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怎樣的關愛部下之心,才能做出如此震撼人心的舉動啊!有人說,劉備這是在收買人心。是啊,這是在收買人心;但是,作為領導者,難道不該收買人心嗎?不僅對趙雲,對其他部下,劉備一樣地厚愛有加,有功者賞,有過者將功補過。對部下如此,對天下的百姓亦是如此。
桃園結義時,劉備與關、張誓曰:“……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第一回)而“安黎庶” 就是要讓老百姓安居樂業。為此,在頻仍的戰亂中,劉備總是以一顆仁者之心,愛民、護民。且看小說中第四十回和四十一回:
便差人四門張榜,曉諭居民:“無問老幼男女,願從者,即於今日皆跟我往樊城暫避……”差孫乾往河邊調撥船隻,救濟百姓。(第四十回)
玄德曰:“奈百姓相隨許久,安忍棄之?”孔明曰:“可令人遍告百姓:有願隨者同去,不願者留下。”先使雲長往江岸整頓船隻,令孫乾、簡雍在城中聲揚曰:“今曹兵將至,孤城不可久守,百姓願隨者,便同過江。”兩縣之民,齊聲大呼曰:“我等雖死,亦願隨使君!”即日號泣而行。扶老攜幼,將男帶女,滾滾渡河,兩岸哭聲不絕。玄德於船上望見,大慟曰:“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難,吾何生哉!”欲投江而死,左右急救止。聞者莫不痛哭。船到南岸,回顧百姓,有未渡者,望南而哭。玄德急令雲長催船渡之,方才上馬……
張飛便躍馬欲入,玄德急止之曰:“休驚百姓!”……玄德曰:“本欲保民,反害民也!吾不願入襄陽!”孔明曰:“江陵乃荊州要地,不如先取江陵為家。”玄德曰:“正合吾心。”於是引著百姓,盡離襄陽大路,望江陵而走。襄陽城中百姓,多有乘亂逃出城來,跟玄德而去。魏延與文聘交戰,從已至未,手下兵卒皆已折盡。延乃撥馬而逃,卻尋不見玄德,自投長沙太守韓玄去了。……
卻說玄德同行軍民十餘萬,大小車數千輛,挑擔背包者不計其數。路過劉表之墓,玄德率眾將拜於墓前,哭告曰:“辱弟備無德無才,負兄寄托之重,罪在備一身,與百姓無幹。望兄英靈,垂救荊襄之民!”言甚悲切,軍民無不下淚。……
玄德大哭曰:“十數萬生靈,皆因戀我,遭此大難;諸將及老小,皆不知存亡:雖土木之人,寧不悲乎!”(第四十一回)
就是在後有曹操大兵追趕的情況下,劉備寧願日行十數裏,也不願拋下百姓不管。他那顆愛民之心,不言而喻。
在三國那樣的亂世混戰中,劉備對百姓和下屬的關愛與體恤,無疑讓長年飽受戰亂之苦的黎民百姓和有識之士感到了溫暖。這無疑是非常可貴的。
其次,是諸葛亮的“智”。
智慧對於諸葛亮來說,是重要的標誌之一。從現代角度來看,其實在小說中,諸葛亮所體現出的智慧主要是軍事指揮和政治智慧。而這其中他的政治智慧是優於軍事指揮的。陳壽先生所著的《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中對諸葛亮有過客觀的評價,在他的觀點裏,諸葛亮善於管理軍隊,治軍的能力非常強,但是對於軍事計謀來說則略顯不足,但是他非常善於治理一方,是統帥之才。當然,就現在看來,很多人認為陳壽是在刻意的貶低諸葛亮。然而,我們從實際的曆史角度來看,相比於諸葛亮治理一方的能力來說,他的軍事謀略確實略顯不足。在三國演義當中,羅貫中先生在推崇諸葛亮政治智慧的同時,更是大膽加入了很多虛構的情節,將神機妙算賦予了諸葛亮。因此,在三國演義當中,諸葛亮不僅僅是政治大師,更是用兵如神的軍事大師。我們可以這麼理解,諸葛亮實際上就是中華民族智慧的化身和代言人。
三國演義中應用了大量對比和襯托的手法來具體突出諸葛亮的智慧和謀略。舉個例子來說吧,像是三氣周瑜的橋段,如此心高氣傲的周瑜不止一次的有過不如孔明的言語,甚至到了臨終的時候還有過“既生瑜,何生亮”這樣的千古歎息。另外,事實上,曹操是非常善於傭兵的,但是在三國演義當中,在麵對諸葛亮的時候曹操總是疑神疑鬼,這也導致了曹操總是失利。就算是,後來統一天下的司馬懿也有過不如孔明的論調,甚至在蜀軍撤退時唄諸葛亮的遺像嚇退,還有了“死諸葛能走生仲達”這樣的千古笑柄。事實上,這些羅貫中先生所撰寫的橋段都是為了突出諸葛亮的無與倫比的謀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