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適時提醒孩子遵守作息時間表。生活最忌信馬由韁、放任自流,成功往往來源於長期的堅持不懈。生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應打“持久戰”,就像馬拉鬆長跑,不能隨時隨刻都用盡全力去拚。通盤策劃,方為勝算。古人雲:“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所以可以結合孩子的實際情況,在孩子、老師和家長三方參與的前提下,在充分尊重和考慮孩子休息、娛樂的基礎上,為其製訂出一份合理的時間表,適時提醒孩子遵守。時間一長,可以培養起孩子對時間的一種無聲的遵從,使其樹立起一種“守時”的意識,從而養成惜時的習慣。
“守時”是做事有成的重要環節。從小養成守時的習慣,不僅到時就能自然地安心學習,提高學習自覺性和學習效率,而且有利於將來適應社會生活。
(4)不要丟棄時間的“邊角餘料”。零零碎碎的時間具有極大的利用價值,大塊時間的學習反倒容易導致疲勞的積累,使學習效率受到很大影響。零碎時間的學習能保持大腦的興奮狀態,效果極佳。而且,利用零碎時間學習一些必須熟記的生詞、公式、規則等,有利於反複記憶,加深印象。
利用零碎時間的技巧很多。比方,家長可以為孩子準備一個可隨身攜帶的小本子,記上要背的知識點,有空就讀一遍;在起床、洗臉、刷牙、就餐等活動場所的牆上,釘上一個和視線等高的小夾子,夾上一張卡片,寫上當天要背的單詞、公式等;還可運用錄音機,把要背的知識內容錄下來,吃飯、洗腳的時候都可以聽。
總之,充分利用零碎時間,往往可能做成偉大的事。
(5)把握現在,馬上行動。家長對孩子的“身教”非常重要。在孩子麵前,隻要有了目標,家長就應該立即行動起來。孩子耳濡目染,自會意識到:立即行動,才能真正把握“今天”和“現在”。這樣可以讓孩子對時間產生一種緊迫感,做事不拖遝延宕,意識到時間是一晃即逝的。
記得大畫家柯羅曾對一位向自己請教,並表示“明天全部改正”的青年人激動地說:“為什麼要明天?你想明天才改嗎?要是你今天晚上就死了呢?”所以家長應該告訴孩子,如果你決心珍惜時間並想對社會和人生有所貢獻,那麼現在就行動起來吧!
(6)引導孩子按照事情的輕重緩急來著手處理。當孩子麵前擺著一大堆事情,比方麵臨期中考試或畢業考試時的巨大複習量時,家長可以告訴孩子不要讓自己處在窮於應付之中,不要為課業太多、時間太少而緊張和苦惱,應引導他首先冷靜地思考:哪些是真正重要的,然後把它挑出來,做最優先處理。
通過培養孩子按照問題輕重緩急的程度將其分為不同類型逐一解決的能力,可以在孩子心中樹立起自己是“時間”的真正主人的感覺,這樣孩子就會生出一種從容利用時間的心理優勢,從而使其更加珍惜時間。
(7)每天都試圖去尋找一個能幫助贏得時間的新技巧。馬克思說,任何節約歸根到底都是時間的節約。培養孩子節約時間的意識能夠輕易地讓孩子對時間產生一種珍惜之情。比方,告誡孩子,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對沒有做事情的內疚上,也不要因後悔失敗而浪費時間。同時,逐步養成一種習慣,那就是努力讓自己不要去浪費別人的時間,從而也為自己節約了時間。另外,還可將手表一直撥快幾分鍾,以使孩子每天都能趕在時間的前麵。還可讓孩子在閑暇時有意識地問自己:“此時此刻,如何才能最好地使用時間?”
觀察能力,給孩子一個國際化的視野
有的父母認為,孩子眼睛好、聽覺靈敏,觀察力就一定很強,其實不然。觀察力並不如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觀察能力是在綜合了視覺能力、聽覺能力、觸覺和嗅覺能力、方位和距離知覺能力、圖形辨別能力、認識時間能力等多種能力的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因而它也是形成智力的重要因素和智力發展的基礎。
現實生活中,有許多父母不注意培養孩子的觀察力,沒有把觀察力的培養放在應有的位置上。這樣最大的弊病就是抑製了孩子思考能力的提高。俄國生物學家巴甫洛夫說:“觀察,觀察,再觀察。”培養孩子觀察的習慣,對發展孩子的智力是十分重要的。
觀察能力達到準確無誤並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的功夫,並非一日養成。比如,藝術家有一種藝術家特有的眼睛,人們認為是白色的牆壁,在畫家的眼裏卻是紅色的、黃色的、藍色的……博物學家能一眼認出動物、植物的種類,檢測員則能從建築物的外形上識別其不同的結構。當你沾沾自喜地買到一件“十分滿意”的商品時,商品質檢員卻一眼能看出它是一件拙劣的仿製品……
父母在鼓勵孩子勤於觀察的同時,還要注意幫助孩子善於觀察。著名哲學家黑格爾認為,培養觀察力的最好方法是教他們在萬物中尋求事物的“異中之同,或同中之異”。
父母怎樣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呢?我們的建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