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莫紮特歌劇洞悉古典主義音樂文化的特征
藝術天地
作者:羅旭
摘 要:莫紮特歌劇的音樂風格的形成是受到許多文化因素影響的,本文從旋律的特征、節奏的改變、結構的簡縮和力度與強度的幅度等幾方麵來分析莫紮特對歌劇所做出的貢獻。
關鍵詞:古典主義;歌劇
作者簡介:羅旭,女,漢族,1978年12月出生,遼寧省撫順市人,現於寶雞文理學院音樂係工作,副教授。
[中圖分類號]:J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2--01
維也納古典主義,是以莫紮特被代表的樂派。它的出現,標誌著音樂史的一個新的開端。被古代所讚揚的忠誠愛國主義和市民的美德服務於革命時期法國政府的政治目的,古典的堅忍不拔精神、個人的自我犧牲精神和中產階級反對貴族統治階級的隨意浪費和過度的自我沉迷變成了新的社會信條。
一、莫紮特歌劇的創作特點
莫紮特從一開始就對各種體材的創作表現出自己的興趣和才能,特別是在歌劇方麵,是莫紮特在創作上最重要的領域,他曾公開表示他最喜愛歌劇。他11歲開始創作歌劇,一生共寫了22部歌劇。貝多芬曾說過,《魔笛》是莫紮特作品中最為重要的傑作,他認為正當意大利歌劇占統治地位而風行於舞台的時候,是莫紮特挺身而出,在維也納為發展後來的德國民族歌劇奠定了基石。 [1]莫紮特是歌劇改革家,他在歌劇創作上體現了格魯克的改革意圖,但又不完全一樣。與格魯克的歌劇比較重戲劇不同,莫紮特的歌劇更為強調歌劇裏的詩詞、戲劇應當服從音樂,從音樂發展出發。莫紮特的歌劇音樂裏有交響樂的創作手法。是以聲樂分曲為基礎,每一個分曲相對獨立又相對聯係在一起。每一個分曲都刻畫了角色的性格。莫紮特在歌劇表現手法上更為豐富地把戲劇性、生活性、悲劇性、喜劇性融合起來。他製造了大場麵而有伴奏的宣敘調。兩個人、三個人的宣敘調中穿插了重唱場麵,這些場麵是莫紮特歌劇的基礎。在歌劇中莫紮特建立了純音樂交響性的發展,聲樂與器樂的發展結合得更加緊密,在劇情達到強烈矛盾衝突時都有重唱出現。
二、莫紮特歌劇的代表作品
《魔笛》是莫紮特最後一部也是最偉大的一部歌劇,這部作品的曲式結構比較統一,主題發展較為廣闊,人物性格的刻畫及相互的關係處理也非常出色獨特。可以說它是一部民族意義的音樂劇,也是一部與維也納歌劇傳統緊密聯係的偉大的神話歌劇。[2]
首先描繪的是夜女王在山穀中,周圍的天空被群星包圍的情景,相伴隨的是一係列雷鳴和狂飆式的D小調音樂段落。她作為一個悲傷的母親出現在帕米諾麵前,她的女兒被魔法師偷走了。後來她被證明是歌劇的惡魔,薩拉斯特羅開始偽裝成一個魔法師,他是開明的化身,大力宣揚由社會責任感所引起的明智的原則和自由共濟會的平等和兄妹情誼的思想。帕米娜作為夜女王與薩拉斯特羅的女兒,被薩拉斯特羅把她從她媽媽的罪惡中解救出來。帕米娜相信她心目中的英雄帕米諾已經拋棄了她,於是唱起了最感人的真情風格的詠歎調,歌詞是“我感到愛情的喜悅將一去不複返了”。如此,優雅風格,狂飆運動,和真情主義一起在劇中起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