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妨把案例中的涵涵劃入懂事的行列,他的“懂事”,他會主動關心和幫助他人的想法、情感和行為絕不是一、兩次的教育能形成的,需要父母長期的示範、點撥和支持。
試想一下,如果涵涵在對那對母女表示同情的當時,媽媽不表示支持,而是拖起孩子就走,並說:“看什麼看,髒死了”、“滿世界都是要飯的,你幫助得過來嗎”或者“你存的錢都是媽媽給的,媽媽的錢都是辛苦來的,幹嘛白白給別人”之類的話,涵涵還能有幫助他人的行為嗎?久而久之,年幼而缺乏判斷力的涵涵還會像案例中那樣關心乞兒,對別人表示同情嗎?
教你一招
1.由於現在存在“乞丐富翁”的社會現象,很多父母在猶豫是否支持孩子去給乞丐錢來幫助他們。其實,在孩子稚嫩的心靈中還無法體會和分辨那麼多醜惡的東西。父母應當把它當成是一個教育契機來培養孩子的關愛行為。
2.父母可能會犯難,路邊乞丐那麼多,該如何支持孩子幫助呢?這是一個現實生活中常見的問題。第一,父母可以告訴孩子,那些年輕力強、手腳健全的人應該自己勞動賺錢,當乞丐是懶惰的表現,不值得同情。第二,父母要讓孩子明確,幫助別人要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把錢都給了別人,自己成為乞丐這也不行。第三,父母可以事先換好一些零錢隨身帶著,和孩子一起給乞丐一些錢。如果孩子沒帶錢可以先幫他墊著,回去後一定讓孩子付出自己的零用錢。不要讓孩子養成拿父母的錢關心幫助他人的習慣。
情景回放
星期天,快五歲的珠珠去爺爺奶奶家玩。
爺爺奶奶家的陽台上種了各種各樣的花,就像個小花園。吃過午飯,珠珠來到陽台上,一朵朵紫紅色的蝴蝶蘭開得正歡。珠珠情不自禁地伸出小手摸了摸花瓣,又湊上去聞了聞。呀!有一股淡淡的清香。珠珠忍不住摘了一朵。此時,電視裏放出悅耳的樂曲聲,珠珠高舉著花隨著音樂旋轉著跳進屋裏。
媽媽第一個發現了珠珠手裏的花,驚訝地問:“珠珠,你怎麼把爺爺種的蝴蝶蘭給掐下來了?”爸爸忙走過來,生氣地瞪著眼睛問道:“這麼漂亮的花摘下來就沒用了。”“我,我……”珠珠支支吾吾地回答不出。
爺爺雖有些心疼,但還是笑著揮揮手說:“算了,沒事沒事,我的小乖乖喜歡,摘一朵就摘一朵吧!”聽爺爺這麼一說,本來有些自知理虧的珠珠把腦袋向上一揚,瞥了爸爸媽媽一眼,不服氣地說:“爺爺都說了,摘一朵沒關係。”媽媽說:“小花和你一樣也是有生命的呀!”珠珠哼了一聲,說:“我就摘了一朵玩玩嘛。”這下,爸爸火了,厲聲說:“你做錯了,媽媽給你講道理,你還頂嘴!”這時,站在一邊的奶奶心疼地摸著珠珠的頭說:“好了好了,孩子摘朵花也沒什麼嘛!幹什麼老要說她。”見有奶奶為自己“打抱不平”,珠珠更覺得委屈,“哇”地大哭起來。爺爺奶奶又勸又哄,仍無濟於事。最後,奶奶到陽台上又摘了一朵蝴蝶蘭給珠珠,珠珠才破涕為笑。爸爸小聲地埋怨著:“孩子都給你們慣壞了。”
焦點掃描
一位作家參觀國外的一所小學’正值隆冬,孩子們都穿著棉衣、戴著帽子,就連操場旁邊的一座小孩雕像也戴上了毛線帽,還披著一件棉夾克’作家看著覺得滑稽,就問校長:“你們這兒的雕像也會怕冷嗎?”校長鄭重其事地回答道:“在孩子們的眼裏,雕像也是怕冷的。為了給孩子進行愛的教育,從小培養他們的同情心和愛心,我們給雕像穿上了衣服。”在孩子們的眼中,雕像都是有生命的,都值得去關愛,更何況那些花花草草和可愛的小動物了。
但是五歲的孩子分辨、判斷是非的能力有限,自我控製能力也需要提高。案例中的珠珠看到好看的花時,去摸、去聞是愛花的表現,忍不住掐了一朵其實也是她愛花的表現方式。但她還不能預見到摘下花的後果,所以非常需要父母給予提醒和幫助。
有位教育家說過:“給孩子播下愛的種子,必須越早越好。”在家裏,對孩子情感和行為的培養,依賴於全家人的共同教育。如果家庭成員的教育缺乏一致性,就會讓孩子學會“鑽空子”,也就根本不可能轉變孩子的不良行為。如果奶奶不是為珠珠“打抱不平”,而是說出“你把它從枝上摘下來,這朵小花多疼啊?”這樣的話語,便會讓珠珠反思自己的行為,學著憐愛小花。
教你一招
1. “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是很多父母、長輩經常運用的教育方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唱白臉的一方訓斥完孩子的不正確行為後,唱紅臉的一方千萬不要當麵指責對方,而是心平氣和地再和孩子講講道理,並告訴他“爸爸發火也是為了你好,讓你不犯更大的錯誤”等。這樣一方麵可以撫慰孩子的感情,同時也強化了孩子正確判斷是非的能力。
2.如果家裏的老人過分溺愛孩子,盡量在事情過後與老人交換意見,切忌當著孩子的麵製止老人的做法或指責老人,表示出對老人的不滿。這樣一方麵會使老人感到尷尬,致使兩輩人之間產生不愉快,降低老人(或父母)在孩子眼中的威信,另一方麵也會讓孩子學會鑽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