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將1~3歲的孩子稱為幼兒期。這個時期是孩子動作和語言發育的關鍵時期,所以父母往往對孩子這時的動作和語言都非常關注。這個時期的孩子已經從單純地依靠成人喂哺過渡到了自己獨立進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如何讓孩子迅速地獨立起來,也是一門重要的學問。
了解幼兒期孩子的心理發育特點,糾正他們的不良心理,培養他們的獨立意識,對孩子的一生具有重要的意義!
對於幼兒期的孩子,我們沒有必要為他們的一兩句髒話而傷心,也不要為他們的一時沒有禮貌而頭疼,更不要見不得孩子吃苦!對於孩子的種種不良跡象,我們都不要大吃一驚,而要理解他們和幫助他們。
要知道,幼兒時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初級階段,也是他們認識事物的初級階段。我們不能把孩子簡單地歸類,而是要引導他們,培養他們養成良好的性格和心態。
幼兒期孩子心理發育特點
了解幼兒期孩子的心理發育特點,有利於家長熟悉和把握孩子的個性,並采取積極的措施,幫助他們提高各種能力!生活中,我們經常為幼兒期孩子的種種不良表現而揪心,可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幼兒期的孩子經常出現的一些讓父母感到難以理解的行為,一般都是正常的現象,這是孩子心理發育的主要特征。日常生活中我們最常見孩子有如下表現:
違拗
幼兒時期的孩子開始有了自我控製感,他們往往會在某一個時間裏表現出極端的反抗行為。比如,他們會對家長的任何問題都回答“不”。這時候很多家長會感到自己的權威受到了威脅,擔心孩子將來太叛逆,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的要求!
其實,這是這個階段的孩子正常的心理表現,家長對此應表示理解和尊重。如果家長能夠理解和尊重孩子,孩子的反抗階段會很快度過,反之,家長越強迫孩子服從命令,孩子越會表現出違拗行為。因此,解決孩子違拗行為的好方法是避免讓孩子有回答“不”的機會,例如,家長不要問“你想吃飯嗎?”同時,要讓孩子有選擇的機會,以滿足其自我控製的需求,例如,“該洗澡了,你想用紅色的毛巾還是黃色的毛巾”等,孩子會做出選擇,而不是反抗。
發脾氣
幾乎每個家長都經受過幼兒時期的孩子發脾氣,他們大發脾氣的時候,賴在地上,踢腿,揮舞手臂,大聲哭鬧,甚至能屏氣直至缺氧昏倒,這在生理上是無害的。發脾氣是成長中的正常現象,因為幼兒已經獨立並且知道自己的需求,隻不過還不知道如何用語言或合適的方法表達自己的感受。孩子發脾氣常常是由於疲勞,如在睡覺前或長時間外出。或是由於家長對他們提出不切合實際的要求,沒能滿足或反複批評孩子的某些行為。
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家長應懂得幫助他們分析原因並采取相應的措施。對正在發脾氣的孩子最好的處理方法是不給他以特別的注意,但應避免孩子自我傷害。事後家長應安撫孩子,給其洗洗臉和手,給玩具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不懲罰孩子,但要告訴他這種行為不可取。如果發脾氣是由於成人拒絕孩子的要求而引起的,成人則應堅持原則。
依戀
幼兒期的孩子都依戀父母,這種依戀表現的形式是不相同的,親子依戀分為三種不同的類型:
安全型:這類孩子跟母親在一起時,能在陌生的環境中進行積極的探索和玩耍,對陌生人的反應也比較積極;當母親離開時,表現出明顯的苦惱和不安;當母親回來時,立即尋求與母親的親密接觸,繼而能平靜地離開,隻要母親在其視野內,就能安心地遊戲。
回避型:這類孩子對母親在場或不在場影響不大,母親離開時,並無憂慮表現;母親回來了,往往不予理睬,雖然有時也會歡迎,但是短暫。這種兒童實際上並未形成對母親的依戀。
反抗型:這類孩子當母親要離開時表現出驚恐不安,大哭大叫;一見到母親回來就尋求與母親的接觸,但當母親去迎接孩子,如抱起時,卻又掙紮反抗著要離開,還有點發怒的樣子,這類孩子對母親的態度是矛盾的。他們即使在母親身旁,也不感到安全,不能放心大膽地去玩耍。
良好的親子依戀應該是一種積極的,充滿深情的感情聯係。幼兒期所依戀的人出現會使他們有安全感,有了這種安全感,孩子就能在陌生的環境中克服焦慮或恐懼,從而去探索周圍的新鮮事物,並嚐試與陌生人接近,這樣就可使孩子視野擴大,認知能力得到快速發展。母愛與感情依戀是孩子心理發育的“營養劑”,各種教育環境刺激是心智潛能的“開發劑”。
同時,心理學家還指出,母親和嬰幼兒時期的孩子交往的態度和行為可以影響到孩子的性格和本身的態度,也是影響孩子形成不同行為的主要因素。比如,那種負責任的、充滿愛心的母親,其孩子常為安全型依戀;反之,則可能是反抗型或回避型依戀。對於孩子來講,從0.5~1.5歲是形成親子依戀關係的關鍵期。母親是否能夠敏銳而適當地對孩子的行為做出反應,積極地跟孩子接觸,正確認識小孩子的能力及性格等等,都直接影響著母子依戀的形成。
首先,要滿足這個時期孩子生理上的饑餓感,其實就是當孩子餓了的時候給孩子吃的,能使孩子的心理上產生快樂,這是他們體會安全的源泉。其次,不要長時間離開自己的孩子,不要忽略和孩子之間進行肉體上接觸,比如撫摩,做寶寶體操等育兒方法,父母親都要學會嚐試,並懂得給孩子更多的愛撫和鼓勵!無論是充滿感情的言語表達還是摟抱、親吻等身體的接觸,都別吝嗇。要知道,孩子是一個愛的“消費者”。一個以母親為核心的穩定的養育者,對兒童的心理健康至關重要。要避免隔代撫養,因為老人大多文化較低、老傳統較深、缺乏科學育兒知識。在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為了精心養育子女,母親常輟學和請長假直至孩子3歲進幼兒園。
在和孩子接觸的過程中,首先要學會觀察孩子的注意力集中的情況。如果孩子已經上了幼兒園,則可以向老師詢問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比如是否坐得住,是否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事,是不是課堂上有一些小動作、不聽話等問題。一般來講,這個時期的孩子因年齡的問題,經常不能集中注意力,他們會表現為多動、東張西望,不能記住老師說的話,經常是隻顧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他們在運動能力上,有的人會表現出愛摔跟頭、不會走平衡木、愛轉圈而從來不感到暈、管不住自己等等。這樣的孩子要通過訓練前庭平衡能力來提高注意力,而不是懲罰他們。
同時,要注意觀察孩子的動作是否笨拙、磨蹭、自理能力差。一些孩子小時候沒有經過足夠的爬行訓練,因而造成本體感差,身體協調性差,這些孩子需要訓練他們的運動協調性來提高動作速度和反應靈敏性。
對於幼兒期的孩子,很少有父母會關心他們的情緒問題,其實,這個問題在孩子中表現得比較明顯,因為他們不會隱藏自己的心理。一些孩子適應能力差、愛哭,不願上幼兒園,不合群,膽小敏感,退縮,不敢向老師提要求,有的孩子愛打人、咬人、惹人,尤其是剖宮產的孩子更容易出現情緒問題。對這樣的孩子要進行觸覺訓練,如玩水、玩土、玩沙子、做墊上運動、親子皮膚按摩訓練等。
“專家提醒”
幼兒期的孩子開始有了一定的適應能力和交往能力,但孩子的心理及語言能力往往會影響孩子的社交能力。比如,內向的孩子很難和別人很好地溝通,父母一定要及時發現孩子的內向、孤僻、不愛說話、不善於與別人溝通等問題。對孩子的這些情況,一定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以免耽誤了孩子的一生。再比如,孩子口吃、發音不清、話多、愛重複、表達不清、自言自語等問題也往往是心理問題造成的。對孩子的這些問題,父母一定要加強訓練,訓練中要多加鼓勵和表揚,不要諷刺打擊,更不能放棄對他們的訓練,必要時要找心理專家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如何教育“左撇子”的孩子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又聰明,可是如果孩子是“左撇子”,父母的煩心事就來了!“看,又用左手了!”“不用左手不行嗎?”啪,一巴掌打下。
“我隻有把你的左手指捆起來了。”
“好好使右手,給你買巧克力。”
“咳,真拿你沒有辦法,你就是要用左手!”
這樣的情景或許大家都不為奇怪,很多父母都在用盡心思,要把孩子用左手的習慣改過來。而也有的父母一點都不著急,因為不是有專家曾指出,“左撇子”的孩子更聰明嗎?
那麼,左撇子該不該強行糾正呢?
許多醫學心理學家認為,左撇子孩子不宜強行糾正。從生理上說,左撇子不是病,完全是一種正常的發育情況。人類大腦左、右半球分工不同,左腦主管語言、邏輯、書寫及右側肢體運動,而右腦主管色彩、空間感、節奏和左側肢體運動。在頻繁使用語言的過程中,人的左腦得到更多刺激,使左腦相對發達於右腦。左撇子天生右腦為優勢大腦,左側肢體的活動又使右腦得到鍛煉,促成大腦左右半球同樣發達。這種情況對促進小孩大腦的發育是非常有利的。
相反,若強迫左撇子改用右手,使孩子已經建立的大腦優勢半球從右側改為左側,常常會造成原有的語言中樞混亂,最常見的症狀是出現口吃現象,也有的孩子唱歌走調,發音不準。著名科幻小說家倪匡就是一例,此君寫起文章來如行雲流水,說話快似連珠炮,放慢速度卻說不出來,結結巴巴。原來他小時候也是個左撇子,被強行矯正,受了“腦傷”,變得說話慢了不行,而且據說至今仍左右不分。
英皇喬治六世則是更典型的另一例,他雖貴為一國之君,議論國家大事時卻張口結舌,多少有些丟皇家顏麵。這就是小時被迫改用右手而種下的惡果。
強行糾正左撇子有時會產生更為嚴重的後果。一位6歲的患兒不得不進入特殊教育中心,接受腦功能恢複治療和特殊的訓練。專家介紹說,他生下來是個左撇子,長到4歲,家長看不慣,采用各種辦法對其進行強製性矯正。不幸的是,孩子的“右撇子”沒形成,反而把原來的“左撇子”也弄丟了,左右腦功能失調,大腦整體功能受到嚴重傷害。這種病例要恢複孩子的腦功能,難度就比較大了。
為什麼強行糾正孩子的左撇子會給孩子造成這麼大的負麵影響呢?其實,左撇子的孩子往往會想:“我用左手得勁兒,右手卻不聽使喚,既寫不好字,也拿不好筷子。為什麼偏偏不能使用左手呢?”對於左撇子孩子的這種疑問和意見,家長是可以理解的,但往往難以給小小年紀的孩子一個合適的解釋。左撇子孩子總是在擔心“又要挨打挨罵了。”他們對使用左手似乎有一種罪惡感,每逢受到指責時,就像作了什麼壞事被發現似的,嚇得心驚膽戰。這種情況如果持續下去,孩子的挫折感、罪惡感、劣等感都鬱積在胸,勢必影響其心理健康發育,使孩子智力發育遲滯,甚至神經質。那些心理更敏感的孩子,對於外界對他們天然的不可抗拒的用手傾向的挑剔指責迷惑不解,變得不那麼自信,處理問題猶豫不決,嚴重的可能會產生走投無路的絕望感。這一切對孩子人格和智能的健康發展都是十分不利的。美國哈弗醫學院作過一項試驗和調查,強迫孩子改用右手的成功率僅有5%,其餘95%的孩子在心理上產生的陰影能影響其一生。
所以,當父母看到這些數據的時候,就不要再逢人便說:“這孩子,真沒辦法!老是用左手……”這樣的話很可能使孩子產生一種自己是與眾不同的“怪物”之感,誘發自卑或自慚,嚴重影響心理健康。作為家長,應讓孩子明白:左撇子並非低人一等。
調查表明,世界上約有2/3的左撇子是男性。父母雙方都是左撇子,其子女肯定有半數也是左撇子,說明左撇子具有遺傳性。但並非所有的左撇子均與遺傳有關,因為至少有84%的左撇子其父母不是左撇子,12%的孿生子中一個不是左撇子,另一個是左撇子。這說明有的左撇子是學來的。研究指出:左撇子是因為睾丸激素太多或胎兒期對睾丸激素太過敏造成的。睾丸激素使得大腦右半球占支配地位,結果使人成為左撇子。
左撇子就一點壞處都沒有嗎?其實不然,根據統計,左撇子兒童發生意外事故,如跌跤、被尖銳硬物割傷、運動中受傷的可能性,要比正常孩子手大一倍多。其主要原因,一是因為左撇子的腦結構決定了其身體協調和平衡能力稍遜於右撇子,如左撇子兒童一聽到聲響,不管來自左方還是右方,往往把頭一律偏向左側。正因為如此,他們走路、騎車、溜冰時較易摔倒;二是因為我們生活中的各種用品都是按照右手的使用方便設計的,如文字的排列、書法的次序、門鎖的安排、交通規則、握手的方式等,這些都會給左撇子帶來許多不便。因而,對左撇子兒童要特別注意安全教育和適應能力的培養。
對這些孩子進行能力的培養並不是說要強迫他們使用右手,因為強迫左撇子改用右手是有一定害處的。比如會造成左腦負擔過重,左右腦功能失調,右腦功能混亂等,阻礙孩子創造力的發展。強行糾正左撇子還可能造成孩子口吃、語音不清、唱歌走調、閱讀困難、智力發育遲滯,甚至神經質。因此,對習慣用左手的孩子,家長千萬不可去強迫他們改用右手,最好的態度是順其自然。
那麼,我們該如何教育左撇子的孩子呢?
最初父母不要強迫孩子使用右手。有時候媽媽會聽見長輩或外人說,左撇子的孩子比較聰明,但是個性比較叛逆!這其實是無稽之談。當寶寶一兩歲的時候,媽媽可以試著把東西放在孩子的右邊或右側,盡量製造寶寶多使用身體右半側的機會。到了孩子3歲以後,他使用左手或右手的習慣已經很明顯了,此時就應該讓孩子順其自然。
雖然說強迫孩子改變用手習慣,還不至於會阻礙孩子的發展,但長久下來讓孩子處於挫折與無助感中,容易造成孩子說話結巴、神經緊張、情緒不安等等不良反應,相信這都不是媽媽們樂見的事。至於左撇子學寫字的問題,媽媽們不用太擔心,孩子在剛開始學寫字時,的確會有寫出來的字是左右顛倒的情形,但是隻要請孩子多觀察幾遍自己寫的字和書上的字有哪裏不同,孩子很快就會自我糾正,以後寫錯的機會也會越來越少。
當我們接受孩子的“左撇子”現象後,我們就應學會接納孩子。不過我們的確可以多刺激孩子不常用的那隻手,左撇子的孩子可以讓他們學著用右手撿球。同理,慣用右手的孩子可以學著用左手撿球。因為在雙手操作中,孩子同時也刺激了左腦和右腦的活動,多刺激腦部活動對孩子的發展有相當大的幫助。不過,遇到寶寶要操作精細動作時,例如,吃飯、畫圖等時刻,我們別強迫孩子一定要左右開弓“右手寫字、左手做事”。
下麵推薦幾個適合“左撇子”孩子玩的小遊戲:
擺弄
遞給孩子的右手一塊小積木,然後再遞給他右手另一塊積木,教他將原先右手拿的一塊積木遞給左手,再用右手拿你給的另一塊積木。兩手都拿到積木時,大人也雙手各拿一塊積木,做放下拿起的動作,讓孩子模仿。
敲打
大人示範用右手將一塊積木對著地板或其他地方敲出聲響,讓孩子聽後也模仿用右手敲打的動作。
俯臥支撐練習
使孩子俯臥,兩臂屈肘於胸前,鼓勵、誘導孩子將頭、前胸抬高,直至能用一隻右手支撐身體抬起頭,每日數次。
畫圓圈
給孩子準備一張大紙放在桌上,讓孩子右手握蠟筆,左手扶紙,在紙上塗鴉。父母示範在紙上用右手畫圈,然後握住孩子的右手在紙上做環行運動。這個遊戲的目的是讓孩子學會用右手畫圓圈,這也是第一步。
“專家提醒”
有人問,既然有說法認為左撇子聰明,有必要有意識地把孩子訓練成左撇子嗎?其實在除非有特殊的需要方麵,我們沒有必要把孩子培養成一名“左撇子”。左撇子固然有其長處,也有其不足。一個人的成功與否與他是不是左撇子沒有直接關係。而且左撇子在生活中麵臨的種種不便不是一下子可以避免的。顯然,沒有必要一定要把孩子訓練成左撇子。
但是,有意識的讓孩子做一些左手活動和左側肢體的運動,刺激右腦,活化右腦,開發右腦的功效,這對孩子大腦的均衡發展更為有利,是應該倡導的。
如何糾正孩子的嫉妒之心
人嫉妒的範圍也是很廣的,包括嫉妒人,嫉妒事,嫉妒物。手段也多種多樣,有的挖空心思采用流言飛語進行惡意中傷,有的付諸手段卑劣的行動。事實上,嫉妒心本身就是一種自私的表現,會使人在處理問題時完全以自己為中心,情緒化反應強烈,自控力差,缺乏理性,很難對事情的利弊做出恰當的判斷。
嫉妒之心人皆有之,孩子也不例外。比如,我們經常看到有些兩三歲的孩子看到自己的媽媽抱起了別人家的孩子,會很快地跑過去,叩叩他的頭,或抓他的腳,想把那個孩子支開,並且會立即要求媽媽抱自己。這個時候,大多數的父母會對孩子寬容地笑笑,認為沒有什麼大不了的。雖說嫉妒是一種可以理解的正常情緒反應,但這並不意味著家長可以采取聽之任之,放任不管的態度。
因為經常的嫉妒反應情緒,會演變為人格的一部分。有關專家指出,有嫉妒心的兒童,性格怪僻,難與小夥伴相處,若不及時進行糾正,人格會進一步扭曲,靈魂受到汙染,理智被摧毀,良知泯滅,長大後很難有融洽的人際關係,給事業、社交帶來意想不到的困境。另一方麵,孩子嫉妒心過強,也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產生諸多不良情緒。這不僅影響孩子的進步,而且對其身心健康極為不利。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有嫉妒的心理呢?
孩子產生嫉妒心理的原因是多樣的,比如和自己成績差不多的同學被老師選為班幹部,這時自己的心理就會有種說不出的滋味;看到別人有一支漂亮的自動鉛筆,就特別羨慕,千方百計地想得到,否則就耿耿於懷。有的是在競爭中受挫會導致對成功者的嫉妒,因老師對他人的表揚而產生嫉妒……
嫉妒之心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比如,嫉妒對個人,集體和社會均起著耗損的作用,是一種對團結,友愛非常不利的情感。這種缺點如果保留到長大以後,孩子就很難協調與他人的關係,很難在生活中心情舒暢。嫉妒之心會腐蝕人的靈魂,但是我們的父母往往會忽略了他對孩子幼小心靈的傷害。我們做父母的要了解孩子嫉妒心產生的原因,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幫助孩子擺脫嫉妒心的糾纏。
因此,培養孩子寬闊的胸懷,糾正孩子的嫉妒心理,是父母培養孩子情商的一個重要責任。
一、幫助孩子提高自我認知水平
首先,父母應幫助孩子提高自我認知水平,發展孩子的內省智能,這是克服嫉妒心理的基本途徑之一。有些家長一旦發現孩子嫉妒心理,就很生氣,故意在他麵前說:“你的同學比你強多了,你應該向他學習。”但是,這樣做隻能加深孩子的嫉妒心,使他對同學懷有敵意。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家長要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會有他的優點和缺點,隻要你努力,取長補短,不斷地超越別人,這樣,就會和別人一樣優秀。如果家長平時能做到這一點,等於是在抑製孩子的嫉妒心理繼續滋生。隨著孩子認知能力的發展,他就會知道每個人都會有有限的能力,不可能每個方麵都比別人強。
二、培養孩子的移情能力
在培養起孩子的認知能力後,父母可以培養孩子的移情能力。這是孩子心理走向成熟的一個重要標誌,隻有心理成熟的孩子才會自我排解嫉妒心理。
比如,父母可以鼓勵孩子多參加一些競賽性強的遊戲,對於處在嫉妒心態中的孩子來說,遊戲的作用就在於,能讓孩子多一些體驗成功與失敗交織的矛盾感受。多經曆一些這樣的心理上的矛盾衝突,可以讓孩子的心理調試機能得到很好的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