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可與孩子一起為受傷的鬆樹做個標記,比如掛塊牌子,時常與孩子一起照顧鬆樹,給其澆水。促使孩子的一時表現延伸為行為習慣。從孩子樂意關愛身邊的植物開始,遷移孩子的關愛經驗,萌發其對同伴、家人及其他事物的關愛。
情景回放
一天,壯壯正在玩著心愛的小賽車,突然門鈴響了。原來是媽媽的同事帶著小孩來玩了。媽媽要跟同事說說話,就說:)小峰,和壯壯哥玩去,去玩他新買的小賽車。”小峰來到壯壯身邊,輕輕地說:“壯壯哥,我要玩賽車。”壯壯瞟了小峰一眼說:“幹嘛要給你?”接著就把小賽車一會兒開到這邊,一會兒開到那邊,根本不理小峰。
小峰在玩具堆裏找了一把衝鋒槍,一扣扳機衝鋒槍發出了“噠噠噠”的聲音,壯壯聽見了,一步跨到小峰麵前,大聲說:“這是我的槍,給我,我要玩。”說著,從小峰手中一把奪走了衝鋒槍。小峰又在玩具堆裏找出了一輛救火車,一開開關,救火車“嗚啊嗚啊”地叫起來。壯壯又一個箭步衝上來把救火車抱在懷裏,嘴裏說著:“我的救火車,不給你玩。”
這時,小峰“哇”的一聲大哭起來,邊哭邊嘟囔著:“我要玩,是我先拿到的。”壯壯的媽媽聽見小峰的哭聲,立刻過來從壯壯手上奪下衝鋒槍,說:你不是經常說大哥哥要愛護小弟弟的嗎?”說完順手把槍給了小峰,壯壯見了,往地上一坐,大哭起來。
阿姨見了就對兒子說:“小峰乖,不要搶,等會兒媽媽帶你去買。”阿姨邊說邊把槍還給壯壯,還說:“下次壯壯到我們家,我們也不讓他玩。”壯壯一把搶過槍說:“我才不要玩你們家玩具呢!”
焦點掃描
父母對孩子的道德教育往往停留在道德認知上,滿足於孩子能夠說出應該怎樣做。很多孩子知道應該怎樣做,但在實際生活中又常常不能堅持這樣做’如果我們的教育僅僅停留在“知道”,而不是落實於“做到”,孩子就很可能成為一個隻說不做或自己做不到、要求別人做到的人。案例中的壯壯知道要愛護弟弟妹妹,他的“知道”得到了老師的表揚’但是當真有弟弟妹妹要分享他的玩具時,所有的“知道”就被他拋到了腦後,變成了一個十分霸道的孩子。這時候父母的教育很重要。如果能及時給予提醒、給予鼓勵,而不以成人的權威來要求孩子怎樣做,孩子就會有一個反思和調整自己行為的過程。
阿姨的話也是不恰當的。“我們也不給他玩”一句普通的氣話給孩子形成了自私、報複的心理。孩子道德認識、行為習慣的形成和發展是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循序漸進地培養和塑造。家庭成員之間對孩子的教育、影響也應該堅持一致,這樣,才有利於孩子的良好品德與行為習慣的形成。
教你一招
1.媽媽事先可以告訴壯壯有阿姨要帶小弟弟來玩,讓壯壯自己想一想應該怎麼愛護小弟弟,當好小主人。媽媽還可以給壯壯一些具體的建議,比如和弟弟一起玩什麼、怎麼玩等等。
2.要求孩子將所說的愛護小弟弟、小妹妹的行為落到實處。可以讓孩子記錄自己每一次有愛心的、願意分享的行為,把孩子的行為記錄帶給老師看,讓老師一起鼓勵,以此鞏固孩子的良好行為。
情景回放
還有兩個月涵涵就要過五歲生日了。涵涵一直要求爸爸媽媽給他買一本《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媽媽每天給他一個五角錢的硬幣,讓他存夠了十塊錢就去買。
這天,涵涵興奮地發現己經有二十個硬幣了,拉著媽媽的手就直奔新華書店。經過天橋時,她們看到在天橋邊的一個角落裏有一位中年婦女正抱著一個兩三歲大的小女孩在乞討,小女孩穿得十分破舊,很髒,頭發也很亂。涵涵上前看了看小女孩,轉過身對媽媽說:“媽媽,小妹妹真可憐,我們應該幫助她。”媽媽說:“她真的很可憐,那你想怎麼幫助她呢?”涵涵眨了眨眼睛,抓抓頭,對媽媽說:“有了,我有一個好辦法,我們把小妹妹帶回家去吧,我把我的玩具給她玩,把好吃的全都給她吃!”媽媽說:“你這個辦法很不錯,可是小妹妹離開了媽媽肯定會難過的。如果讓你見不到媽媽,你心裏會怎麼樣呢?”涵涵點點頭,想了想又說:“那我們給她錢吧!讓她拿錢去買東西吃,買玩具玩,好不好?”媽媽看著孩子笑了笑,說:那你今天不買你愛看的《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了?”涵涵點點頭,毫不猶豫地說:“不買了,我就看《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的碟片吧,反正家裏己經有碟片了。”
那天,涵涵把原來打算買書的錢全部給了那位小女孩。
焦點掃描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每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教育了自己,並檢驗了自己的人格。”一個善良的、充滿愛心和同情心、懂得關愛別人的孩子才能學會善待生命、學會與他人合作,日後成為社會中的一個高素質的人。而愛是一種崇高的內心體驗,需要後天的培養和激發才能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