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芊芊對送氣球表示反悔,龍龍更急切地想擁有氣球。而此時媽媽的指導意見又顯得很蒼白,為什麼男孩子就一定要讓女孩子?
女孩子就該被男孩子讓嗎?
教你一招
1.父母在發現孩子的閃光點時應及時作出積極的反應。可以用誇張的語態和動作來肯定孩子的行為,強化孩子的進步。比如,
“我們家的寶寶今天真大方,願意把氣球送給朋友玩。這樣是能交到很多好朋友的。”
2.父母在發現孩子間發生矛盾時,應及時給予建設性的指導意見,豐富孩子處理問題的經驗和方法。要讓孩子知道,送給別人的東西再要回來是件不光彩的事情,好朋友到家裏來作客要謙讓,要想辦法讓客人感到愉快等’也可以先讓孩子冷靜下來,由他們自己說說怎麼辦,大家都是好朋友,能不能想辦法一起玩。3.在孩子與朋友間產生意見時,父母應對孩子進行積極的疏導’讓孩子先平靜下來,想想朋友的好處,再教育孩子對待朋友應該寬容、大度,並創設機會讓孩子主動聯絡朋友,如打個電話給朋友、邀請別人一同外出、回贈小禮物等。
情景回放
媽媽帶著五歲的麗麗去奶奶家玩。一進門麗麗就看到表妹莎莎蹲在一隻水盆邊津津有味地玩著一套橡皮做的“小鴨”玩具。一群大大小小的“鴨子”在水盆裏劃動著橘黃色的小腿,搖搖擺擺地向前遊著,有趣極了。麗麗和莎莎玩了一下午。在麗麗的央求下,第二天媽媽也給麗麗買了這套“小鴨”玩具。
鄰居家的玲玲和強強來麗麗家玩,麗麗拿出“小鴨”玩具給他們玩。一會兒玲玲的媽媽來了,她見幾個孩子玩得特別開心,就向麗麗媽媽打聽這套玩具是在什麼地方買的。玩得正起勁的麗麗聽到後,“呼”地一下站起來,搖著兩隻小手大聲嚷嚷:“媽媽別說,不要告訴王阿姨!”媽媽笑著說:“為什麼不能說?玲玲喜歡玩,王阿姨也想給她買一套。”說著就轉向王阿姨:“這玩具是在……”話未說完,麗麗將手上的“鴨子”往地上一扔,用手使勁推著媽媽,發起脾氣來:“不許你說,就是不許你說!”媽媽生氣地板起臉:“麗麗,你怎麼這樣沒禮貌?”麗麗“哇”的一聲哭起來,躲進自己的小房間裏不肯出來。
等麗麗平靜後,媽媽又追問麗麗哭鬧的原因。原來麗麗認為玲玲一旦有了“小鴨”玩具,大家就不再羨慕她,其他小朋友就會到玲玲家去玩了。媽媽摸了摸麗麗的頭說:“如果莎莎也不讓她媽媽告訴我小鴨是在哪裏買的,你就沒有這個玩具了。那你心裏會怎麼想呢?”過了一會,麗麗難過地低下頭輕輕地說:“媽媽,我錯了。”
焦點掃描
五歲的孩子己具有了初步的分享意識。案例中的麗麗己經開始萌發了與同伴相互交往、共同分享的良好情感,她不僅能和表妹友好團結、相處融洽,而且當鄰居小夥伴來玩時,她能熱情大方地拿出自己心愛的新玩具和大家一起分享。然而當她得知玲玲的媽媽也要給玲玲買同樣的玩具時,“大家就不會羨慕她,大家都會到玲玲家去玩”的想法又反映出了孩子的獨享意識。
教育家霍夫曼指出:“移情是諸如助人、撫慰、關心、分享等親社會行為的動機基礎,它激發、促進人們的親社會行為。”移情能促進孩子自覺自願地調控自己多做一些積極、友好的行為,少做一些消極、不團結的行為。麗麗的媽媽是擅長教育的,她懂得通過移情的方法教育孩子,讓麗麗想一想如果莎莎這樣對自己,會有怎樣的感受,從而讓麗麗自己認識到自己的不對,並主動承認了錯誤。
教你一招
1.角色換位法。當孩子出現友好或不友好的行為時,父母可以引導他關注或回憶他人的情緒狀態,並在心中產生相應的情緒情感。比如,當孩子打人或把別人推倒時,讓他設身處地想一想,摔倒的小朋友是多麼傷心和難過;當孩子把心愛的玩具大方地借給別人玩時,讓他感受到分到玩具的小朋友會多麼開心等,進而學會為他人著想。
2.榜樣法。這是對孩子進行情感教育最有效的方法。正如艾·倫凱所強調的:榜樣是習慣的基礎,而習慣是人格的基礎。父母不僅要以自己的言行舉止感染關愛他人的情感,而且可以利用文學作品中積極的角色和內容,發揮正麵榜樣的作用,從而啟發引導孩子。
3.鼓勵法。當孩子在與同伴的交往中,表現出友好、融洽、共同分享的良好情感時,父母應及時地加以強化、讚揚,肯定孩子的這種友愛行為。
4.交流法。平時,父母應注意采用多種方式與孩子及時交流,
遇到事情,耐心地詢問,及時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避免因不理解孩子的想法而武斷地進行教育,讓孩子感到委屈。
5—6歲
情景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