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曹操人物形象的複雜性(2 / 2)

二、文藝的曹操——追求道德批判

小說《三國演義》中曹操塑造成了殘暴殺戮、奸詐無信、自私殘酷的反麵人物,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長達千餘年),除了極少數曆史專家外,人們都認為曹操是個奸賊, “衣帶詔事件”、“夢中殺人”、“殺頭借糧”、“徐州屠城”這些故事充分表現出曹操的窮凶極惡,同樣的一個呂伯奢事件在《三國誌》中與《三國演義》卻有很大區別,其中《三國演義》中寫到這一段時認為曹操是沒有同情之心的說了句:“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三國誌卻描寫曹操悲愴淚還說到“寧可我負人,不可人負我”。這句話按正常的理解應該是曹操雖然殺人,但自身也倍感痛苦,隻是形式所迫無可挽回,這樣安慰自己說明還有一些人情味。但是羅貫中為了表述自己為曹操設定的自私人格則將“天下人”拉了進來,本來曹操為了自保還有情可原,可羅貫中這麼一改,就激起群憤,曹操本是有悔過之心,但是三國演義卻將這一句話加了個“天下人”,真是殺人不見血。

三、我眼中的曹操

(一)“奸”與“雄”辯證統一

曹操身上體現的性格是多元的,而非單一刻板的,他有“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有幾人稱帝,幾人稱王?”的坦率,又有“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奸邪;他有時求賢若渴,對許攸“不及穿履,跣足相迎”,“先拜於地”, 對關羽“叱退蔡陽,不令追趕”,有時忌才妒能,逼死荀彧、殺孔融、殺楊修;他有時心胸豁達,對張遼“親釋其縛,解衣衣之,延之上坐”,,官渡之戰後,發現了大量“許都及軍中諸人與紹暗通之書”,曹操“命盡焚之,更不再問”,有時又剛愎自用,導致赤壁大敗。曹操的性格的多元性並不顯得矛盾,他的形象具有非常鮮明且不能替代的藝術魅力,他的性格是非常多樣立體的:奸而真、真而偽!

(二)關於曹操形象的審美價值

曹操這個幾千年前的人物的審美價值在哪裏?筆者認為自古以來人們對曹操這一形象傳統的看法分歧較大,對於曹操的藝術形象和曆史真實形象,我們都不必做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三國演義》固然是尊劉抑曹,但羅貫中也刻畫出了一個情感豐富、性格複雜的曹操,曆史上的曹操固然統一北方、興修水利、屯田、恢複生產具有不可磨滅的功勞。其實執著於對所謂曆史“真相”是不合適的也是不可能的,“真相”就像是倒影在水中的月亮,看著很近,但我們永遠也不可能得到,不光《三國演義》所敘述的謬誤甚多,就是《三國誌》之類的史書記載的難道就是真相嗎?每個時代的曹操都附有每個時代的烙印。各種史書最好隻當做一種了解曹操的一種參考,而不必去膜拜史書,然後得出什麼定論。我們要做的是從不同時代對曹操的記載和評價當中,從曆史形象和文藝形象中,了解一個更豐富的曹操,或許現代人了解的和真實的曹操早已大相徑庭,但這並不重要,甚至這個可能和真實曹操完全不一樣的“假曹操”反而更有意義。價值就在於要讓曹操這個曆史形象給予我們源源不斷的啟示,能通過這個形象能更深的探求人性的內心世界、給後世更多生活的智慧,讓曹操這個複雜的形象永恒持久的發揮他的審美價值。

注釋:

[1]範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8第45頁.

[2]陳壽:《三國誌·魏書·武帝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第134頁.

參考文獻:

[1]馮立鼇:《三國風雲—人物正解》,陝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呂思勉:《三國史話》,中華書局,2010年版.

[3]易中天:《品三國》(上),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年版.

[4]天行健:《正品三國》,花山文藝出版社,2006年版.

[5]劉豔:《三國是個什麼玩意兒》,中國商業出版社,2010年版.

[6]陳雪良:《三國演義-作者對我說》,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王曉磊:《卑鄙的聖人曹操》(第三部),江蘇文藝出版社,2011年版.

[8]盛巽昌:《說三國》,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版.

[9]鄭中:《三國那些事》,中國三峽出版社,2007年版.

[10]曲徑、王偉:《三國人物古今談》,遼海出版社,2011年版.

[11]羅貫中:《三國演義》,人民文學出版, 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