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爸爸媽媽出差回家,帶回了好幾盒北京的果脯。東東把果脯從旅行包裏都翻了出來,開心地又叫又笑:“我有果脯吃嘍!我最喜歡吃果脯嘍!”爸爸說:“拿兩盒給爺爺奶奶吃。我看東東懂事了沒有。”東東一愣,突然把所有果脯都抱在懷裏,嘴裏還嚷著:“我不,我不。全都是我的,誰也不給……”爸爸有點不高興了,對他說:“東東,好吃的東西應該大家一起吃。爺爺奶奶每天照顧你很辛苦,應該給爺爺奶奶吃,對不對?”孩子立刻眼淚汪汪地擺出一副要哭的樣子,嘴裏嘟囔著:“爺爺奶奶說了,好吃的都給東東一個人。”“好吃的怎麼能都是你一個人吃,小孩子哪能這麼自私呢!”爸爸提高了嗓門。爺爺奶奶連忙出來打圓場:“好了好了,我們不愛吃這種甜東西。難得回來一次,衝他還發火幹嘛呀?”
“就是嘛!爺爺奶奶不愛吃。”東東聽了笑眯眯地說。隨後東東撲到媽媽懷裏說:“今天我要跟媽媽睡。我不要奶奶了,奶奶身上臭。”看到奶奶眼睛裏有些黯然,媽媽尷尬地說“不許瞎說!”奶奶說:“媽媽回來了,奶奶就變臭了哦。”
焦點掃描
前蘇聯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曾指出:“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把一切都讓給孩子,這是父母給予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談到:“人格教育依賴於6歲之前培養。這個時期培養得好,以後繼續增高地培養上去,自然會成為社會優良分子;倘使培養得不好,那麼習慣成了不易改,傾向定了不易移,態度決了不易變。這些孩子升入小學,老師需費九牛二虎之力,去糾正他們己成的壞習慣,壞傾向,壞態度。”
現在許多成人,尤其是爺爺奶奶都熱衷於替孩子做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滿足他們提出的一切願望。老年人“隔輩愛,愛不夠”的思想會使孩子失去自我實踐和關心他人的機會,形成懶惰、冷漠、自私、不顧他人感受的性格。
案例中的東東長期在爺爺奶奶的嗬護、寵愛下成長。因為爺爺奶奶的嬌慣使孩子心裏隻有自己,說法、做法完全不顧長輩的感受。
爸爸媽媽偶爾回家的教育在爺爺奶奶的袒護下也完全失去了效果。
長此以往,我們不難想像一個沒有愛心的孩子會如何對待自己身邊的親人和朋友。
教你一招
1.由爺爺奶奶照顧孩子的父母一定要和老人達成教育孩子的共識:過分的寵愛不是愛,而是害。要讓爺爺奶奶知道,愛心要從小培養,一個懂得關愛的人才能更好地立足社會。
2.父母也要給孩子最真實的榜樣。比如案例中的父母應該從北京給爺爺奶奶帶回他們需要的禮物,以表達自己對父母的關心。
孩子會把這一切看在眼裏、記在心上、表現在行動中。
3.家長要特別注重孩子關愛習慣的養成。當孩子與弟妹或老人在一起時,教育孩子要懂得謙讓和照顧;每次吃水果和零食時,堅持全家一起吃。
情景回放
悠悠四歲八個月了,是個很頑皮又會關心人的孩子,看到媽媽擦窗戶,他會幫媽媽一直扶著板凳,提醒媽媽要小心,直到媽媽安全地下來才離開。
這一天,悠悠和媽媽手牽手來到小區裏散步。在一棵鬆樹下,圍著許多孩子,指著樹幹看著、說著。悠悠把媽媽拉到鬆樹旁,指著鬆樹的樹幹說:“媽媽你看,這棵樹的皮破了。”原來這棵樹有一處的樹皮脫落了。媽媽說:“哎呀,這棵鬆樹的皮怎麼會破了呢?它就像一個人摔跤蹭破了皮一樣。唉!”有幾個孩子摸了摸樹皮破的地方,臉上露出難過的表情。媽媽接著又說:“不知道它有多疼啊?”這時,有一個孩子小聲問:“樹的皮怎麼會破啊?它又不會跑,又不會跌倒?”其他的孩子聽了也議論起來。媽媽接著說:“肯定不是鬆樹到處亂跑摔跤弄破的,會不會是因為很多天沒有下雨了,又沒有人給它澆水,鬆樹沒有水喝,皮膚太幹了,就裂開了口子?”悠悠聽了抬頭望向媽媽說:“媽媽,我們給它澆水好嗎?這樣它就會好受些了。”“我們去找水。”其他孩子紛紛響應。一群孩子在悠悠媽媽的帶領下快樂地給鬆樹澆了水。
焦%點掃描
兒童心理學專家明確指出,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十分強烈。對於一些在成人眼中看似平常的事,對懵懂的孩子來說,卻是十分不尋常的。四歲後的孩子注意力往往會被一些新鮮的事物所吸引,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己經開始學會關注周圍事物的變化。並且在發現問題後,無論是自己動手,還是求助於別人,都會迫不及待地想要解決’因此保護這個年齡階段孩子的同情心和好奇心顯得尤為重要。
案例中的悠悠是個頑皮的孩子,但在媽媽擦玻璃時能一直守護在媽媽身邊,並說一些關心的話,等到媽媽安全下來後再離開,這說明悠悠是一個富有同情心和關愛心理的孩子。從案例中,我們可以知道,悠悠懂事的行為正是在媽媽的循循善誘下形成的。小夥伴們發現樹幹的皮破了,悠悠立即想到求助媽媽。媽媽也借機通過語言引導所有的孩子萌發對植物的憐愛之情,進而促使孩子們自發產生了對小樹的關愛行為。
教你一招
1.與孩子共同收集澆水的用具,引導孩子給樹澆水。同時還可以借助孩子泛靈的心理特征,讓孩子與鬆樹說說心裏話,表達對鬆樹的關心之情,進一步促動孩子的內心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