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謙虛才能進步 謙虛是成功不可缺少的品質(1 / 3)

謙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如此。謙虛是成功之母,是成功不可缺少的品質。真正的謙虛表現為自信和大度,自信中蘊藏著智慧,大度中蘊藏著寬容,為人處世,不事張揚,謙虛待人,虛心向他人學習,以他人之長補己之短,不斷豐富自己,發展自己,才能成為最終的勝利者。

謙虛是進步的動力

名人名言

不滿足是向上的車輪。

——魯迅

謙虛是一種美德,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德。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有謙虛的美德,人們有許多這方麵的格言警句啟迪後人。如“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虛心竹有低頭葉,傲骨梅無仰麵花”,“百尺竿頭,還要更進一步!”……

事實上也是如此,沒有一個人能夠有驕傲的資本,因為任何一個人,即使他在某一方麵的造詣很深,也不能夠說他已經徹底精通。“生命有限,知識無窮”,任何一門學問都是無窮無盡的海洋,都是無邊無際的天空……所以,誰也不能夠認為自己已經達到了最高境界而停滯不前、趾高氣揚。如果是那樣的話,則必將很快被同行趕上、被後人超過。特別是正處在學習階段的青少年,麵對未知的廣闊世界,需要了解和掌握的東西還有許多,所以就更需要謙虛。這樣才能不斷進步,成為同齡中的優秀者,同學中的佼佼者。

愛因斯坦是20世紀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的相對論以及他在物理學界其他方麵的研究成果留給我們的是一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然而,他還是在有生之年不斷地學習、研究,活到老,學到老。有位年輕人問愛因斯坦,說:“您老已在物理學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何必還要孜孜不倦地學習呢?”愛因斯坦並沒有立即回答他這個問題,而是找來一支筆、一張紙,在紙上畫上一個大圓和一個小圓,對那位年輕人說:“在目前情況下,在物理學這個領域裏可能是我比你懂得略多一些。正如你所知的是這個小圓,我所知的是這個大圓。然而,整個物理學知識是無邊無際的。對於小圓,它的周長小,即與未知領域的接觸麵小,感受到自己的未知少;而大圓與外界接觸的這一周大,所以更感到自己未知的東西多,會更加努力地去探索。”

多麼好的一個比喻,多麼深刻的一番闡述!啟發每個人都要養成一種“虛懷若穀”的胸懷,都要有一種“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精神,用我們有限的生命時間去探求更多的知識空間!

中國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就在謙虛方麵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他在30歲時,拜樂工師襄子為師,學習彈琴。

一天,夕陽已經西下,天色漸漸暗了下來。孔子還依然畢恭畢敬地盤坐著,一遍又一遍地彈奏著同一首曲子,興致勃勃,絲毫沒有厭倦的樣子。他的老師師襄子對他說:“這首曲子你已經練了足足10天了,可以再學一首新的曲子了!”

孔子站起身來,認真地說:“我雖然練了這麼長的時間,可隻學會了曲譜,還沒有真正弄懂其中的技巧啊!”

幾天過後,師襄子看到孔子的指法更加熟練,樂曲也彈奏得更加和諧悅耳,便說:“你已經掌握了彈奏的技巧,可以再學一首新的曲子了!”

可孔子又說:“我雖然掌握了這首曲子的彈奏技巧,可還沒有真正領會這首曲子的思想感情!”

又過了些時日,師襄子來到孔子家裏聽他彈琴。一曲終了,師襄子已經完全被孔子那洋溢著激情的彈奏所吸引,聽得出神入味。曲畢,才深深吸了一口氣說:“你已經彈奏出了曲子的思想感情,可以再學一首新的曲子了。”

可是,孔子還是像第一次那樣認真地回答說:“我雖然彈得像點樣子了,可我還沒有體會出作曲者是一位怎樣的人啊!”說完,他又像開始學習時那樣,一點兒也沒有厭倦,畢恭畢敬地盤坐下來,一個音符一個音符地彈奏起來。

不知又過了多少日子,孔子又邀請師襄子來驗聽曲子。孔子彈完後,師襄子對他說:“功到自然成,這次你應該知道作曲者是誰了吧!”

孔子眼睛一亮,興奮地說:“我已經知道作曲者了。此人魁梧的身軀,黝黑的臉龐,兩眼仰望天空,一心要感化四方。此曲非文王莫屬,不知對否,還請老師指教。”

師襄子臉上浮起了微笑,激動地說:“你說的很對,我的老師講過,這首曲子的名字就叫‘文王操’。隻有像你這樣勤學苦練才能達到如此境界啊!”

在謙虛的推動下,孔子不斷進步,不斷完善,最終成就了自己。孔子的事跡告訴我們:“隻有知不滿,方能進而學。”謙虛是未來的開始,更是我們進步的動力,隻要你謙虛地麵對自己的成就,不斷以知識充實自我,那你就可以不斷進步、趨向完美。

因此,我們在成長中要時刻保持謙虛的心態,在謙虛中完善自己。一個人隻有能夠謙虛,才會覺出自己的不足,才會不斷地追求新的知識,取得進步。

品質點睛:

謙虛是不斷奮發向上的動力,是進取和成功的必要前提。隻有謙虛地麵對一切,才能使自己不斷進步。

驕傲自負是導致失敗的暗礁

名人名言

驕傲自滿是一個可怕的陷阱,而且,這個陷阱是我們自己親手挖掘的。

——老舍

驕傲自大、自卑,不會有出息;自大,非壞事不可。人貴有自知之明,盲目自大自負,對己有害無益,對人對事有損無補。在我國古代,最崇尚謙虛,力戒驕傲。《尚書·大禹謨》中說:“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一個人之所以犯錯誤,往往不是因為他什麼都不懂,而是因為他自以為什麼都懂。自滿、自高自大和輕信是人生的三大暗礁。一個驕傲的人,結果總是在驕傲中毀滅了自己。這是曆史的經驗教訓。

正因為驕傲可以導致失敗,所以古今中外兵家常常利用對方的驕傲情緒,或促使對方驕傲麻痹起來,然後戰而取之。

三國時的關羽,文武雙全,可就是有一個驕傲自滿的大毛病。東吳的陸遜和呂蒙就利用了他“依恃英雄,自料無敵”的弱點,設下“驕其心,懈其備”以取荊州的巧計。他們安排老將呂蒙裝病,由無名的年輕人陸遜當主帥。陸遜還派人故意低三下四地給關羽送禮。關羽看不起年輕的陸遜,又沒有識破東吳的計策,很快把鎮守荊州的兵調走一半,防備也鬆懈了,使陸遜和呂蒙輕而易舉地奪取了荊州。按關羽的智力和英勇,不應當被年輕的陸遜所打敗,也不至於連個易守難攻的荊州都保不住。然而,聰明反被聰明誤,驕傲把自己引到失敗的下場。

楚霸王項羽貴族出身,英雄蓋世,力拔山河,擁有雄兵百萬,不把亭長出身的劉邦放在眼內。但劉邦善用張良、韓信、蕭何等人,由弱轉強。劉、項相爭,結果是項羽慘敗,自刎烏江。

明末農民起義領袖闖王李自成,率領大軍攻陷北京,建立大順王朝。但李自成及其手下大將驕傲自滿,腐化墮落,爭權奪利,很快就被吳三桂打敗。

驕傲常常使我們喪失一種耐心,不思進取,裹足不前,駐守著曾有的那份自信、驕傲、僥幸,當發現對手已經達到勝利的終點時,卻已被定格在“失敗的強者”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