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是關羽的“義”。
關羽被曆代視為“重言諾、講信義”的典範,是“一言九鼎”的化身。主要在於他對劉備的忠貞不二,處世行事知恩圖報,可說是義薄雲天。這點在“下邳被圍”、“千裏尋兄”和“華容道釋曹操”這些情節中得到了極大的渲染和深刻的表現。
關羽雖然是武將,但是在最困難的條件下,在極其危險的處境中,他仍然表現出大義凜然的精神狀態。關羽在下邳城外被曹軍所圍困,曹操派張遼前來勸降,關羽慨然表示:“吾今雖處絕境,視死如歸!”最後,張遼以“兄今即死,其罪有三”來說服關羽,關羽則以三事為約:
一者,吾與皇叔設誓,共扶漢室,吾今隻降漢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處請給皇叔俸祿養贍,一應上下人等,皆不許到門;三者,但知劉皇叔去向,不管千裏萬裏,便當辭去:三者缺一,斷不肯降。(第二十五回)
這三事,先言歸降於漢,次言保護兄嫂,末言他日尋兄,既有自己的原則,又很有策略;把降漢室不降曹操列為第一事,正好表明關羽即使在如此危急的時刻,依然堅持正義,毫無妥協。而當時,為了保護二位嫂夫人,為了等待劉備的消息,他必須活下來,因此降漢不降曹可說是當時唯一能夠采取的立場。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暫歸曹操之後,關羽無日無時不思量尋找兄長,確實是“身在曹營心在漢”。
盡管曹操愛惜他的英勇,百般殷勤款待,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贈錦帛賜良馬,並麵帝封其壽亭侯。但這一切都沒有動搖關羽的意誌。雖然關羽也感謝曹操給予的偌大恩德,但他不會背棄劉備這位桃園結義的兄長。他說:“新恩(指曹操對他的禮遇 )雖厚;舊義(與劉備的恩義)難忘。”(第二十六回)而且關羽恩怨分明、知恩圖報,表示要“立功以報曹公,然後去耳。”(第二十五回)於是發生了斬顏良、誅文醜的情節,而後華容道一節也可說是關羽“義”的延續。
在華容道放走曹操,是關羽信義的進一步延續:有恩必報,報之必重。麵對狼狽不堪的曹操及其下屬,在理智與情感的巨大衝突下,他“長歎一聲,並皆放去。”真正是“拚將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義名。”
麥城兵敗被擒後,關羽的英雄氣概並未消減半分。他大義凜然,視死如歸,也充分體現了其忠貞如一的品格。
3.理想道德的最高境界:忠。
在藝術地再現漢末三國的曆史事件,描繪出形形色色的曆史人物的時候,羅貫中不僅表現了對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的強烈向往,而且表現出對理想道德的不懈追求。在作品中,他打起“忠義”的旗號,以此作為臧否人物、評判是非的主要道德標準。通觀全書情節,有許許多多謳歌理想道德的動人故事:為了忠於“桃園之義”,關羽不為曹操的優厚待遇所動,毅然掛印封金,千裏尋兄;為了踐行“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隻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劉備不顧一切地要去為關羽報仇,甚至拋棄萬裏江山也在所不惜;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托孤之重,諸葛亮殫精竭慮,南征北伐,不屈不撓,死而後已……
以上隻是《三國演義》裏的一部分精華內涵,其德育元素遠遠不止這些,隻要我們善加發掘,那些閃光點會引領我們走向人格的完美。
參考文獻:
[1]《向往國家統一,歌頌“忠義”英雄”——論〈三國演義〉的主題》,沈伯俊,《寧夏社會科學》1986年第1期。
[2]《三國演義》,羅貫中,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7月。
[3]《三國演義新探》,沈伯俊,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4]《小說〈三國誌〉之精髓與主題——2006年7月在日本〈三國誌〉研討會上的報告》,沈伯俊,《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2-30。
[5]《從關公崇拜看關羽的道德精神》,劉永生,《文教資料》, 2007年0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