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確觀察目的。孩子對觀察任務的了解直接影響觀察的效果。觀察目的越明確,孩子的注意力就越集中,觀察也就越細致,越深入,觀察的效果也就越好。孩子在觀察中,有無明確的觀察目的,得到的觀察結果是不相同的。比如,父母帶孩子去公園,漫無目的地東張西望,轉半天,回到家裏,也說不清看到的事物。如果要求孩子去觀察公園裏的小鳥,那麼,孩子一定會仔細地說出小鳥的形狀、羽毛的顏色、眼睛的大小、聲音的高低等。這樣孩子就能有的放矢地去觀察事物,從中獲得更多的觀察收獲。
(2)培養孩子觀察的興趣。孩子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家長應很好地利用孩子這一天性,經常帶領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讓孩子在盡情的玩耍之中,觀察萬物的悄然變化。去看春天的綠芽,夏日的鮮花,秋季的果實,寒冬的落葉,去聽蟬鳴鳥唱,這些都會引起孩子的興趣和思考。同時,家長在平時要指導孩子觀察,開闊孩子的眼界,充實孩子的知識和生活。
比如,讓孩子觀察家裏養的花草、小魚;晚上帶孩子觀察星空,講講簡單的星係;白天觀雲,看到雲的流動,講一講“雲往東,一場空,雲往西,披蓑衣”等諺語的簡單道理,這樣做不僅使孩子從中學到知識,體驗到觀察的樂趣,又能促使孩子多思考,從而培養和發展孩子良好的觀察能力。
(3)教孩子正確的觀察方法。觀察的主要方法有:
①綜合觀察法。即先局部後整體或先整體後局部的觀察方法,以達到對觀察對象全麵正確的認識。
②動靜觀察法。動態觀察指按先後順序或方向位置觀察物體的變化;靜態觀察指按物體的顏色、形狀等進行觀察,建立基本數學概念,理解數學法則。父母要指導孩子學會動靜結合觀察法,為孩子以後看圖、數數或看圖例式打下基礎。
③對比觀察。比較是一個鑒別的過程,隻有通過比較才能提高孩子的觀察能力。比如,讓孩子觀察其他孩子的繪畫作品,並同自己的作品進行比較,肯定長處,指出不足。
④反複觀察。對於某一動作可讓孩子進行反複觀察,這種方法可以強化孩子大腦皮層,形成暫時性的聯係,並能使各個暫時性聯係之間相互貫通,逐步形成動作的連貫一致。反複觀察能形成孩子對事物的整體認識,並掌握複雜的難度大的各個環節。
⑤順序觀察。事物的發生一般都有一個先後順序,讓孩子認識一個事物發展的全部過程,建立一個完整的概念,使孩子養成按順序觀察的好習慣。讓孩子有順序地觀察,能使他們有條理地思考,思路清晰、言之有序,邏輯思維能力增強。一般來說,觀察是由近及遠或由遠及近;從上而下或從下而上;從左到右或從右到左;先中間後四周或先四周後中間;由表及裏或由裏及表等。
⑥重點觀察。在事物完整的發展過程中,必定有一個環節是主要的,如植物生長是其從生到死過程中的最主要的環節,這個環節是重點觀察的對象。這些訓練對培養孩子抓主要問題,抓中心環節,掌握大局都有好處。
(4)讓孩子見多識廣。觀察力的高低與孩子視野是否開闊有關。孤陋寡聞的孩子,缺少實踐的機會,觀察力必然受到影響。看到同樣一種現象,有的孩子能聯想到許多事物,有的孩子卻說不上幾句,這是什麼道理呢?這與孩子接觸事物多,懂得道理多有關。孩子了解的常識多,道理融會貫通,觀察問題就比較深刻。可以說,觀察力基於知識與經驗,而知識與經驗的豐富與提高又會反過來促進孩子觀察力的發展。
(5)鼓勵孩子邊觀察邊思考。不要總認為孩子什麼都不懂,孩子的心靈深處絕對不是一片空白,不同年齡的孩子常常會向父母提出一串串精彩的問題,如“天冷了,水為什麼會結冰”,“自己是從哪裏來的”等等。
孩子們的問題有許多是父母們意想不到的,或者覺得可笑、荒唐。麵對孩子的提問,有的父母可能會不耐煩地說:“去!去!去!哪有這麼多為什麼?”也許父母自己也不太清楚,也許認為這些問題不值得回答。這樣會使孩子很掃興,挫傷乃至磨滅其對周圍事物的敏感與思考。應該明白,當孩子提問時,正是孩子求知的好機會。鼓勵孩子提問,就是為了培養他們對周圍事物的觀察與思考,並進一步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把現成的答案告訴他們。
幽默才能,讓快樂一生相隨
幽默感在人際交往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個幽默風趣的人,往往比不具幽默感的人更受到大家的喜歡。同時,幽默還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生活和學習中的壓力和痛苦,更開心地生活。俄國文學家契訶夫說過:不懂得開玩笑的人,是沒有希望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幽默可以淡化人的消極情緒,消除沮喪與痛苦,舒緩緊張氣氛,更能帶給自己和別人喜悅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