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把男孩培養成男子漢(2)(2 / 3)

時間管理能力,教孩子掌控時間和生活的學問

經常聽到一些家長抱怨孩子做事情拖拖拉拉,起床、穿衣都要半天,刷牙、吃飯總是磨磨蹭蹭。做事情的時候邊玩邊幹,大人明明告訴孩子再過10分鍾就要遲到了,可孩子不配合,照樣在一邊磨蹭,大人幹著急也沒辦法。其實這些事都有一個內在關聯,那就是時間管理。年幼的孩子生活在比較寬鬆、自由的環境中,時間觀念往往被忽視,如果大人不刻意培養,慢慢就養成拖遝的習慣。

1906年11月17日,本田宗一郎出生於日本靜岡縣一個貧窮農民家裏。父親在日俄戰爭結束後退役回家,和他母親棄農開自行車修理鋪,以修理自行車和打造小農器為業。

由於家中孩子多,經濟又困難,幼小的宗一郎便幫助父親拉風箱,經常在作坊間撿拾鐵片。他看到父親用靈巧的雙手打出鋤頭、犁耙和各種小農具,感到好奇又好玩,便將撿到的鐵片,學著父親的樣子敲打,做成各種小玩具,送給小弟弟們玩。

宗一郎拉風箱學打鐵,他看到父親累得滿頭大汗,脖子上掛著的毛巾也被汗水浸濕了,覺得十分心疼,便問道:“爸爸,你不能慢慢地打嗎?看你累成這個樣子。”父親十分嚴肅地說:“要是慢吞吞地打,鐵坯冷卻了,就不能打成農具。做什麼事,都要講究速度,要迅速。”

幼小的宗一郎頭腦靈敏,對什麼事情都要提出為什麼。一次,他見到父親把三塊燒紅的鐵坯放在鐵砧上,不停地輪番敲打,父親打鐵技藝精湛,鍛打的聲音有板有眼。宗一郎好奇地問道:“爸爸,你為什麼要三塊鐵一起打,不如一塊一塊去打,就不緊張了,也不會這麼累呀。”父親回頭看了他一下,溫和地告訴他說:“這幾塊鐵坯體積小,可以放在一起打,能夠一起打的鐵,就不要分開去打。這樣節省時間又多出活。你要記住,做工作要多動腦筋,能夠集中幹完的活不要分開去幹,這樣可以節省時間。當天的活要當天幹完,因為每天都有新的工作。”

父親打鐵的啟發,深深地印刻在宗一郎的腦海裏,像一顆種子埋進了肥沃的土地中,直到後來他創辦本田技術研究工業總公司,宗一郎一直把高效、高速的理念貫徹公司運行始終,並作為本田公司的傳統,一代一代傳下去。

年幼的孩子,不善將時間和生命聯係起來,以致辦事拖遝磨蹭。家長要指導孩子樹立時間就是生命的惜時觀念,教育和幫助孩子合理安排和利用時間。時間是悄無聲息流逝的。在每一段時間裏,孩子所做的事情並不都是有意義的,有些甚至是在浪費時間和生命。許多孩子不懂得珍惜時間,這與父母對孩子的嬌慣有很大關係。有的孩子愛睡懶覺,每天早上父母一遍又一遍地叫,直耗到不起床上學就遲到的時候,才匆忙起來,父母還得給孩子穿衣服,收拾書包,疊被子……這樣做不但不利於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也助長了孩子依賴父母的習慣。

那麼,究竟如何教會孩子惜時如金呢?

(1)每天和孩子一起學習一條惜時名言。讓孩子認識到時間是每個人最易擁有,也最易失去的個人資源。而把握時間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現在。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說:“記住:隻有一個時間是最重要的,那就是現在!”

中國人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莎士比亞警示世人:“拋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拋棄他。”所以,魯迅先生才啟迪我們: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擠,總是有的。一句話,讓孩子逐漸認識到: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2)正確利用孩子的“大腦興奮時段”。不舍晝夜,有張無弛,疲勞轟炸,隻會導致孩子神經衰弱,影響身體健康,做事效果自然也不會好。須知貪玩是孩子的天性,家長可以通過定期與孩子交流對“時間”的認識來準確了解其大腦皮層的最佳興奮時段。

每個人的大腦皮層興奮時段都是不太一樣的,比方巴金喜歡挑燈夜戰,艾青早上易於詩興大發,福樓拜則慣於通宵寫作。家長可與老師配合,把一天中比較重要的學習任務在這一時段交與孩子完成,這樣花較少的時間可以完成較多的工作,讓孩子產生一種高效利用時間的成就感。與此同時,有意識地將孩子“玩”的時間擠在大腦皮質的興奮狀態處於抑製狀態的時間段,長期如此會讓孩子產生出一種“玩原來也這麼沒勁”的心理,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截斷其貪玩費時的心理路徑。培根說得好,合理安排時間,就等於節約時間。此種方法亦有功效,而且長此以往還能使孩子培養一種高效利用時間的習慣。