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世紀40年代家族小說中的悲劇女性形象分析(1 / 2)

20世紀40年代家族小說中的悲劇女性形象分析

文學評論

作者:葉美豔

摘 要:20世紀40年代正處於戰亂頻繁,社會動蕩的時期,亦是女性獨立自主開始漸漸萌芽的時間段。一批描寫家族走向窮途末路的經典家族小說如老舍的《四世同堂》、路翎的《財主底兒女們》、錢鍾書的《圍城》、張愛玲的《金鎖記》產生了,在這四部家族小說中的人物形象中,悲劇女性形象仿佛更具有獨特意義。文章通過分析這些家族小說,總結出了四類悲劇女性形象。

關鍵詞:抗戰背景;家族小說;悲劇女性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2-0-01

在漫長的封建曆史中,我國家族製度是最基本的社會製度,也是維係整個封建體製的基礎。中國幾千年來沿襲的文化是以重視家庭忽視個體為基本特征的。然而,20 世紀40年代的中國,在抗日戰爭的背景下,傳統文化逐步衰落而現代文化卻漸漸興起,一批描寫家族走向窮途末路的經典家族小說產生了,在這些家族小說中的人物形象中,悲劇女性形象仿佛更令人側目。本文將以老舍的《四世同堂》、路翎的《財主底兒女們》、錢鍾書的《圍城》、張愛玲的《金鎖記》為例,分析40年代家族小說中的悲劇女性形象。

一、閃耀傳統道德光輝的女性

在《四世同堂》中,一提到韻梅,首先讓人想到她是瑞宣的妻子,再則是祁老人的長孫媳婦。她純樸賢惠,溫柔善良;她懂規矩,守禮節;她反對自由,厭惡輕薄,是一個傳統道德倫理下的一個女性範本。韻梅沒有受過現代新文化的熏陶,她隻是個傳統的舊式女人,她有著傳統美德中作為兒媳的孝道、作為大嫂的忍讓、作為妻子的賢惠、作為母親的慈愛。她愛自己的丈夫,關心瑞宣,替瑞宣分擔憂愁和煩惱,忠實謹慎但在關鍵時刻又表現出堅強冷靜和沉著。作為“新時代的舊派女人”,韻梅沒有享受到戀愛的自由,沒有獲得心心相印的愛情。她從瑞宣那裏得到的不是愛情的偎依而是丈夫對妻子所盡的責任,但這些並不能阻礙韻梅對整個家庭的愛、奉獻和寬容。對韻梅來講,她委屈或者說犧牲了自己,成全了家人和家庭。她幾乎失去了主體性,隻是按男權社會的要求去行動,去迎合男性。她全身透露著妻性母性,沒有解放自己的人性。她是傳統女性的典型代表。

二、甘願淪為金錢和情欲的奴仆

《金鎖記》以淪陷時期的上海為背景,描寫了出身小市民階層的女子曹七巧可悲可怖的人生命運。小說成功塑造了曹七巧這一典型人物。

曹七巧出身卑微,原是開麻油店的小老板的女兒,粗樸尋常但也活潑年輕。不幸的是,父母早亡,哥嫂貪財把她嫁給了薑家作了薑家二少爺的姨奶奶。雖然後來成了正室,但丈夫卻是個骨癆殘廢,七巧過著“活寡婦”的日子。出身不好、生性粗拙,這使得她在薑家備受冷眼,連丫環們都背地裏嘲笑她。在不可遏抑的金錢欲和無法滿足的情欲的操控下,七巧從純樸健康的女孩子一步一步淪為心理畸形的惡毒婦人。七巧自己戴上了黃金的枷鎖,喪失了愛的能力,失去了對愛所有的期盼,又用黃金枷角劈殺了她周圍的親人。七巧的一切遭遇看來似乎是必然的,甚至也是值得同情的,然而她卻是十足畸形而變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