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分案例解讀篇(1)(2 / 3)

3.暗示法當孩子舉起小手,想通過打人引起別人的注意或滿足自己的要求時,家長要及時地沉下表情,喉嚨裏發出狠聲,讓孩子清楚地感到您的不快,得到“不可以”的信息,從而放下小手。

情景回放

晚飯後,媽媽拿出一本童話書《小豬表決心》給十八個月大的貝貝看。在這以前,都是媽媽拿著書一頁頁地邊翻邊給貝貝講故事的。今天,媽媽決定讓貝貝自己學著看書了。

貝貝拿起這本媽媽講了好多次的書,盯著書的封麵看了一會兒,小嘴裏還嘟囔著:“小豬表決心。”她的右手緊捏著整本書,左手用食指和拇指捏住了書的封麵。隻聽“嘶”的一聲,書的封麵被撕了一個大口子。貝貝先是愣了一下,但馬上就對剛才“嘶”的一聲感興趣了,開心地笑起來。於是書被她一頁一頁地“嘶,嘶,嘶”。一會兒功夫,一本書就被貝貝完全撕壞了。

整個過程媽媽都坐在旁邊看著。書被撕壞了,媽媽捧起書很疼愛地說:“小書,你是不是很疼啊?小書,你是不是在哭啊?”說完後媽媽還用手輕輕摸了摸被撕壞的書。貝貝看著媽媽,說:“看書。”媽媽說:“書撕壞了,不能看了。”貝貝又說:“故事。”媽媽又說:“書撕壞了,故事也沒有了。”貝貝咧了咧嘴要哭了。

這時媽媽又拿出一本《小狗汪汪》,對貝貝說:“書是貝貝的好朋友,貝貝跟書玩的時候要愛護它。要輕輕翻書不能撕壞它,不然書會疼的、會哭的。來,我們和小狗汪汪做好朋友。”貝貝拿過書輕輕地摸了摸,媽媽便開始教貝貝正確的翻書方法。

焦點掃描

一歲多的孩子還不知道什麼是好,什麼不好。在生活中,父母如果堅持讚揚好的行為,抑製不好的行為,他們就會逐漸懂得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孩子愛心的培養同樣如此。貝貝撕第一下書是無意行為,是因為手指不夠靈活才撕壞了書。她聽到“嘶嘶”的聲音覺得好玩才引發了有意識的撕書行為。這時,媽媽處理的方法比較適合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心理特點。小孩子通常會認為一切物體都有生命。媽媽用擬人的方法喚起孩子對被撕壞的書的同情,初步萌發孩子心中愛的情感。但媽媽的教育並沒有結束在孩子同情心的激發上,從媽媽教貝貝正確翻書方法這一細節中不難看出媽媽找準了問題的所在,並努力加以解決。

愛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養起來的,需要父母在一件件小事中善於抓住教育契機,運用孩子樂於接受、能夠接受的方法及時引導。

愛心的培養也不能停留在知道、難過等意識或情感的層麵上,更重要的是要落實到孩子的具體行動中去。

教你一招

1.設計多種小遊戲,如“穿珠珠”、“扣紐扣”、“發卡片”等,讓您的孩子在玩的過程中運用手指,鍛煉手指的小肌群,為孩子能正確翻書奠定能力基礎。

2.將事物擬人化有利於萌發孩子的愛心的。在孩子們的心目中,書會怕疼、桌子會生氣、茶杯會怕癢癢等,這樣孩子會更富有愛心地對待它們。

3.父母自己要養成愛惜書、輕拿輕放物品的好習慣,這樣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情景回放

一天,奶奶帶著二十個月大的蓓蓓到超市買東西’蓓蓓一看到旺仔小饅頭就不肯走了,奶奶笑了:“我的乖孫女,想吃什麼,自己拿。”蓓蓓拿了一袋旺仔小饅頭心滿意足地笑了。

回到家,爺爺笑眯眯地走到蓓蓓身邊說:“蓓蓓,能不能給我吃一些啊?”蓓蓓用小手捏了一個遞到爺爺麵前。爺爺哈哈地笑著說:“蓓蓓真乖,爺爺一高興就不餓了,蓓蓓自己吃吧。”奶奶也走過來說:“爺爺老問你要東西吃,爺爺不好。蓓蓓,奶奶從來沒吃過你的東西吧?

奶奶好不好?”蓓蓓奶聲奶氣地說:“奶奶好!”說著又用小手捏了一個小饅頭給奶奶。奶奶的臉立即笑成了一朵花,開心地說:“奶奶不吃,

蓓蓓自己吃。”

蓓蓓吃得正香,奶奶又問:“蓓蓓,我們家誰吃過你的東西啊?”蓓蓓歪著頭想了一想說:“媽媽。”爺爺和奶奶哈哈大笑起來,蓓蓓也跟著笑起來。

一會兒媽媽下班了。蓓蓓馬上躲到自己的小屋裏。媽媽覺得奇怪,放下包抱起蓓蓓,問:“蓓蓓,剛才跑到屋裏幹什麼了呀?”蓓蓓眨著大眼睛說:“小饅頭,藏起來,不給你吃。”全家愕然。

焦點掃描

分享這一行為,在目前絕大多數的獨生子女身上是欠缺的。很多父母錯誤地認為,孩子隻有具備了很強的競爭意識和能力,以後在社會上才有立足之地;而處處同情別人、與別人分享,以後是要吃虧的。正是因為家長首先有了這樣的思想,他們在言行中往往有意或無意地扼殺了孩子內心深處的愛的萌發。其實在未來的社會中,具有同情心、愛心、善於合作的人才能抓住更多的機遇,得到更廣泛的肯定和幫助。因此,家長的教育觀念一定要正確,要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為一個懂得關懷、願意分享、充滿愛心的人。

案例中,爺爺奶奶更多地把小孫女看成一個可愛的活玩具,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職責。在很多成人、特別是老年人的心裏會認為孩子如小樹,樹大自然直。殊不知,家長因為好玩而“逗”孩子的一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