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分案例解讀篇(4)(1 / 3)

小宇和月月越玩越高興。他們一會兒拍球,一會兒滾球。小宇飛起一腳,不小心把球踢進了花壇裏麵。月月連忙跑過去揀球,誰知被花壇的欄杆絆了一下,栽進了花壇。昨天剛下了場雨,月月身上沾得到處都是泥。小宇一看見小姐姐臉上的泥,便哈哈大笑起來,一邊笑一邊指著她說:“哈哈,醜死了!像個醜八怪!”月月氣呼呼地抱起球說:“不和你玩了,你不是好孩子。”說完拉起爸爸的手走了。小宇好像聽到了小姐姐嗚嗚嗚嗚的哭聲,看了看媽媽,問:“小姐姐怎麼啦?她是不是生氣啦?”媽媽說:“小姐姐生你的氣了。她摔倒了你還笑她,她當然要生氣啦。以後見到她要向她說聲‘對不起’,知道嗎?”說著,媽媽也帶著小宇回家了。

焦點掃描

看了案例,你是否認為小宇是一個缺乏愛心的孩子呢?從小宇的行為來看,他看到小姐姐摔倒不但沒有去扶她,反而笑她,確實是一種沒有愛心、不懂得關心他人的表現。但是小宇和媽媽的一番話顯示出他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讓對方不高興。我們該如何看待小宇的這一行為呢?

小宇的行為受到其認知能力及自控能力兩方麵的影響。對他人心理狀態的認知包括對他人情緒的認知和對他人想法的了解’孩子對他人的認知能力的發展一方麵與其生活經驗有關,另一方麵與其自我中心的心理特點有關’小宇隻顧及自己的想法,並把它表現出來,根本沒在意別人心裏會怎麼想。影響孩子自控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麵的’首先,孩子的神經係統的發展水平還很低’有的孩子“行為慣性”較強,不能做出迅速的行為調整,尤其是身體運動較明顯地體現這一點’比如,要孩子“快跑”,這一指令往往會馬上被執行,而要孩子“立定”,這一指令總要被延遲執行’影響行為控製的第二個因素是孩子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水平’由於缺乏生活經驗,孩子還不能預計行為後果’對他來說,行為就是行為本身,與行為後果沒有聯係。小宇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笑會讓小姐姐生氣。由於小宇缺乏對他人情緒、想法的了解,並且還不善於支配、控製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從而做出了讓別人看來缺乏愛心的不當行為。

教你一招

1.媽媽要小宇以後見到小姐姐時向她道歉是對的。但更重要的是教給孩子以後遇到這樣的情況應該怎麼做。比如告訴孩子可以趕緊扶起她,問她摔傷了沒有,有沒有關係,要不要休息一下等等。

並且告訴孩子當別人遇到困難和麻煩時,樣子再滑稽都不可以笑話他,這會讓別人更難過、更傷心的。

2.教育孩子去認識各種情景下人們的情緒和情感。讓他們嚐試了解別人在什麼情形下會產生高興等積極情感,什麼情況下產生傷心等消極感情。引導孩子去了解別人產生某種情感的原因,讓他們理解和感受自己的行為對別人情感的影響,知道別人產生積極情感或消極情感與自己行為的聯係。

情景回放

今天是聰聰四歲的生日,媽媽幫聰聰邀請了許多鄰居家的小朋友來玩’媽媽拿出了好吃的巧克力、果奶和各種各樣的水果。大家玩得很開心:偉偉玩著寶高玩具;聰聰在教天天給電動小火車鋪軌道;珊珊抱著大洋娃娃從小書架上抽出幾本圖畫書翻看著……

忽然,聰聰丟下玩具直衝到珊珊的麵前,一把搶下珊珊手裏的書,叫道:“誰讓你看啦,這是小孔叔叔送給我的《奧特曼》!”媽媽聽到聰聰的聲音走到房間門口說:“人家珊珊要看,就給人家看一會嘛。”珊珊一聽,像是受了很大的委屈一樣,“哇”地一聲哭起來。“不給。我的書,不許她看。”聰聰繼續叫喊著。媽媽走進房間,拉起滿臉淚痕的珊珊,看著斜著頭、叉著腰的聰聰,提高了說話的聲音:“快把書拿過來給珊珊!”聰聰背過身子,雙手緊緊抱住書,高聲叫道:“不給,就不給。她會弄壞的,不給她看!”“你怎麼一點都不懂事呢?這書你都看了很多遍了。”媽媽放開珊珊,走到聰聰麵前,伸手去奪書。聰聰仍然死死地抱著書。“嘩”的一聲,書的一角被撕了下來。聰聰邊哭邊指著珊珊喊到:“都怪你,都怪你,你賠,你賠!”

爸爸過來抱起地上的聰聰,邊給聰聰擦去臉上的淚水,邊說:“你和珊珊不是好朋友嗎?好朋友是要互相關心的。你把最喜歡的《奧特曼》給她看,她也會把她最喜歡的書給你看的。”說著轉過頭去,和藹地問珊珊:“珊珊,是不是啊!”珊珊咬著嘴唇,用力地點點頭。聰聰低著頭,邊抽泣邊輕輕地說:“我,我是怕,怕她弄壞了我的書。”爸爸說:不會的。珊珊會像你一樣愛惜的!”珊珊跑回家,抱來了《米老鼠》、《唐老鴨》、《藍貓淘氣三千問》對聰聰說:“我們倆換著看,好嗎?”

偉偉和天天也跑回家,各自抱來了幾本書,送到聰聰的麵前說:“聰聰,給你看。”聰聰接過小夥伴遞過來的書,用手擦了擦眼淚,將《奧特曼》遞給了珊珊。

焦點掃描

幼兒的道德認知特點表明,他們的道德認識發展水平較低,道德知識有限,往往隻能領會一些最初淺、最簡單的道德知識與要求。此外,孩子的道德情感具有不穩定性,易受情緒的影響而發生波動,常常直接體現在外部行為上。也就是說,孩子即使知道了該怎麼做,卻在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等情緒不穩定時不能堅持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