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的德育元素
文學評論
作者:劉永生
摘 要:《三國演義》作為一部曆史題材的小說,提供給我們很多可以學習的經驗,當然,我們也可以從中找到很多德育素材,比如,愛國主義、人生準則、理想信念等。
關鍵詞:三國演義;德育;愛國信念
作者簡介:劉永生(1970.7-),男, 四川樂山人,樂山職業技術職業學院副教授、碩士,從事漢語言文學等問題研究。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2-0-02
法國作家雨果說:“書籍是造就靈魂的工具。”英國作家莎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前蘇聯作家高爾基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狄金森寫過一首意蘊深廣的詩:
沒有一艘船能像一本書,/也沒有一匹駿馬能像跳躍著的詩行那樣——把人帶往遠方。/這條路最窮的人也能走,/不必為通行稅傷神,/這是何等節儉的車——/承載著人的靈魂。
所有這些名人名詩告訴我們:讀書是多麼重要。筆者在擔任輔導員期間,一直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引導學生多讀書並通過班會交流讀書心得,藉此讓學生在德育上有所提高。下麵,筆者以《三國演義》為例,說明其德育元素。
1.愛國主義的具體體現:對國家統一的向往。
聚合力對中華民族來說一直都是非常強大的。對於我們中華民族來說最為重要的莫過於是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國泰民安。縱觀我國幾千年來的曆史,中華民族曾多次陷入戰亂當中,民族也被迫分割過好幾次。但是,每一次的分裂,都是新的統一的開始,我們靠著人民不斷團結和進取,一步一步地消除了戰亂和困苦,最終形成了我們現在的民族大團結的局麵。還記得在漢末的時候,大動亂爆發,戰火紛飛,民不聊生。羅貫中先生生活在元末時期,對於民族統一和安定生活的向往更是刻骨銘心。所以說,在羅貫中先生所著的《三國演義》中,對漢末哪段曆史的描寫可謂是入木三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強烈表達了羅貫中先生對於自由和統一的向往。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小說中,羅貫中先生用他獨特的筆法,再現了當時漢末三國時期的曆史,小說的重點也放在了對天下歸一的曆史大趨勢的描寫。這部我國不朽的名著,散發著當年各路英豪的奮鬥曆程,到今仍是璀璨耀天。
2.人生的基本準則:仁、義、禮、智、信。
其實,很多人對於三國演義都有著偏見的看法,那就是認為它的思想傾向有問題,在書中劉、曹二人鮮明的個性使得人們有著不少的看法,更有甚者,將這些都打上了封建思想的烙印,這顯然是不科學的。事實上,羅貫中先生的三國演義,說到底是演義而已,在借用了當年的曆史背景的情況下,更多的是以順應廣大人民群眾的美好願望為寫作根本。而且羅貫中先生對於劉備非常推崇,並不簡簡單單是因為劉備是皇室宗親,事實上,劉璋、劉表都是漢室家族中人,相比劉備來說,家室地位都遠勝於劉備。我們可以這麼理解,羅貫中先生批判的是劉璋、劉表這樣不作為的皇室宗親,而推崇的劉備這樣愛人愛民,一心為天下的精神。從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劉備集團在成立之初,及以上報國家,下安黎民的口號作為最為基本的抱負。而且從古人推崇的精神來看,仁義禮智信是必不可少的。在小說中,劉備集團就是“仁”的代表;諸葛亮是“智”的嗲表;關羽則代表了“義”和“信”等等,這些都是符合當時人們最基本的思想道德觀的集中體現。
首先,是劉備的“仁”。
在當陽長阪坡,趙雲幾經衝殺,終於救出劉備之子劉禪。看到人困馬乏、血滿征袍的趙雲,劉備又痛又愛,不知該如何表達對趙雲的愛惜,如何撫慰趙雲,遂有拋子之舉。
雲喜曰:“幸得公子無恙!”雙手遞與玄德。玄德接過,擲之於地曰:“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第四十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