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首先要分配士兵、軍官等玩具的個數。分到最後,天天忽然想起前幾天有個兵被自己扔到床下了。想到少了一個“兵”,天天不由分說就把多出的一個“兵”搶了過來。
強強見狀有些不樂意地說:“你的兵比我的多,你當然會贏,
不行。”
天天也不甘示弱,說:“玩具是我們家的,我就能拿!哼!”
強強和天天商量著說:“那我們石頭、剪子、布,誰贏了,誰拿這個“丘”
“不行,我拿就是我拿!”天天繼續堅持著……
“那,這次你先拿,下次我再拿。”僵持了一會兒,強強做出了讓步。
“強強真是個大孩子,比天天懂事聽話!”媽媽當著天天的麵兒表揚了強強。天天聽了一臉的不高興。
第一局遊戲強強贏了,天天的媽媽又過來摸了一下強強的臉說:
“強強真聰明,第一次玩就贏了!”強強聽了笑眯眯的。這時候,天天大叫起來:“再來一次,再來一次。”於是兩人又開始了第二局。這次強強遇上了一些困難,天天的媽媽便試著教了他一些方法。天天見狀大叫起來:“不玩了,不玩了,你耍賴!”邊哭邊把玩具灑落了一地。
焦點掃描
兒童心理學的相關研究資料表明,五、六歲的孩子具有了“輸、贏”的概念,競爭意識和能力也有了初步的顯現和發展。同時,這個年齡階段孩子也特別在意父母、老師及同伴對自己的評價,“求強好勝”的心理特征比較明顯。
另一個方麵,由於受到幼兒自身神經係統發育不夠成熟的限製,和自我概念還沒有合理建立的影響,幼兒的自我控製能力還比較弱,大多數孩子還不能很好地控製自己的情緒體驗。因此,孩子們之間因為輸贏而發生不愉快的爭執時有發生。
案例中,媽媽覺得強強要比天天懂事,當著天天的麵誇獎強強,這讓希望獲得遊戲“勝利”的天天受到了打擊。其實,強強也是運用了和同伴交往中應對策略的一種:退讓。如果天天到強強家裏作客,也完全有可能采用這種交往策略。媽媽在後來的遊戲中僅僅給強強出主意,造成了孩子心中的“不公平”,再一次傷害了天天的感情和自尊。如果案例中的媽媽不僅表揚強強,而且顧及了天天的想法與感受,不成為雙方遊戲的不公平因素的話,可能孩子之間的遊戲還會持續下去,也許孩子就會找到新的辦法來分享遊戲的快樂。
教你一招
1.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己有的經驗水平,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競爭態度和方法。比如,媽媽應該告訴天天勝負是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的,在大家平等的前提下取勝才是光彩的。
2.父母應盡量避免把自己的孩子與其他的孩子做比較。比如,“你就是沒有某某孩子強”,“人家某某小朋友這樣多好”等。這樣的評價隻能誘發孩子的自卑情緒,或者萌發孩子對其他孩子產生“敵意”。
3.父母在給孩子講道理時,要能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孩子的行為,並給孩子講清楚和小朋友在一起時什麼樣的態度和行為才是合理的,怎樣才能逐步提高控製能力等等。要知道父母一味的批評和指責並不能讓孩子願意,且學會與小夥伴分享快樂。
情景回放
貝貝快要上小學了,幼兒園的老師說他是個能幹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