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可以利用電影、電視、童話故事等文學作品中有關“關愛動植物”的事例渲染關愛生命、富有同情心的氛圍,熏陶、感染孩子的感情,潛移默化地進行教育。
情景回放
一天媽媽病了’下午爸爸把小麗從幼兒園接回家後,就拿出她最喜歡的布娃娃對她說:“媽媽生病了,吃了藥想睡一會兒,今天不能陪你玩了’小麗最乖,不要打擾媽媽,自己玩一會兒,好嗎?”說完爸爸就去燒飯做菜了。小麗玩了一會兒布娃娃,就翻出一本圖書跑進臥室,推推正在發燒的媽媽,還嚷嚷:“媽媽,你不要睡覺了’我不想一個人玩,你給我講個故事吧!”
聽到小麗的說話聲,爸爸連忙跑過來,輕聲阻止:“小麗,別把媽媽吵醒’你不是說你最愛媽媽的嗎?媽媽現在生病不舒服,就讓媽媽多睡一會兒,好嗎?”
小麗橛起小嘴,眼淚簌簌地直流:“我不想一個人玩布娃娃,我要媽媽陪我嘛。”說著,就用小手搖晃媽媽的身體並大聲叫喚著:“媽媽,
你起來給我講故事,我要你陪我嘛!”這一下爸爸生氣了,拉著小麗就往外走。
媽媽不忍心了,對爸爸說:“算了,你去忙吧。孩子沒人玩也挺可憐的。”然後媽媽就靠在床邊給小麗講故事。小麗這才不哭了。
焦點掃描
孩子不願獨自一人,需要父母陪伴是一種情感的需求,一般也稱為情感依戀。孩子對父母沒有依戀是不利於孩子發展的,但依戀程度過深,同樣也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孩子到了兩三歲,就發展到了“心理獨立”的時期,如果媽媽還像照顧嬰兒一樣隨時陪伴在孩子的身邊,或讓孩子時刻黏著自己,孩子對成人的依戀性就會延續下去。
而長期的依賴會導致孩子的獨立活動能力就得不到鍛煉。
案例中的小麗己經五歲了,仍對自己獨自玩有心理上的不適應,
這就是過度依戀行為和缺乏獨立活動能力的一種表現。孩子開始聽了爸爸的話,知道不去打攪媽媽。但是心理上的不安全感讓小麗不顧一切地需要媽媽的陪伴。父母對孩子的愛要理智、要有利於孩子的成長。要讓孩子知道自己長大了,不能完全依賴媽媽,要學會獨立、關愛和體諒他人。如果像小麗媽媽那樣同情、容忍孩子,會極易膨脹小麗的“自我中心”的思想,使她愛媽媽的情感和行為發展受到阻礙。
教你一招
1.為了減輕孩子對媽媽的依戀程度,爸爸可以增加和孩子的活動時間,增進和孩子的情感,淡化孩子對媽媽的依戀。
2.父母可以先鼓勵孩子自己玩一會,再陪孩子玩一會。逐漸延長孩子獨自玩的時間,減少陪同孩子玩的次數。在這個過程中,對孩子不去打擾父母、自己獨立玩遊戲的行為,要及時表揚和鼓勵。
3.父母可以創造條件讓孩子有機會與小夥伴一起玩耍,必要時可以請鄰居小朋友到家裏和孩子一起玩,孩子有了玩伴,自然就會減少對大人的依戀。
4.可以向孩子滲透對家人工作辛苦的認識,如:爸爸媽媽每天工作很累,回家還要洗衣做飯,不能總陪你玩;爺爺奶奶年紀大了,不能再讓他們為你做事等等。
情景回放
爸爸的朋友要到家裏聚會,五歲的龍龍最高興,因為張叔叔家的芊芊也要來’芊芊和龍龍同歲,大人們聚會的時候,他們倆經常在一起玩。
芊芊來的時候帶了一隻粉紅色的氣球,氣球上還畫了一個漂亮的笑臉娃娃’芊芊拿著氣球走到龍龍身邊,大方地說:“這隻氣球送給你玩吧。”龍龍很高興地接過了氣球,邊撫摩著氣球上的笑臉,邊對芊芊說謝謝。
這時,媽媽打開了電視,給龍龍和芊芊播放動畫片《哪吒鬧海》,兩個小家夥兒立刻被電視吸引住了,氣球也被龍龍丟在了沙發上。
動畫片看完後,芊芊先拿起了氣球,龍龍看到後一把從芊芊手中搶過了氣球,有點不高興地說:“這是我的氣球!”芊芊也生氣了,氣呼呼地說:“胡說,這是我的氣球,是媽媽買給我的!”
龍龍的媽媽看到後對龍龍說:“龍龍,你是男孩子,芊芊是女孩子,你要讓讓她,你們不要吵,一人玩一會兒。”龍龍橛著小嘴,把氣球緊緊地抱在懷裏,就是不讓芊芊碰,還大聲地對媽媽說:“這是她送給我的,就是我的了,不給她玩。”芊芊急得大哭起來:“我不送給你了,我不想送給你了。”邊說邊上前來搶氣球。芊芊的爸爸還沒來得及說話就聽“啪”的一聲,氣球給龍龍擠炸了。龍龍和芊芊都哭了起來。兩個好朋友鬧得很不愉快。
焦點掃描
五歲左右的孩子己逐漸形成了最初的個性特征,對人和事物的認識、情感、態度開始相對穩定。同時,分享意識也在不斷增強,芊芊和龍龍己經開始萌發共同分享的良好情感。在贈送氣球、接受氣球的一瞬間,兩個孩子都體驗到了好朋友之間相互關心的快樂。而家長似乎還沒有意識到這一舉動的可愛和重要,恰恰忽略了這是塑造孩子社會性行為的良好契機,並未及時對孩子可貴的愛心表現進行讚揚和肯定。
正如人們常說的“孩子臉,六月天”,五歲階段孩子的行為具有反複性。看得出來,龍龍很喜歡芊芊送給他的氣球。看完動畫片後,當芊芊先拿到氣球時,龍龍就有了不安全感,想立即拿回氣球。當他們倆為了氣球發生爭執時,兩人心中“占有”的願望壓倒了“友好、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