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方方、池莉作品中的武漢形象(1 / 2)

方方、池莉作品中的武漢形象

文學評論

作者:薛梅

項目基金:華中師範大學武漢傳媒學院校內科研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13XZD04。

摘 要:方方、池莉的武漢城市文學,對於市民社會、城市景觀、武漢精神等有著獨特的理解與建構,並由此形成了武漢的文化標簽。但相比於其它城市的文學,還較為單一單薄,表現對象、審美維度也還缺乏豐富性,對消費主義、新的城市地標、新的人物群體等物理空間和社會層麵多有回避與忽略,缺乏新媒體主義與都市時代的時間表現,曆史縱深也頗為不足。武漢城市文學的創作還大有可為。

關鍵詞:方方;池莉;城市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2-0-01

文學作品是記錄和強化城市特征的重要載體。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三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尤其是城市文化書寫的兩個高峰時期,產生了不少城市文學的作品。武漢城市文學在20世紀30年代不顯,90年代卻以方方、池莉的“漢味小說”著名,從整體觀察方方、池莉的武漢城市書寫,探討其如何想象與重構武漢形象,對於武漢城市文學創作的進一步發展有著借鑒意義。

最早期的創作中,方方、池莉都並沒有有意識的展現武漢這座城市,但作為生活在這個城市的作家,她們又都不自覺地將這個城市的形象逐步在讀者眼前鋪展開來。自八九十年代之交,以“漢味小說”聞名之後,二人都對武漢這一書寫對象進行了有意識地確認和表征。

這種確認和表征主要是從三個方麵建立的。

一、武漢的空間形象

這裏所說的空間包含了兩個部分。從大的部分來說,武漢這座城市,因為曆史原因,由漢口、武昌、漢陽三鎮組成,麵積遼闊,兩位作家筆下的許多人物都是在這三鎮之中,完成其日常生活,又或是其生命中的重要曆程。如《煩惱人生》中的主人公印家厚住在漢口,上班的地方卻在武昌,每日往返其間,正是典型的武漢人生活日程。從小的方麵來說,在方方和池莉的作品中,都不缺乏對武漢標誌性景物的書寫,這些景物中,有山水,如磨山、龜山、蛇山,長江、東湖、漢江等,也有標誌性的景觀,如黃鶴樓,古琴台,武漢長江大橋等,此外,還包括了漢正街、精武路、曇華林這一類公共街道。方方《萬箭穿心》中,主人公李寶莉新房子在長江邊,拋灑汗水的地方正是漢正街。池莉的《生活秀》裏,精武路成為故事的主要場景,方方《春天來到曇華林》直接以地點命名。武漢是一座高校林立的城市,武漢大學等高校也是出現在作品中頻率較高的場景。小說中,還會出現一些已經消逝的地點,如方方《武昌城》描述了發生在1926年武昌城牆下的慘烈戰事,“武昌從此無城。”

通過這些,作家將城市的空間形象和初步視覺形象呈現在了讀者麵前。不過,有意思的是,即使作家們書寫的是一座現代城市,但很少出現現代性的景觀,即使出現,也往往帶著與人物的不協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