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民族文化融合中的遼金詩歌(1 / 3)

民族文化融合中的遼金詩歌

文學評論

作者:黃誌程

摘 要:遼金政權和中原王朝的密切交往,加快了南北文化的融合步伐,也促進了遼金文化的漢化曆程,遼金詩歌作為南北文化融合的產物,與宋詩的關係也日益密切。因此,若要深入探究遼金詩歌的流變和風格特點,就離不開民族文化融合的探究。本文從金朝初期——以宋詩為根基、金朝中期——初具自身麵目、金朝後期——宗唐以變宋、頂峰時期——融百家為一體等方麵,全麵探究了民族文化融合中的遼金詩歌。希望以此為基礎,進一步研究遼金詩歌的發展特點,進而探究我國詩歌文學的演變曆程。

關鍵詞:民族文化;融合;遼金詩歌

作者簡介:黃誌程(1977-),男,內蒙古赤峰市人,漢族,文學碩士,赤峰學院文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學和古代小說、戲曲。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2-0-02

相比較而言,遼金詩歌文學曆來被視為我國詩歌文學研究的薄弱環節,究其根本原因,在於遼金詩歌文學的數量和質量較之宋代詩歌文學,都略顯遜色。大部分遼金詩歌作品都在曆史發展過程中逐漸遺失,這也為遼金詩歌文學研究造成了一定的困擾。同時,由於部分研究者仍存有“華夷之辨”的思想,因此,對遼金文學抱有偏見,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遼金詩歌文學的研究。其實,遼金詩歌文學以其清新樸野、質樸剛烈的獨特風格,為我國傳統詩歌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民族文化的優勢互補。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我國各族文化進行全方位、多層次融合,因此,全麵研究遼金詩歌文學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金朝初期——以宋詩為根基

金朝初期,進行詩歌創作的多為吳激、蔡鬆年、宇文虛中等由宋入金的文人。由於他們長期生活在宋朝時期,受宋朝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對宋詩的了解和研究較為精深。因此,即便是入仕金朝之後,其詩歌創作的技巧、構思、形式和境界也仍舊以宋詩為根基。這種創作傾向在他們的詩歌作品中就有明顯體現。宇文虛中曾因出使金國而被扣留,因此,他的詩歌多表達去國懷鄉的漂泊孤寂之感,以及對故鄉、親人的思念之情。他在創作詩歌時喜歡引用典故,並加入大量議論,保留了濃厚的宋詩風味。例如,他在《古劍行》中就借助對泉古劍的吟詠,來抒發自己內心的不平之氣,語言瘦硬,帶有鮮明的宋詩特點。這一時期,同樣以詩歌表達故國之思的還有吳激,他的詩歌作品情味悠長,帶有典型的“南國”詩韻。蔡鬆年作為同時期保留作品較多的詩人,其詩歌多抒發回歸田園的人生理想。例如,他在五言排律《漫成》中就直接寫道:“誓收此身去,田園事春耕。”在另外一首《夜坐》中也表達了同樣的歸隱之思。且詩歌語言生新,意境奇詭,帶有明顯的“西江味”。可見,在金朝初期,詩歌創作仍處於移植宋文化的階段,還未能形成獨特的創作體係和特點。但與此同時,受文化環境、社會環境、文學氛圍的影響,詩人群體的心態也發生了相應的改變,這使得這一時期的詩歌作品也呈現出與宋詩略顯不同的特點。縱觀宋代詩歌的發展曆程可以看出,自詩文革新之後,宋詩就形成了不同於唐詩的新風貌。相較於張揚熱烈的唐詩,宋詩更加內斂、溫和、節製。尤其在北宋後期,受江西詩派的影響,此時的詩歌創作更加關注“詩眼”、“句法”等形式特點,對作品中的感情內涵則相對忽視。但金朝初期的詩人,大多曾到過寒冷荒涼的漠北,人文環境和地理環境都和南國有較大差異。在這種情形下,難免會生出許多故鄉情和故國情,發之於筆端就形成了一首首表達故園之戀、故國之思的詩歌作品。這些詩歌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展現出與宋詩不同的風格特點。此外,這些由宋入金的詩人,經受了北國大漠風霜的浸染,其詩歌創作中難免會融入北國的剛勁、清寒之氣,這與南國詩文的纖柔之氣又顯不同。例如,宇文虛中在《安定道中》中寫道:“山與煙雲螟,溪兼冰雪流。”《過居庸關》中也寫道:“奔峭從天訴,懸流赴壑清。”都呈現出清剛寒勁的風格特點。由此可見,金朝初期的詩歌創作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有宋詩的特點,但已經出現了新變,這也反映出南北文化的融合特點。在金朝初期的詩歌創作中,完顏亮的詩文別具一格。雖然他的詩歌在藝術上略顯粗糙,數量也不是很多,但卻呈現出女真民族特有的強悍之氣。例如,《書扇》中的“柄若在手,清風滿天下。”以及《書壁述懷》中的“等待一朝頭角就,搖撼霹靂震山河。”都呈現出鮮明的雄豪之氣,彰顯了女真民族雄強勁慶的特點,呈現出與宋儒詩不同的精神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