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在批判的同時還隱約透露著些微的人性的溫情。如爺爺丁水陽對全村人患病的愧疚和守護、丁亮和玲玲在生命絕望之際的愛情等等,這些溫暖和美好不同程度淡化了作品本身的憤怒和壓抑感。小說語言也極富詩意,開篇“一天的秋末,黃昏的秋末……莊裏的靜,濃烈的靜……”一唱三歎,這種詩化的抒情語調稀釋了沉重話題的壓抑和嚴肅感,讓人無時不感受到人類在麵臨災難麵臨死亡時的蒼白無力感。
二
在當代文學作家中,閻連科是一位敢於追求文體突破和創新的作家,書寫的是傳統的鄉村中國文學形態,表現出的卻是同類題材中的“另類”。超現實主義的荒誕故事,“狂歡”的敘述話語,誇張的情節和滑稽色彩,這些先鋒因素在他的大部分作品中比比皆是。他曾在《我的現實,我的主義》一書中首次提到“神實主義”這個概念,意欲尋求一種“不存在”的真實,意圖超越現實主義。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這種超現實主義是建立在現實主義這個大基礎之上去創作新的真實。可以看出,閻連科對於現實主義又愛又恨的態度,《丁莊夢》中不乏超現實主義的因素,如小說整體塑造成一個“夢”、作品開篇引用《舊約·創世紀》中三個“夢”的寓言形式、關於“學校”的描寫更像是一個極具烏托邦色彩的城堡等。但是小說中體現更多的是對他以往作品中現實性描寫較少的突破。
《丁莊夢》的主題可以說是閻連科堅持關注社會現實關注底層生活寫作傳統的一貫延續。它的創作不同於他以往作品中對“體製”的另類批判和反思,它的描寫內容和思想一直以來也被認為是一部現實主義的主旋律小說,甚至連閻連科本人也認同這種說法。這部作品背後有著很深的真實社會背景,艾滋病一直以來都是社會話語中的敏感題材,作為一個長期關注中國現實的極具社會使命感的作家,他親自深入這個特殊群體,體驗觀察艾滋病人的生存狀態,這種極具責任感的現實主義寫作立場體現在作品中不僅僅是對苦難的書寫,更讓我們隱隱約約地感受到關於人性的溫暖和對痛苦的理解。家正是想通過這樣一部表達理解和愛的現實主義作品,呼籲社會關注這個特殊群體的命運,關注另類生命體的發展,並以此反思叩問人性,存留人與人之間的溫暖。
參考文獻:
[1]閻連科:《丁莊夢》[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322.
[2]郝原:文學敘事的現代性與傳統性——論《丁莊夢》的敘事風格[J].2007(06):12.
[2]孫鬱:日光下的魔影——《日光流年》、《受活》、《丁莊夢》讀後感[J].2007(0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