的發展,往往對孩子的未來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對於孩子出現的一些精細動作,父母應充分重視,並懂得鼓勵他們!

那麼,1歲內的孩子會有什麼樣的精細動作呢?

0~3個月

孩子剛出生的時候,就有握拳反射的動作,4周以內的孩子小手常常握得很緊。比如觸碰他的手掌,他會緊握拳頭。一個月後,孩子眼球能跟著紅球轉動並超過中線,聽到聲音會有反應,伏臥位時頭可抬離床麵,抓東西能在手中留握片刻,會注意比較大的玩具。

雖然這個時期的孩子已經有一些手部動作,但是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手的存在,也不知道這個部位的功能和作用。此時,父母可以經常和孩子一起,做一些觸摸抓握的遊戲,盡量讓他接觸各種不同質地、形狀的東西,如硬的小塊積木、小電池、塑料小球、小瓶蓋和小搖鈴,軟的海綿條、絨毛動物、橡皮娃娃、吹氣玩具、衣領被角、幹淨的樹葉、小草、芹菜根等,以豐富他的觸覺經驗,鍛煉手的抓握本領。利用一些顏色豔麗的木製玩具,既能讓孩子辨別不同的顏色,在抓握的時候又能鍛煉了孩子的手指精細能力。

3個月

3個月時,孩子可以緊緊地握住一樣東西了,並且能把東西推掉。孩子的小手經常呈張開姿勢,兩手也可握在一起,撥浪鼓能在手中留握0.5秒,眼睛跟紅球可轉80度。

3個月的孩子可以選增強頭頸力量地訓練,比如先讓孩子平躺下來,大人麵對孩子坐好;接著由大人拿著鈴鐺或響板,在孩子的任一側耳邊輕輕搖動或拍擊;當小孩尋聲轉頭時,大人再一邊拍搖鈴鐺或響板,一邊將鈴鐺或響板移到孩子的另一隻耳朵旁邊,繼續使鈴鐺或響板發出聲音,吸引孩子轉頭找聲音;大人操作小樂器時,不妨在孩子耳邊輕喚他的名字。

4個月

4個月的時候,孩子的兩隻手能湊到一起玩,能玩衣服,並把衣服拉到臉上。孩子雖然常常去拿東西,但距離判斷不準,手常常伸過了物體。孩子用手持物時,喜歡用整個手掌握物,手握撥浪鼓的時間較以前長些,而且會搖動並注視撥浪鼓。孩子偶然注意小的東西,聽到聲音能找到聲源。

5個月

5個月的時候,孩子有主動握物的意識了,但動作不協調,不準確。玩玩具時,往往雙手去拿,會把東西放到嘴裏。抓住近處玩具,能拿住一塊積木並注視另一塊積木。

對3~5個月的孩子,主要以增強上半身力量的訓練為主,先讓孩子趴著,大人將燈光略微調暗一些,拿著手電筒坐在孩子身邊,接著打開手電筒,照著孩子前方的地板或床麵,並輕哼:“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當小孩注視光源後,大人可以輕輕晃動手電筒,或畫圓圈,或畫波浪,並把光線逐漸由低的平麵,沿著牆壁移到高高的天花板上。小孩子受到吸引,會努力抬頭,甚至試著撐起上半身以追蹤亮光。

6個月

6個月時,孩子能自己握奶瓶,玩自己的腳,用手掌抓積木。兩手同時拿住兩塊積木,給他另一塊積木時,他會把手中的積木扔掉。有時會雙手同時去拿東西。他可以看到物體,會去拿就近的東西。有的孩子可以把右手的東西換到左手上,就是我們說過的眼睛中線交換物品。會撕紙、會把一塊積木放到桌上。

對0~6個月的孩子來說,正是他頭頸控製的萌芽階段,仰躺時,頭部能左右慢慢轉動;趴臥時,頭部可以漸漸平穩抬起,並隨著物品或圖案移動的方向轉移視線。因此,家長多跟孩子玩一些能增強粗動作發展的遊戲,將有助於孩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