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性音樂表演”對歐洲早期的音樂“本真性”進行了徹底的還原,力求將早期音樂本來的麵貌真實地呈現給更多的人。因此,學界對古代樂譜發掘、早期音樂的表演方式、早期演奏樂器等項目開展了大量深入、係統、專門的研究,而正是這些具有參考價值的曆史研究,使得演奏家們的音樂表演有了科學的向導和指南。然而,“新音樂學”文化研究興起以來,學者們的文化審視角度開始專注在“音樂作為表演”的意義上。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便是克裏斯托弗·斯莫爾,他提出的“musicking”理論為音樂表演帶去了新的啟發。1998年《“Musicking”——音樂表演與聆聽的意義》一書出版,他在書中創造性地提出“musicking”這一新詞,這個新詞彙是一切“實踐音樂”的歸屬,並且將“音樂表演”概念進行拓展,使得“音樂表演”存在於器樂、聲樂表演及其它的一切實踐形式之中。他表明,這種實踐性的音樂活動存在於音樂表演任何的形式之中。無論是聆聽、演奏、練習、甚至提供表演的材料,都通過舞蹈的形式表達出來[3]。這種實踐延伸到音樂會的門票出售、譜架擺放和舞台樂器的布置等項目工作上,甚至還存在於演出後的場地清理活動,這一係列項目都是為了音樂表演。
4.結束語
通過回顧20世紀80年代以來英美“新音樂學”發展曆程,可以為中國音樂發展提供重要的借鑒經驗。我國可以有篩選性地將西方主流音樂學界先進思想及理論引進國內學界,加強學界對本國音樂學建設的反思與創造性思考,尤其能為“重寫中國近代音樂史”等國內學界熱議的話題帶去新的啟發和思路。國內學界普遍的認知為,音樂學跟其它很多的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等學科一樣,隻是一個“舶來品”。因此,客觀、科學地看待西方音樂及音樂發展曆程對本國音樂的發展意義重大,學界人士應該將眼光投向世界性學術領域,進行“新音樂學”中突出強調的“批判性思考”,這樣才能為中國音樂學研究帶來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宮宏宇.黎錦暉、留聲機、殖民的現代性與音樂史研究的新視野——《黃色音樂:中國爵士樂時代中的媒體文化.
與殖民現代性》述評[J].音樂研究, 2003, (4):85 -88.
[2]陳聆群.從“重寫文學史”到“重寫音樂史”[J].黃鍾(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4, (1):3 -6.
[3]周文中.華人作曲家何去何從?[A].王婷婷譯.愛德華·格林(主編).中國與西方:一種音樂的誕生[C].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