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恨交加的感性矛盾及“長宜子孫”的理性思考
文學評論
作者:王豔紅
摘 要:《愛爾克的燈光》是巴金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愛恨交加的複雜情感及對“長宜子孫”的理性思考成為文中的兩大支點。本文分析了巴金對舊家的不能忘卻又憎惡的矛盾感情,並結合原文對“長宜子孫”四個字進行了深刻地剖析,進一步批判和揭露了封建主義思想的落後性和腐朽性。
關鍵詞:感性矛盾;“長宜子孫”;反封建
作者簡介:王豔紅,寧夏醫科大學文科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現當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2-0-01
《愛爾克的燈光》是巴金1941年的一篇散文。文中很真切地反映了巴金的思想和創作的傾向。他的散文多是敘事性的作品,文筆細密,感情深沉,語言流暢,生動地寫出一個生活片段或懷念某個親人故友,表明自己的愛和憎的態度。《愛爾克的燈光》為人們正確理解巴金的創作,提供了一把很好的鑰匙。
《愛爾克的燈光》用了很細密的文筆,入情入理地表達了對舊家的又不能忘卻又憎惡的矛盾感情。作品是用今昔對比的方式寫的,開始部分記敘他在離家十八年,重回舊地的矛盾心情,穿插歐洲古代傳說故事,表達了他對不幸的姐姐的懷念,同時也對保留著舊製度的家鄉表示了極大的失望。中間部分采用夾敘夾議的方式,對舊家族製度進行了再批判,表示了完全棄絕的態度。最後,他決無反顧地離開了這個舊家鄉,從“狹小的家”走出來,飛進了“廣大的世界”,他的精神獲得了解放。自五四文化革命以來,反對封建家族製度,就成為反封建的一個中心問題。《愛爾克的燈光》一文,在憎惡舊家族製度的基礎之上,顯然還對於十八年“依然如故”的曆史現狀的強烈憎惡。巴金說,看到了舊的“家”,“十九年,似乎一切全變了,又似乎都沒有改變。”“我痛苦地搓自己的手,不敢給一個回答。”如果說,《激流三部曲》通過對舊家族製度的暴露,表現了作者對舊的封建統治階級的憎惡,那麼,《愛爾克的燈光》是通過對“依然如故”的舊家族製度的暴露,表現了作者對於新的封建軍閥統治的強烈憎恨。同時,《愛爾克的燈光》又很真切地反映了巴金對家鄉有一種不能忘卻的心情。作品采用歐洲古老的傳說來作標題,很形象地反映了他的矛盾複雜的感情。家鄉有骨肉相連的親人,有愛爾克似的姐姐在盼望遠遊的兄弟歸來。這就是家鄉很值得留戀和回憶的原因。十八年後,他“走了很多的路”回來了,姐姐早已“寂寞地死去了”,這是“我們那個地方舊式女子的命運”,這樣的“家”或“家鄉”又怎麼會令人心醉地向往呢?作者厭惡地說,“這不是我應該來的地方。愛爾克的燈光不會把我引到這裏來的。”理智上他憎惡這舊家庭,感情上又把他實實在在地引到了“生我養我而且讓我刻印了無數兒時回憶的地方”。他在這裏“度過了五十個夜晚”,“花費了自己不少的眼淚和歡笑,也消耗了別人不少的眼淚和歡笑。我匆匆地來,也將匆匆地去。用留戀的眼光看我出生的房屋,這究竟是最後的一次了。我的心似乎想在那裏尋覓什麼。但是我所要的東西絕不會在那裏找到。”這些敘述,都很清楚地反映了作者對於舊家的又不能忘卻又憎惡感情。因此,作品所表現的這種複雜的心情,是真切的,是矛盾而不荒謬的,是許多人都能領會到的一種矛盾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