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分案例解讀篇(1)(1 / 3)

0—3歲

情景回放

達達六個多月大了,一直由媽媽帶著。

這一天,達達午覺睡醒後睜開雙眼,左看看、右瞅瞅,也許是沒看到自己熟悉的麵孔’於是先“哼唧”了兩聲,過了一會沒有見人來;他又“嗯啊”地叫了兩聲,仍未見人進來;這下達達忍不住了,於是“哇”一聲地哭了起來’“達達不哭’達達醒了呀’媽媽來了哦。”說話間媽媽己來到達達床前,伸手就把達達抱了起來。達達被媽媽抱起後立即停止了哭聲,笑了起來。這時爸爸也走了過來,問:“達達怎麼哭了?來,給爸爸抱抱!”說著就從媽媽手中接過達達。誰知,達達卻收起了笑容,睜大眼睛愣愣地盯著爸爸看。才過半分鍾,隻見達達小嘴一撇,又哭了起來,身體也扭動起來。於是媽媽趕忙又接過達達,抱在胸前邊拍邊搖:“噢,達達不哭,剛才是爸爸呀。”一回到媽媽的懷抱,達達又立即停止了哭聲,露出了一個開心的笑臉。

焦點掃描

心理學家普遍認為,依戀是個體生命早期的情感聯結,是嬰幼兒與其撫養者之間一種積極的、充滿深情的感情聯係。它對於激發父母或撫養者更加精心地照料後代,對兒童形成最初的信賴具有重要影響。

精神生態學分析發現,孩子隻有對父母產生依戀,才有可能發展為對教師、同學乃至對學校、家鄉、民族、祖國的親切依戀感。孩子在嬰幼兒時期依戀感的建立,對其愛心的培養、社會行為的發展以及未來道德人格的形成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在上述案例中我們發現,六個月大的達達己經對媽媽形成了依戀感:他對媽媽的存在特別關切,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尋找媽媽,期望能夠和媽媽在一起。而這種依戀感的滿足,別人是無法替代的,SP使是爸爸也無法給予。此時正是達達依戀感發展的關鍵時期,建立最溫馨的親子關係,才能為達達萌發愛的情感奠定基礎。

1.當孩子通過哭聲和身體動作向您表達他的需求時,請您一定要滿足他。您可以抱起他,把他貼近您的胸前,讓他感受您的心跳,同時用輕柔的聲音和他交流、安撫他的情緒,使他產生安全感,從而建立起良好的親子依戀。

2.媽媽們千萬別把孩子對您的依戀當作一種負擔,你應該繼續摟抱、撫摸孩子,並且抱著孩子到處走走、看看,經常和孩子說話,拓展孩子的視野和活動範圍,使孩子在心靈深處加深對媽媽的印象。

3.爸爸應該抽出時間多陪陪孩子,適當地主動參與養育孩子的活動,如喂水、換尿布等;並與孩子共同遊戲,帶孩子外出散步,和孩子說話,帶孩子做些運動等,從而建立起父子間的依戀情感。

情景回放

唐唐十三個月了,己經學會走路的他小手總是動個不停,走到哪兒,摸到哪兒。

一天,奶奶幫唐唐洗臉的時候,唐唐看著臉盆裏的水抬起小手就要去拍水。正巧奶奶低下頭準備整毛巾,唐唐的小手一下子落到了奶奶的臉上。奶奶抬起頭,笑眯眯地說:“唉喲,你打奶奶呀!你會打人了嘛!”此時爺爺也在一邊看著笑:“喲,你打奶奶了呀。”唐唐的小手碰到奶奶的臉後先是一愣,但見奶奶一臉笑容,隨即也笑了起來。伸出手又打了一下,同時嘴裏還“唉”、“唉”地發出聲音。

晚上,爸爸回來了,抱起唐唐剛要親親,唐唐笑眯眯地舉起小手就在爸爸臉上打了一巴掌,嘴裏還說:“打!打!”爸爸隨即一驚,臉一沉厲聲說:“你怎麼打爸爸?”唐唐聽了爸爸的嗬斥,臉上的笑容頓時沒有了。爺爺趕忙抱起他說:“沒關係!打爺爺!打爸爸!”同時對唐唐爸爸說:“小孩子嘛,他又不懂,隻是好玩,你對他凶什麼!”

焦點掃描

從案例中我們發現,唐唐確實學會了打人,但最初的“教唆者”卻是爺爺奶奶。唐唐打在奶奶臉上的第一巴掌完全是一種無意識的偶發行為。他並沒有打人的概念,也不理解為什麼要“打人”、怎樣“打人”。而這一巴掌獲得的是爺爺奶奶的笑容和親切的話語,這讓唐唐判斷出:爺爺奶奶都喜歡這個動作,每做一下,奶奶就會發出某種聲音,很有趣。這就在無形中幫他強化訓練了“打人”的願望和行為。

當唐唐看到爸爸時,用剛學會的“打”去迎接他,期望得到爸爸的讚揚。而當爸爸發出嚴厲的聲音後,他又感到很驚訝,不能理解。於是,他到爺爺處尋求平衡和庇護。我們發現唐唐對爸爸的那一下,是為了與爸爸表示親熱,想將最新學會的“本領”告訴爸爸。可見唐唐還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行為及後果,他還不理解怎樣表達自己的情感。而爺爺奶奶的歡喜表情和行為庇護,會使唐唐的這一隨意行為慢慢地演變成含有攻擊性的行為習慣。

1.淡化法當孩子第一次出現無意識的“打人”行為時,家長不用做出任何表情和動作。無論讚賞或是批評都會加深孩子對這一行為的印象。而家長的忽略,使孩子對這一行為不刻意加深印象,就不會發展成孩子有意識的行為。

2.禁閉法當孩子正在形成具有攻擊性的行為習慣時,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您可以采用禁閉法,即暫時離開孩子(走到另一間房間),讓孩子體會到自己的行為己引起了成人不友善的情緒態度,從而調整自己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