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敢於創新 創新是通向成功的捷徑(2 / 3)

名人名言

知識是我們飛向天空的翅膀。

——格言

每一個人的一生都在獲取知識,運用知識。知識是創新的源泉,是無窮的動力。

廣博的知識有兩個方麵的含義:

一方麵是指:每個人不僅要具備本專業的知識,對所要研究問題的領域有所了解,還應不斷積累鄰近學科和其他專業的知識。

另一個方麵是指:每個人不僅要掌握已知,還要了解未知。掌握已知是指掌握前人的科研成果和研究程度,了解未知是指發現知識的空白。這兩個方麵是相互聯係的:隻有對已有的研究都熟悉和掌握,才能了解和發現學前教育科研中那些尚未研究而又迫切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已知愈多,能發現的空白就愈多。因而有經驗的研究者常常能夠發現值得研究的問題。

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張衡憑借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為我國天文學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張衡自小刻苦向學,很有文采。16歲以後曾離開家鄉到外地遊學。他先到了當時的學術文化中心三輔(今陝西西安一帶)。這一地區壯麗的山河和宏偉的秦漢古都遺址給他提供了豐富的文學創作素材。以後又到了東漢首都洛陽。他在那裏進過當時的最高學府——太學,學習天文、曆法、數學等知識。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張衡做了南陽太守鮑德的主簿,掌管文書工作。8年後,張衡即辭官居家。在南陽期間他致力於探討天文、陰陽、曆算等學問,並反複研究西漢揚雄著的《太玄經》。

張衡一生觀測記錄了2500顆恒星,創製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較準確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轉渾天儀,第一架測試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還製造出了指南車、自動記裏鼓車、飛行數裏的木鳥等。

張衡是一位具有多方麵才能的科學家。他的成就涉及天文學、地震學、機械技術、數學乃至文學藝術等許多領域。

他的成功來自廣博的知識支撐,隻有不斷學習,開闊視野,所有要思考的問題才會在淵博的知識中隨時觸發,閃現智慧的靈感,而靈感的交彙就會碰撞出最耀眼的火花。

擴大知識麵是培養創新思維的重要途徑。因為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以豐富的知識為基礎的。知識麵廣闊有利於知識之間的聯係,便於得到啟發,觸發聯想,產生遷移和連接,形成新的觀念。法國科學家巴斯德說過:“偶然的機會對素有準備的人有利。”這說明廣博的知識與創新思維之間的必然聯係。而知識麵的開拓是建立在牢固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之上的。

要創新沒有堅實的科學文化知識作底蘊,沒有深厚廣博的知識作基礎,分析問題無依無靠,談發展創新就隻能是一句空話。隻有構建起自己合理的知識結構和體係,才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探求未知的世界。沒有知識,就不能形成正確的觀點。人的一生是學習的一生,每一個階段都有其學習的目的性和重要性,就像階梯一樣,隻有一步一步地不斷攀登,才能到達頂峰。對每一階段的學習都必須紮紮實實墊好基石,才能一步一個腳印勇往直前。

品質點睛:

知識是創新的源泉,是無窮的動力。對於我們來說,就應該在日常生活中積累廣博的知識,為以後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敢於質疑,才能勇於創新

名人名言

學者先要會疑。

——程頤

真理的長河永無止境,任何正確的見解都有一定的曆史局限性。對前人留下的東西必須有選擇地認識和運用,否則可能成為一種沉重的束縛。我們要勇於創新,勇於打破思想上的禁忌,不被先入為主的觀念所左右,不被習以為常的慣例所禁錮,用發展的、開放的、求異的眼光看待事物,認識問題,敢於對“定論”和常規打問號。

如果沒有哥白尼對托勒密“地心說”的懷疑,就不會有今天“日心說”的產生;如果沒有拉瓦錫對貝歇爾和施塔爾“燃素說”的懷疑,也不會有氧的發現。對前人成果的頂禮膜拜,對約定俗成東西的墨守成規,是不可能探索到新大陸的,也不會有創新收獲的陶弘景菜園求學。

古代的時候,人們對自然界產生了很多誤區,相信螟蛉是蜾蠃的兒子這個荒唐的傳說,還把領來的兒子叫做“螟蛉子”。

陶弘景對此傳說產生懷疑。他就在村邊的菜園子裏找到一窩蜾蠃,蹲在菜地裏聚精會神地整天觀察。陶弘景發覺它們有雄也有雌,經過許多天細致的觀察,陶弘景終於揭穿了蜾蠃銜螟蛉的秘密:原來蜾蠃也有自己的後代,螟蛉是被銜到窩裏給幼蟲當食物的,根本不存在“螟蛉義子”這回事!

從此,陶弘景認識到,凡事都應該親自觀察,而不能道聽途說,人雲亦雲。

關於蜜蜂靠翅膀振動發出聲音的說法,《十萬個為什麼》等書上都有詳細的記錄,而人們也對此深信不疑。湖北省監利縣12歲的小學生聶利在養蜂場玩時發現許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翅膀沒動也嗡嗡作響,對有關蜜蜂靠翅膀振動發出聲音的說法產生懷疑,經過試驗和研究,寫出《蜜蜂並不是靠翅膀振動發聲》的論文,獲2003年第18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銀獎和高士其科普專項獎。

小學生聶利沒有盲從前人的結論,對司空見慣的現象提出質疑,終於搞清楚了事實真相。可見,質疑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表現為不唯上、不唯書、不唯先人,篤信“多歧為貴,不取苟同”。

質疑任何問題都不可能一帆風順。質疑前人受到嘲笑,探索成果不被承認,甚至受到壓製,古今中外並不罕見。意誌不堅,隻憑個人興趣或一時心血來潮,必然遇難便退,半途而廢。不被環境所左右,頂住各方的壓力,堅持自己正確的判斷,一幹到底,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

敢於質疑的精神不可能自發產生。現在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創新動力主要來自對事業的真誠和高度負責的精神。

否認蜜蜂並不是靠翅膀振動發聲的聶利當時還是12歲小學生。可見,質疑並非隻是少數人的專利,年齡、地位不能與敢於質疑的精神畫等號。在科學史上,年輕人質疑“老經典”,小人物駁倒大人物的事例比比皆是。

總說“我不行”,妄自菲薄,實際上是放棄發現問題、創造成果的可能,也喪失了挖掘潛能、提高素質的機會。不拘一格的想象,不計得失的心態,是創新的重要前提。年輕人好奇心強,思想解放,很少瞻前顧後。從這個意義上說,青少年更具有一種敢於質疑的天然優勢。充分發揮這種優勢,敢於質疑,大膽探索,一定能拓寬自己展現和鍛煉聰明才智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