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家裏來了許多的親戚,真熱鬧。爸爸媽媽一邊忙著招呼,一邊忙著做菜做飯招待他們。午飯後,親戚們陸陸續續地離開了,爸爸媽媽覺得很累,坐在沙發上休息。
“貝貝,你看爸爸媽媽都累壞了,你能不能幫爸爸媽媽把桌上的碗筷收拾一下,放到廚房裏去呀?”爸爸輕聲地對貝貝說道。“好啊!”
貝貝答應著,並立刻忙活起來。“我們家貝貝長大了,會幫爸爸媽媽做事情了,真能幹!”爸爸表揚了貝貝一番。
貝貝很快就收拾好碗筷,爸爸又繼續鼓勵貝貝說:“你能再幫爸爸媽媽洗碗嗎?”這次還沒等貝貝回答,媽媽就在一旁叫開了:“那怎麼行?孩子這麼小,幫我們把碗筷收拾幹淨己經很不錯了。你還異想天開,還想讓孩子洗碗?還是我來做吧。等孩子長大了,以後有的是機會做家務!”
“洗洗碗,又不是什麼大事情,孩子有這個能力,可以去做了。你忘了?我們像貝貝這麼大的時候,己經可以為家裏做很多事情了!
而且我們的貝貝也樂意試著做一做呀,對不對,貝貝?”爸爸堅持說。
“我要想想,如果你們真想讓我做的話,我可以做呀!”貝貝不肯定地回答道。
“還是我來做吧,貝貝還是個小孩子,你要求他做大人的家務事,
那怎麼行呢!再說了,你看現在哪家的孩子7歲不到就洗碗了啊?”
廚房裏傳來媽媽洗碗的聲音。貝貝見沒什麼事了就自己看起了動畫片。爸爸見狀也就不再說什麼了。
焦點掃描
從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讓現在很多孩子對家庭缺少責任感’他們對父母的愛多半隻停留在口頭上,甚至很大程度上隻是從父母那裏獲取著愛,而不知道應該怎樣關心父母’致使很多父母一想起孩子的自私就隻能苦笑、搖頭’要知道,一個有愛心的孩子應該是愛父母、愛家庭的’而這種愛就可以從鼓勵、支持孩子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培養起。其實,並不都是孩子一開始就不願參加家務勞動,而是很多父母不讓孩子參加’有些父母認為,與其教孩子做家務,跟他們費口舌,他們做不好,要“返工”,還不如自己做’而孩子正是被剝奪了一次次參加家務勞動的權利,讓他們對吃喝玩樂、逃避勞動成為一種習慣。要知道,家務勞動是每個家庭成員都必須對家庭盡的一種義務。讓孩子參加家庭勞動,主要是讓其體驗家庭的義務感和責任感,增進其對父母的關愛之情。
案例中父母對孩子勞動教育的觀念不統一,也造成孩子對家庭勞動不能正確地認識和理解,以後的家庭勞動不知道究竟是該做還是不該做。
教你一招
1.敢於放手讓孩子承擔一些相應的、自身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在初期,父母的信任是讓孩子愛勞動、能吃苦、願意克服困難的關鍵。
2.父母要統一對孩子參加家務勞動的教育思想,不能當著孩子的麵表露出兩種不同的態度’家務勞動可能對孩子有一定的挑戰性,但家長在旁邊指導、協助,可以讓孩子體驗到勞動的樂趣和成功的愉悅。
3.父母要明確孩子參加家務勞動不是可有可無的,它應當成為孩子的一門“必修課”。讓孩子在做家務的過程中去實踐關愛父母、關心家庭的行為。父母的稱讚和感謝將成為孩子愛心萌發和成長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