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分案例解讀篇(4)(2 / 3)

從案例中我們看出,聰聰的媽媽在孩子與小夥伴發生衝突時,沒有進行耐心的引導和說服教育,而是采取了較強硬的態度。她的舉動不但沒能製止孩子的錯誤行為,反而使孩子不願繼續與同伴共同遊戲。而聰聰的爸爸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一番話不僅教育了聰聰,也教育了在場所有的小夥伴。小夥伴主動回家拿書與聰聰分享,聰聰也願意與小夥伴們共享自己最心愛的圖書。

教你一招

1.父母要允許孩子表達自己情緒上的不悅,並允許孩子說說為什麼。比如案例中的聰聰存在著怕小朋友弄壞他最心愛的書的擔憂。這時候父母應進行必要的解釋和引導,讓孩子逐漸鬆弛緊張的心理,不要借助成人的權威,強迫孩子作出選擇。否則孩子即使完成了成人的意願,也不是他們懂得道理後的自覺行為,隻會在孩子的心2.不要對孩子說:“說了多少遍了,你怎麼還是記不住?”這樣的話’孩子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孩子的行為具有反複性’因此,父母不要因為孩子的一次“懂事”就欣喜不己,也不要因為孩子的“又忘記了”而滿懷沮喪’父母隻要表揚、肯定孩子的“懂事”行為,不斷提醒並教育孩子改正“不良”行為,孩子就會逐漸形成父母所期望的行為習慣。3.鼓勵孩子積極參加集體活動,讓孩子置身於群體中,感受同伴間活動的快樂和溫馨’鼓勵孩子與同伴交朋友,建立感情,讓他親身體驗自己對別人友好,別人也願意和自己玩的道理’解決孩子間的衝突時,切不可袒護一方,斥責另一方。

4—5歲

情景回放

四歲的叮叮最喜歡過周末。每個周末,爸爸媽媽總要抽出時間陪叮叮出去玩。

這個周末,一大早爸爸就對叮叮說:“叮叮,快去刷牙洗臉。今天我們一起去爺爺奶奶家,爺爺病了。”叮叮說:不,上個星期說好要去水上樂園的。”“下星期我們再去玩水上樂園,好不好?今天先去看爺爺。”爸爸說。叮叮聽了,噘起了小嘴:“不,我要到水上樂園玩。”

爸爸一下子來了脾氣,提高嗓門衝著叮叮大聲說:你怎麼這麼不懂事!隻是遲一個星期去水上樂園。”叮叮噘著的小嘴終於變成了大喇叭,“哇”地一聲哭開了。

媽媽輕輕地走到叮叮身邊,對他說:“叮叮,上個星期三你生病了,發高燒,還記得嗎?”叮叮點點頭。媽媽又說:“那時,老師哄你,你不理老師,隻是哭,為什麼呀?”叮叮抽泣著說:“那是……我想媽媽呀!”“對呀!你生病的時候,想要媽媽在你身邊陪著你。大人生病了也想有人陪啊。爺爺生病了,身邊沒有人陪著、沒有人照顧,他的心裏會很難過的。爺爺平時最喜歡叮叮了,你說,我們今天是不是該去照顧他呢?”漸漸地,叮叮不哭了。他對媽媽說:“那我們今天去陪爺爺吧,下次再去水上樂園玩。”“對呀,這才是我們家的好叮叮!”媽媽疼愛地在叮叮的小臉上親了一下,爸爸也笑著說:“走啦,我們去看爺爺吧。”

焦點掃描

美國社會發展論學者認為,孩子的道德發展是個體社會化發展的一部分,道德行為是通過社會學習獲得的’在道德教育中,榜樣的作用很重要’因為榜樣是具體形象的,有強大的說服力和感染力’生動的榜樣,更容易使孩子信服,能產生最直接、最具體的影響,並留下深刻的痕跡。移情的作用也很重要’如果孩子能從自己內心深處體驗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的心裏感受,孩子會自覺自願地萌發對他的關愛,並實施對他的幫助’案例中,媽媽引發叮叮回憶自己生病時的心理感受,並回想當時父母是怎樣關心自己的’這種充滿情感的換位思考,使叮叮從心靈深處感受到:大人和孩子一樣,生病時也需要有人關心,有自己喜歡的人陪著,心裏才會覺得好受,病也會好得快。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不要性子過急,粗魯的態度、高壓手段等並不是教育孩子的良方。5歲左右的孩子開始懂事,父母可以和孩子共同分析利弊,以講道理的方式教育孩子。

教你一招

1.父母可以先和孩子一起回憶他生病時的情景,通過當時的情景喚醒孩子的情感體驗,然後再提出看望生病的爺爺的要求。

2.當孩子因為沒有滿足心裏一直盼望的要求而難過時,父母應允許孩子有正當的情緒發泄,如像案例中的叮叮一樣大聲哭泣。等孩子稍微冷靜後再和他繼續講道理。當孩子的情緒發泄行為過激時,父母可以進行冷處理、不去關注,等他自己安靜下來再和他談。

情景回放

悅悅己經四歲三個月大了,是一個天生右手長有六個手指的女孩子。爸爸媽媽怕她疼一直沒有給她做手術。悅悅長的清秀文靜,畫畫和折紙是她最喜歡的活動,幼兒園裏老師和小朋友都很喜歡她。悅悅每天回家後都會給爸爸媽媽表演在幼兒園裏學到的本領,或者告訴爸爸媽媽一些幼兒園裏的趣事,講到高興的時候還會咯咯地直笑,家裏充滿了悅悅快樂的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