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謙虛才能進步 謙虛是成功不可缺少的品質(2 / 3)

大家所熟悉的龜兔賽跑,最終以兔子驕傲鬆懈的失敗和烏龜持之以恒的勝利而告終。

在兔子的心裏,它根本就沒有把爬行的烏龜放在眼裏,也許它是計劃在烏龜即將到達終點線時,再以充沛的精力加上自信的神速,在烏龜即將勝利的一刹那搶先到達,讓它的努力付之東流,徹底摧毀烏龜的意誌,達到既取得了勝利又羞辱了對方的目的。但是驕兵必敗,當我們麵對成功時,都要保持一種謹慎、謙虛的態度,不能忘乎所以。

在我們的各種習氣中,再沒有一種像克服驕傲那麼難的了。雖極力藏匿它,克服它,消滅它,但無論如何,它在不知不覺之間仍舊顯露出來。我們不要讓驕傲支配了自己。由於驕傲,我們會在該同意的時候固執起來;由於驕傲,我們會拒絕有益的勸告和友好的幫助;而且,由於驕傲,我們會失掉客觀的標準。

朝氣蓬勃的青年都憧憬未來,向往進步,希望自己也能像英雄模範和科學家、文學家那樣幹出一番事業。如何才能實現美好的願望獲得成功呢?在陳毅同誌的詩句裏有這樣的名句:“曆覽曆史多少事,成由謙虛敗由奢”,“驕傲自滿必翻車。”這富有哲理的詩句告訴我們:成功與失敗同謙虛與驕傲緊密聯係著,謙虛好學,誠實做人,老實辦事,不僅反映出一個人的修養水平,也是我們前進的基石,是獲得成功的關鍵條件,不要讓驕傲成為我們走向成功的絆腳石。

品質點睛:

驕傲會使我們喪失一種耐心,不思進取,裹足不前。我們可以有朝氣,但絕不可有傲氣,要學會謙卑,不可以放任自我的驕傲。

真正的謙虛來自對自己的正視

名人名言

真正的科學家不可能不是謙虛的,因為他做出的事情越多,他就看得越清楚:還有更多的事情沒有做。

——法朗士

謙虛,從哲學意義上來界定,這種意識應該是對社會環境和自身價值的認識,它符合用客觀、運動辯證的觀點認識社會及人生。在這個意義上,謙虛遠遠超過了道德範疇上的意義。同時,謙虛是一種人類特有的能力和自我反思、總結經驗的能力。人類社會不斷進步,隻要我們時刻保持健康的心態、豁達的胸懷,那麼成功就會與我們同在。在成長中,一定要保持謙虛的態度,不要傲慢自大,但同時也要正視自己的貢獻。盧梭曾經說過:“偉大的人是絕不會濫用他們的優點的,他們看出他們超出別人的地方,並且意識到這一點,然而絕不會因此就不謙虛。他們的過人之處越多,他們就越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能夠保持謙虛,正視自己的人,無疑將更具前途。

牛頓是經典力學理論的集大成者。早在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以前,已經有許多科學家嚴肅認真地考慮過這個問題。比如開普勒就認識到,要維持行星沿橢圓軌道運動必定有一種力在起作用,他認為這種力類似磁力,就像磁石吸鐵一樣。1659年,惠更斯從研究擺的運動中發現,保持物體沿圓周軌道運動需要一種向心力。胡克等人認為是引力,並且試圖推倒引力和距離的關係。

牛頓係統地總結了伽利略、開普勒和惠更斯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到了著名的萬有引力定律和牛頓運動三定律。

在牛頓之前,墨子、培根、達·芬奇等人都研究過光學現象。反射定律是人們很早就認識的光學定律之一。近代科學興起的時候,伽利略靠望遠鏡發現了“新宇宙”,震驚了世界。牛頓以及跟他差不多同時代的胡克、惠更斯等人,也像伽利略、笛卡兒等前輩一樣,用濃厚的興趣和熱情對光學進行研究,結果發現白光是由各種不同顏色的光組成的,這是第一大貢獻。為了製造望遠鏡,他自己設計了研磨拋光機,實驗各種研磨材料。公元1668年,他製成了第一架反射望遠鏡樣機,這是第二大貢獻。牛頓還提出了光的“微粒說”,認為光是由微粒形成的,並且走的是最快速的直線運動路徑。他的“微粒說”與後來惠更斯的“波動說”構成了關於光的兩大基本理論。

在牛頓的全部科學貢獻中,數學成就占有突出的地位。他數學生涯中的第一項創造性成果就是發現了二項式定理。據牛頓本人回憶,那是在1664年和1665年間的冬天,他在研讀沃利斯博士的《無窮算術》時,試圖修改求圓麵積的級數時發現了這一定理。

牛頓研究廣泛,他除了在數學、光學、力學等方麵做出卓越貢獻外,還花費大量精力進行了化學實驗。他常常六個星期一直停留在實驗室,不分晝夜地工作。

如此偉大、如此勤奮的人,卻謙虛地說:“如果說我看得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牛頓在臨終前對自己的生活道路是這樣總結的:“我不知道在別人看來我是什麼樣的人,但在我自己看來,我不過就像是一個在海濱玩耍的小孩,為不時發現比尋常更為光滑的一塊卵石或比尋常更為美麗的一片貝殼而沾沾自喜,而對於展現在我麵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卻全然沒有發現。”

謙虛是以自律和容納為前提,是對他人才華和長處的包容與接納,對自己靈魂的冶煉和洗禮。而欣賞他人,就意味著認同自己的不足。具有謙虛品德的人往往能虛懷若穀、正視自己、尊重他人,尤其是在勝利、順境、成績麵前,謙虛猶如一個冷靜的使者,能使人自省自問,自警自醒。

一個人越謙虛進步越快,就越能正視自己,看到自己的局限,然後就有機會突破自己的局限。因為自己是有局限的,這個局限要破除,隻有正視這個問題,才可以謙虛地認識自己的能力,才能看到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突破自己的局限,在每一次的突破中使自己成長,進步!青少年正處於人生的起始階段,要讓謙虛伴隨著人生中的每一次蛻變。

品質點睛:

一個人越謙虛進步越快,承認自己的無知才會去正視和彌補自己的錯誤,用謙虛去促進自己的智慧,使得自己更加聰明。

人人可為師,虛心向別人學習

名人名言

不驕方能師人之長,而自成其學。

——譚嗣同

學習無處不在,人若有自學上進之心,則人人可為師,處處可為師。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為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幾乎是家喻戶曉的話,出自《論語·述而》。意思是:“幾個人在路上行走,這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優點向他們學習,看到他們不好的地方就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缺點。”古代的白居易、辛棄疾,在虛心向別人學習方麵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相傳我國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每當作好一首詩,總是先念給牧童或老婦人聽,然後再反複修改,直到他們聽了拍手稱好才算定稿。像白居易這樣一位著名的詩人,並不因牧童和村婦的無知而輕視他們,因為他懂得真正的文學作品,必須得到人民的承認,所以他虛心求教於人,這才使他的詩通俗易懂,在民間廣為流傳,為後人傳誦。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是南宋極負盛名的愛國詞人。他的詞豪放激昂,慷慨深沉,風格多樣,這與他的虛心學習是分不開的。一次,在宴會上,一位歌女詠唱了辛棄疾的兩首新作,眾人一齊喝彩,讚揚辛棄疾的詞寫得好。辛棄疾得意之餘,請在座的提意見。在一片頌揚聲中,年少氣盛的嶽珂(嶽飛的孫子)猛然站起來,毫不客氣地批評辛棄疾的詞用典太多。辛棄疾很有雅量,高興地說:“你真是一語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