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分案例解讀篇(5)(1 / 3)

案例中的大寶由於是早產兒,父母在心理上覺得欠孩子的,再加上孩子的柔弱,因此就對孩子格外的寵愛和關心,盡可能地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家裏的中心,產生一種“特權”心態。爸爸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沒有加以引導,而是采取逃避、遷就的態度。隻要孩子不哭鬧,要大人怎麼樣都行。長此以往,孩子就會隻顧自己快樂、不管別人的感受了,時時處處隻想到自己,忽略家裏的其他成員,甚至認為家裏人都必須圍著自己轉。孩子的自私、任性、

不懂得關愛、不會體諒他人的不良個性品質就慢慢形成了。等到父母發現了孩子的問題再進行教育時,就會感到非常困難,甚至事倍功半。

教你一招

1.當大寶要父母倒在地上時,父母可以找來一個較大的毛絨玩具代替自己倒地,或者運用孩子非常喜歡的另一個玩具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父母一定要記得和孩子講道理,讓孩子知道爸爸昨晚加班很辛苦,應該體諒爸爸。爸爸媽媽很愛大寶,大寶也要關心爸爸媽媽。

2.父母應充分抓住孩子喜歡遊戲的特點,和孩子共同製定遊戲規則,如規定遊戲時間。父母和孩子商量好隻玩一個小時後就應很投入地開展遊戲。到結束遊戲前的3—5分鍾要提醒孩子遊戲快結束了,給孩子一定的心理適應時間,到時間後就不再遊戲,父母要去休息或去做事了。孩子不願意或吵鬧都要堅決地告訴他下次再玩。

千萬不要遷就孩子的“特殊情況”,幾次遷就後,父母的要求就會形同虛設。

情景回放

星期天,外婆和媽媽帶著四歲半的佳佳到兒童樂園玩。玩了天,佳佳也覺得累了。

在回家的公共汽車上,他不停地左顧右盼,希望有個乘客此時能起身下車。就在這時,坐在外婆旁邊的一個阿姨說:“大媽,坐這兒吧!”外婆連忙道謝。佳佳見了,一骨碌鑽了過去,一屁股坐下後,還舒服地朝椅背上一靠,伸了個懶腰。媽媽對外婆說:“媽,你抱著佳佳坐吧。”又推了推佳佳:“佳佳,起來,和外婆一起坐!”佳佳聽了,嘟起了小嘴說:“不嘛,我要一個人坐!我累死了。我不想要外婆抱。”外婆見狀連忙說道:“讓他坐吧,我不坐!”媽媽又說:“佳佳聽話,和外婆一起坐!”佳佳看看媽媽,又看看婆婆,還是沒有起來的意思。媽媽覺得大家都在盯著自己看,感到臉上火辣辣的,聲音不自覺地抬高了幾度,語氣嚴厲地說道:“我數一二三,再不起來,媽媽就不喜歡你了!一、二。”還沒數到三,佳佳“哇”地一聲哭了起來。外婆連忙哄起了佳佳:不哭不哭,婆婆不坐,佳佳坐!”說完一邊拿出手帕為佳佳擦眼淚,一邊對著媽媽說:“佳佳還小嘛!”媽媽望望佳佳,又望望外婆,皺起了眉頭,無可奈何地搖搖頭,說道:媽,你也累了啊……”

焦點掃描

由於目前絕大多數家庭都隻有一個孩子,孩子便成為了家庭的核心。“獨生子女問題”接踵而來,孩子自私、軟弱、動不動就哭、霸道等等,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並不隻在獨生子女本身,而更在於家長的素質、教育方式和教育態度等等。

我們可以大致將父母的教育方式劃分為三類:

第一類一一權利控製,主要是以懲罰相威脅,使兒童改變違反規則的行為’其教育功效是立竿見影的,在短期內會有明顯效果,但缺少長期成效,一旦在沒有權威控製的情況下,孩子便絲毫不按權威的要求去做。第二類一一撤除關愛’這也是一種懲罰措施,它是指當兒童行為不當時,父母用不讚成的言語或者冷淡、不予理睬的態度指出兒童的錯誤,間接地給予懲罰’這種方法也有比較明顯的即時效果,往往能讓孩子馬上服從’但用多了,孩子知道這種懲罰沒有多大的威力,

效果也會逐漸減退’案例中,媽媽對佳佳說的話“再不起來,媽媽就不喜歡你了”就是屬於這一種。第三類一一引導法,是最有利於實現父母改變兒童態度和行為的方法’父母通過多種形式引導兒童了解有關的行為標準,使他們逐漸理解行為準則的含義和社會價值,從而主動地按這些行為要求去做。對孩子愛心的培養最有利的應是第三種方法。在懲罰、威脅的狀態下是無法真正萌發出一顆充滿愛的心的。

教你一招

1.父母在回家後一定要找孩子圍繞此事談一談。告訴孩子因為今天他的不懂事,大人們很生氣。並告訴孩子,下一次約定好的外出遊玩被取消或推遲,以此作為對孩子今天錯誤行為的懲罰並堅持執行。在下一次出行或坐車前應先問問孩子,如果有座位應該怎麼做。

2.在司機播放有關讓座的錄音或提醒大家讓座時,引導孩子傾聽。讓孩子了解哪些人是被讓座的對象(老弱病殘孕),並讓孩子說一說為什麼要給這些人讓座。

3.在帶孩子外出時,成人要做出給別人讓座的榜樣。同時也鼓勵孩子這麼做,讓孩子體驗到幫助別人的快樂。

情景回放

東東出生後的四年多來基本上是由爺爺奶奶帶的。爺爺奶奶對這寶貝孫子特別喜歡,喂他吃飯,幫他穿衣,家裏的菜譜都由東東說了算。爺爺奶奶對東東的疼愛就差沒為他到天上去摘星星、摘月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