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武漢的時間形象
因為主要著眼於當下生活,方方、池莉筆下的時間跨度並不明顯,進入新世紀後,方方《武昌城》《水在時間之下》才有了比較明顯了時間長度。這也是武漢文學形象的一個典型特點。事實上,武漢並不是一座沒有曆史的城市,相反,它曆史悠久,據考古發掘和古籍記載,遠在5000年前,已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市郊黃陂區的盤龍城遺址,是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方國都邑,從周代開始就有行政設置。但是,武漢的作家們很少將筆觸放到久遠的曆史長河中,而多關注五十年代以來,尤其是七八十年代以來的城市生活。即使略有延展,如上述提到的方方兩部小說,也不過是上溯百年而已,這使得武漢的城市書寫往往缺乏縱深和文化厚度。
與此同時,關於城市中真正當下的一麵,具有“都市性”、“新媒體性”的一麵,小說也同樣很少聚焦。在他們的筆下,人物好像永久在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徘徊。這就又使得這些作品缺乏了對武漢現代性一麵的營造與探討。
三、武漢的人物形象
人物是小說的核心,方方和池莉的作品,都熱衷於寫武漢人,寫他們的衣食住行,寫他們的方言俚語,和他們的性情脾氣。具體來說,大概可以分作兩類人物形象,一種是知識分子,另一種市民。這也是武漢城市的一個特點,武漢高校和科研機構都非常多,知識分子數量也相應較大,這使得在日常城市生活中,知識分子的出現頻率極高,也極大地降低了一般作品中可能對知識分子所擁有的疏離或敬意。同時,武漢是一座頗有曆史的碼頭城市,市民文化非常活躍。因此,在二者的作品中,常常會出現知識分子與市民二元對立的場景,並且,常常會表現出某種矮化知識分子的傾向,以及對市民生活的肯定和熱愛。這一點在許多相關研究中都有指明,此處就不再具體展開了。這無疑暴露出了一些問題。當然,作家自身也在進行有意識的調整,比如方方的小說,就經曆了一個從精英化立場到矮化知識分子再到試圖將二者平視的過程,這也是值得關注的。
四、武漢城市形象反思
雖然都是以書寫武漢著稱的作家,嚴格來說,方方和池莉都不算是土生土長的武漢人。方方祖籍江西,兩歲隨父來漢。池莉出生湖北沔陽,大學之後才在武漢生活。武漢的人口構成中,外地人比例相當高,同時,像所有城市一樣,存在一個外來者與本地人的文化衝突,以及外來者的城市文化認同問題。鑒於這兩位作家的個人經曆,觀察這兩個作家對武漢形象的塑造,也是觀察他們如何完成城市身份認同的一個鮮活對象。
總體來說,方方、池莉的武漢城市文學,對於市民社會、城市景觀、武漢精神等有著獨特的理解與建構,並由此形成了武漢的文化標簽。但相比於其它城市的文學,還較為單一單薄,表現對象、審美維度也還缺乏豐富性,對消費主義、新的城市地標、新的人物群體等物理空間和社會層麵多有回避與忽略,缺乏新媒體主義與都市時代的時間表現,曆史縱深也頗為不足,這就為武漢城市文學的發展提供了相當大的發展空間,在研究者看來,武漢城市文學的創作還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