謅議20世紀80年代以來英美“新音樂學”發展綜論
藝術天地
作者:尹娜
摘 要:縱觀20世紀80年代以來英美“新音樂學”發展,後現代理論經過長期的實踐證明,終於攻破音樂學這個戰場,為“新音樂學”的成長與發展開辟了新的革命,音樂學領域湧現出大批的新觀點、新思路,使“新音樂”本身的特質、劃定範圍及內涵得到還原和擴充。“新音樂學”關注的不僅僅是西方藝術音樂,更兼顧了非西方音樂,它巧妙地借鑒了音樂文化的研究方法,創造了各種音樂曆史的研究新模式;還還原了音樂文化內涵,對音樂的發展曆程進行了積極探尋。研究“新音樂學”可以為中國音樂學發展帶去新的啟發。
關鍵詞:20世紀80年代;英美;“新音樂學”;演變曆程
[中圖分類號]:J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2--01
1.前言
20世紀80年代,新音樂學作品《挑戰音樂學》出版,為新音樂學的成長與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從某種意義說,新音樂學的成長是對傳統音樂學發展的反思與不滿發出的呐喊。很多學者在“新音樂學”的定義上持著不同的觀點,但普遍提出質疑,他們認為“新”的提法在一定程度上暗示著“舊音樂學”的存在。在這種新舊觀念的衝擊下,音樂範疇又回歸了二分法層麵[1]。因此,有學者主張將新音樂稱為當代的音樂氫。同時,也有的學者因為“新音樂學”運用強調了批評理論,並將其籠統地歸納為“批評音樂學”範疇。總之,20世紀80年代以來英美“新音樂學”學科的發展整體破除了這種“二元性”和“中心化”。
2.“新音樂學”演變曆程
20 世紀上半葉,音樂領域的探索性思路得到了充分的表現與反映,解放不協和音,表明了西方音樂通過否定對立麵及其否定方式,使得緊張— 鬆弛— 緊張的樂音運動模式宣告終結。最終,抽象音樂作為一個比較中級的結果逐漸將此種二元衝突所替代,它最大限度地消除時空局限,消除關聯,極力去躲避現實生活。然而,我們不應該將喪失“可聽性”和突破觀念形成二元對立,否則,會不可避免地再次墮入現代性深淵。從本質上說,音樂的觀念變化和可聽性不是一對真正意義上的矛盾,更準確地說它們隻是用不同的視覺去審視西方音樂而已。
因此,我認為二元衝突隻是促使20世紀80年代英美音樂的成長與發展,為發展提供了原動力。同時,根據對音樂學發揮規律的探討和分析,筆者認為“去中心化” 也是未來西方音樂的發展趨勢,因為無論是西方音樂創作還是音樂表演,它們都對人、聲音、背景層三個層麵之間的關係進行係統的處理。由此可推,西方音樂在消減二元對立之後,將不可避免逐漸走上“去中心化”的道路[2]。
3.音樂表演研究
1985年,克爾曼《沉思音樂》出版,這個時段正是歐美音樂界早期的“音樂複興”運動發展的巔峰時期。因此,我們不難發現克爾曼在本書中圍繞這場“曆史性演奏運動”大力潑墨,引發人們對音樂複興運動更為深入、係統的思考。音樂表演有了曆史研究作指導,學者一般將其稱為“曆史性音樂表演”,在這場深刻的運動中,“曆史音樂學”於80年代末將它最後的餘溫貢獻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