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曹操人物形象的複雜性(1 / 2)

淺析曹操人物形象的複雜性

文學評論

作者:常曉博

摘 要:曹操其人是非常複雜的,如果讓一千人來評價,就有一千個不同的曹操。既有“奸”的一麵,又有“雄”的一麵,兩者水乳交融凝聚在他身上,具有了極其鮮明的,不可替代的藝術獨立性。本文運用歸納、演繹等方法,通過對曹操在正史《三國誌》和小說《三國演義》中兩個形象的分析,揭示了兩個形象形成的原因,說明了兩個形象的區別。進而希望可以盡量全麵的展現出曹操形象的複雜性,讓當代人從曹操這個形象中汲取營養,啟迪智慧。

關鍵詞:曹操;奸雄;曆史真相;翻案;性格

作者簡介:常曉博(1990.9-),男,河北張家口人,河北大學國際交流與教育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2-0-02

緒論:

曹操是《三國演義》中描寫得最成功的一個人物形象,他的性格具有多樣性和複雜性。曹操的陰謀詭計常常使對手心驚膽戰、痛恨至極,他的卑鄙程度也不受道德約束,但同時他又是一個體恤眾生、豪情萬丈的英雄,也是一個文采四射、有情有義的大詩人,也有時候他又顯得敏感、多疑、殘暴。後世對三國人物更是有“三絕”之稱:曹操“奸絕”、諸葛亮“智絕”、關羽“義絕”。受正統觀念影響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裏將曹操 作為“奸絕”的代表來描寫,他曾做在衣帶詔事發大行殺戮、殺害呂伯奢全家、拷害吉平、殺糧官、殺國舅……一句“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徹底將奸賊這個標簽貼到了曹操身上,毛宗崗斥其為“一生奸偽,如鬼如蜮”,中國社科院《中國文學史》也認為 “曹操一舉一動都露出一副奸詐相。”然而對曹操的褒獎也有很多。白壽彝在《中國通史》中稱其為“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傑出的文學家。”曹操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一、曆史的曹操——追求曆史真相

1.不可回避的“奸”

(1)“挾天子以令諸侯”

說曹操是奸臣是沒有什麼大問題的。集中表現在他迎奉天子這件事上。石勒評也認為曹操是“欺他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許多人說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這話是袁紹的謀士沮授、田豐說的。沮授說:“挾天子而令諸侯,蓄士馬以討不庭。”田豐說:“挾天子以令諸侯,四海可指麾而定。”但袁紹自己沒有遠見,還覺得弄來一個皇帝反而多事,就放棄了。於是獻帝被曹操搶到了手,從此曹操擴充地盤,討伐異己,都用皇帝的名義,對手們則很被動的硬著頭皮擔負著造反的罪名。

(2)嫉賢妒能

曹操推行“唯才是舉”的政策,的確選拔了很多人才,在他起兵以後,各地能人異士爭相歸附。但當曹操確立統治地位以後,他便嫉才害賢,有時甚至采用屠殺手段,在他的主導下,許多士人慘遭殺戮。被曹操殺戮的“人才”有、華佗、孔融、荀彧、崔琰、楊修等。

孔融遇害並不隻是因為他的名氣高,還因為他對曹操有了一定的威脅;《後漢書·孔融傳》記載:“時年饑兵興,操表製酒禁,融頻書爭之,多侮慢之辭。既見操雄詐漸著,數不能堪,故發辭偏宕,多致乖忤。又嚐奏準古王畿之製,千裏寰內,不以封建諸侯。操疑其所論見漸廣,益憚之。然以融名重天下,外相容忍,而潛忌正議,慮鯁大業。”[1]

2.無可厚非的“雄”

(1)任人唯賢

曹操大膽地衝破了曆代用人標準,他“拔於禁、樂進於行陣之間,取張遼、徐晃於亡虜之內,皆佐命立功,列為名將。其餘拔出細微,登為牧守者,不可勝數”。 張遼、樂進、徐晃等,他們有的有的是俘虜,有的是普通士兵,可曹操就能敢於大膽使用,這些人後來都是三國名將。曹操在《求賢令》中說:“及其得賢者也,曾不出聞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渭濱者乎?又得無有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2]正是曹操能夠明確地提出不講門第出、不問出處,隻要是人才,就大膽地提拔使用,所以在他的周圍才陸續聚集了一大批的能人誌士。

(2)獎罰分明

建安十二年《請增封荀彧表》中,曹操向漢獻帝列舉了荀彧的功勞,還反省了自己的失誤,曹操認為荀彧雖沒有衝鋒陷,但能提出積極的建議,有轉危為安的效果。 曹操對自己也嚴格執法。割發代首就是個很典型的例子。《三國誌·魏書·武帝紀》注引《曹瞞傳》:“常出軍,行經麥中,令‘士卒無敗麥,犯者死’。騎士皆下馬,付麥以相持。於是太祖馬騰入麥中,敕主簿議罪;主簿對以《春秋》之義,罰不加於尊。太祖曰:‘製法而自犯之,何以帥下?然孤為軍帥,不可自殺,請自刑。’因援劍割發以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