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摩爾是英國著名的雕塑家,是20世紀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雕塑家之一。這次,他有12件雕塑作品在北京北海公園湖邊展出。10月的北海公園,柳樹依舊婀娜多姿,秋風襲來,撩起人們無盡的情懷。幾艘船在波光粼粼的湖麵上蕩漾,勾起我無邊的思緒和遐想,仿佛我跟著船一起在動、在漂;隻有那對麵巋然不動的白塔,才讓我明白身在何處。漫步在北海湖邊,伴著柳枝、伴著鳥鳴,伴著湖水,伴著亨利·摩爾的雕塑,我仿佛走在人間仙境,仿佛步入藝術殿堂,領略著藝術和自然風光的和諧美。
“媽媽!”是兒子那甜甜的聲音把我拉到現實。他和幾十個小朋友,用畫筆、心和手去勾畫亨利·摩爾雕塑的“母與子坐像”。他的畫接近尾聲時,有一位報社記者想拍兒子的畫和雕塑,他欣然同意了。
他畫完了一張之後,已是中午。我想帶他和78歲的母親去飯店吃飯,他不同意:“不吃,要繼續畫第二張‘母與子臥像’。畫完了畫,下午4點還要到老師家上打擊樂課。”
我被他的執著深深地感動了,於是給他買來了香腸、炸雞腿、糯玉米。他按時完成了第二張作業。在此期間,我沿著湖邊,一路小跑把亨利·摩爾的其他10件雕塑都攝入了我的相機裏。他看著累得狼狽不堪、汗流滿麵的我,拍拍我的肩膀,說了聲:“媽媽,辛苦了!”
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候,我常常被孩子那種毅力和精神所感動,還有那獨特的藝術氛圍,仿佛自己也置身於藝術世界。我以前不知道亨利·摩爾的名字,更不了解他的作品。今天是因為陪兒子,我才認識了他,結識了他的作品,知道了他的作品是從人體結構以及自然物體,諸如石頭和骨骼中吸取了靈感。這些作品是一位極富創造力的藝術家、一位偉大的人文主義者對表現形式本身所進行的畢生探索和頌揚。
回到家裏,78歲的媽媽仔細地端詳著外孫的畫,在連連稱讚的同時,自己不顧一身疲勞,拿起筆也畫起了素描,並對我說:“我再不畫那些花、草、鳥的畫了,我也要畫點雕塑、名畫……”也許藝術的魅力、藝術的感染力就在於此。和孩子一起邁入藝術的殿堂,享受幽雅的快樂!
當孩子看到熒幕上出現碧綠的田野,牧童騎在牛背上悠閑地吹著笛子時,伴隨著畫麵的變換,聽著優美動聽的音樂,似乎感受到了牧童的愉悅心情,陶醉在美妙的鄉村景色中,禁不住伴著音樂晃動身體。
作為家長,使孩子和藝術結緣,將使他們受用無窮。但遺憾的是,在現實生活中,有的孩子因為家長的漠不關心,藝術的火花無聲無息地被湮滅了;另外有一些家長則希望孩子成名成家,為自己撈來滾滾的財源,使孩子的藝術天賦扭曲,變形了。
藝術潛能也是特殊才能,但特殊才能不等於天才,後天的環境與後天的教育起著重要的決定作用。作為家長應該做些什麼呢?
(1)盡量為孩子創造機會。對孩子的教育忽冷忽熱,要求水準忽高忽低,沒有細致的教育方案,沒有長遠的打算,便不能使孩子藝術活動的能力得到明顯的提高。
應該抓住機會,不失時機地給孩子科學的指導。孩子一歲時就可以握筆“塗鴉”了,將筆和紙交給孩子,特別是把顏色鮮豔的筆交給孩子,不僅使孩子畫畫的要求得到滿足,也能刺激孩子視覺的發育,使手指、胳膊得到鍛煉,促進小肌群的成長。假如此時父母看到孩子因畫畫而撕破了紙,筆也扔到地上便訓斥孩子,就會在孩子稚嫩的心靈裏種下筆和紙不可隨便亂動的種子,那麼,這個孩子長到可以不撕紙的年齡時,已經不喜歡這種最普通的文化用品了。
(2)關心孩子的各種興趣。孩子對事物感興趣時,也是最有指導效果的時候,錯過這一時機,將會給孩子帶來終生缺憾。日本孩子教育家井深大先生指出:人的腦細胞網絡是由出生後受到刺激,逐步發展與完善的,人生下來就具有各種細胞,其功能起初是潛在的,如果不適當地給予刺激,它們便不能分裂增殖,很可能在發揮作用之前就宣告終結。
興趣就是對這種潛在的種種細胞給予有效的刺激。如果這種刺激持續且強烈,興趣就會使細胞增加。童稚期,大腦細胞需要多種刺激,從而為具備多種功能做準備。興趣的變化不是壞事,它是人自身才能增加的表現。當孩子想知道事物的名稱,或者想叫父母給他們念書講故事時,父母以“真討厭”、“我很忙”的態度予以拒絕,與一個個地解答孩子提出的問題,滿足孩子的要求相比,其結果迥然不同。
(3)讓孩子自發地對藝術產生興趣。父母想培養孩子某個方麵的藝術才能,不要過於性急,急於訓練孩子會打亂孩子興趣愛好的臨界期,使孩子永遠地失去某種能力發展的可能。父母急於求成的結果會使孩子逃避超負荷的訓練,因為繁重的、強迫的刺激將使孩子產生厭惡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